李家燕 蔡禮華 韓雯
(洛陽東方醫(yī)院 超聲科 河南 洛陽 471003)
超聲造影成像技術評價頸動脈斑塊內新生血管生成及與其聲學特性的相關性研究
李家燕 蔡禮華 韓雯
(洛陽東方醫(yī)院 超聲科 河南 洛陽 471003)
目的分析超聲造影成像技術評價頸動脈斑塊內新生血管生成及與其聲學特性的相關性。方法選取2013年8月至2016年10月洛陽東方醫(yī)院收治的102例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對所有入選者實施常規(guī)超聲檢查,并根據(jù)斑塊內部回聲將斑塊分為低回聲、強回聲、等回聲、混合回聲4種類型,采用超聲造影成像技術評價不同類型斑塊造影增強強度、斑塊增強強度與頸動脈管腔內增強強度比值(ratio)。結果102例斑塊常規(guī)超聲顯示,低回聲39例(38.24%),強回聲8例(7.84%),等回聲25例(24.51%),混合回聲30例(29.41%);與強回聲、等回聲、混合回聲斑塊相比,低回聲斑塊造影增強強度、ratio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混合回聲斑塊造影增強強度、ratio與強回聲、等回聲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回聲斑塊造影增強強度與造影增強強度與頸動脈管腔內造影增強強度比值呈正相關(r=0.874,P<0.05)。結論超聲造影成像技術可用于評價頸動脈斑塊內新生血管生成情況,且造影強化程度分級與斑塊內生成新生血管數(shù)量具有一定關系。
頸動脈斑塊;聲學特性;超聲;靜脈造影
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特別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礎,原因在于頸動脈粥樣硬化不穩(wěn)定型斑塊易發(fā)生破裂脫落現(xiàn)象,從而使動脈被上行性栓子栓塞,出現(xiàn)腦梗死等缺血現(xiàn)象。常規(guī)超聲檢查能夠了解斑塊回聲特征、體積、形態(tài)等,但對于其內部組織學特征無法全面了解。既往研究顯示,頸動脈斑塊內生成新生血管與易損斑塊形成具有密切關系[1]。超聲造影成像技術將一種血管示蹤劑通過肘靜脈團注,空間及時間分辨率較高,能夠對斑塊內微小新生血管進行實時跟蹤并顯示。本研究選取洛陽東方醫(yī)院收治的102例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對超聲造影成像技術評價頸動脈斑塊內新生血管生成及與其聲學特性的相關性進行探討。
1.1一般資料選取洛陽東方醫(yī)院2013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2例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其中男56例,女46例;年齡43~74歲,平均(58.48±8.12)歲。
1.2方法
1.2.1二維超聲檢查 取仰臥位,對所有入選者頸內動脈、頸總動脈、頸外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實施檢查,仔細觀察粥樣斑塊相關情況,并在斑塊短軸切面對其最大厚度進行測量。對于頸部動脈伴有多個斑塊時,將最厚斑塊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斑塊內部回聲將斑塊分為低回聲(斑塊內部回聲較管壁回聲低)、強回聲(斑塊內部回聲較管壁回聲高)、等回聲(斑塊內部回聲與管壁回聲一致)、混合回聲(既有低回聲又有強回聲)。
1.2.2超聲造影
1.2.2.1超聲造影檢查方法 將超聲CPI模式啟動,閃爍幀數(shù)、機械指數(shù)、頻率分別設置為12幀、0.08、1.7~3.4 MHz,距頸動脈深度控制在4 cm左右,每例患者檢查過程中參數(shù)設置保持一致。將5 ml生理鹽水和SonoVue粉劑混合制成白色乳狀微泡混懸液,肘中靜脈應用18 G套管針穿刺,注射器抽吸微泡混懸液,團注1.5 ml,時間控制在3 s左右,再以相同速度沖注2 ml生理鹽水,完成造影劑注射后15~30 s內對造影劑顯影結果進行觀察。實時動態(tài)分析頸動脈腔內出現(xiàn)造影劑前3個心動周期及后15個心動周期。
1.2.2.2超聲造影圖像分析 采用時間-強度曲線分析軟件,感興趣區(qū)以人工描繪方法,使其與斑塊大小、位置、形狀一致,并對感興趣區(qū)進行動態(tài)追蹤,建立時間-強度曲線,記錄不同回聲特征斑塊造影增強強度、ratio值。
2.1常規(guī)超聲檢查結果102個斑塊常規(guī)超聲顯示低回聲39例(38.24%),強回聲8例(7.84%),等回聲25例(24.51%),混合回聲30例(29.41%)。
2.2超聲造影檢查結果與強回聲、等回聲、混合回聲斑塊相比,低回聲斑塊造影增強強度、ratio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混合回聲斑塊造影增強強度、ratio與強回聲、等回聲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超聲造影檢查結果
2.3相關性分析采用直線相關分析顯示,低回聲斑塊造影增強強度與造影增強強度與頸動脈管腔內造影增強強度比值呈正相關(r=0.874,P<0.05)。
既往研究指出,心腦血管類疾病重要危險因素為動脈粥樣硬化,原因在于斑塊破裂可引起血管栓塞,因此研究斑塊的性質對防治心肌梗死、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具有積極意義[2]。李晨等[3]研究顯示,血管內皮受損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首要病理變化,而由其導致的氧彌散量降低可使內中膜復合體增厚,當該厚度大于氧彌散最大值,可觸發(fā)多種血管生成因子,形成新生血管。由于這類新生血管大多是未成熟血管,常缺乏周細胞而發(fā)生滲漏,并進一步進展為不穩(wěn)定斑塊,故新生血管被認為是導致斑塊不穩(wěn)定的重要原因??梢姡_對斑塊內新生血管進行評估有助于斑塊性質的鑒定。
超聲造影成像技術通過肘靜脈團注造影劑,即血管示蹤劑,可實現(xiàn)靶向及非靶向顯影。完成造影劑注射后,動態(tài)強回聲微泡造影劑流動可見于血管腔內,使血管內壁與斑塊邊緣界限清晰顯示出來,有利于識別斑塊特征。而斑塊內出現(xiàn)移動的亮點被認為是新生血管標志,從生物物理學角度講,出現(xiàn)固定明亮回聲則是組織反射,當斑塊內顯示移動亮點,即為斑塊有增強,所以操作者可憑借實時掃查斑塊內流動微氣泡評價斑塊內是否存在新生血管及其生成情況。陳娜燕等[4]采用超聲造影定量分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現(xiàn),斑塊增強強度越大,其新生血管數(shù)量越多,越易發(fā)生斑塊破裂。邢媛媛等[5]研究顯示,超聲造影檢查時,硬斑無造影劑進入或僅周邊些許造影劑進入,而軟斑內部可見造影劑流動,周邊可見滋養(yǎng)血管。本研究結果顯示,低回聲、混合回聲斑塊造影增強強度與強回聲、等回聲相比,明顯較高(P<0.05),與林玲等[6]研究相符,這與低回聲斑塊和混合斑塊內新生血管較為豐富有關。低回聲斑塊造影增強強度與造影增強強度與頸動脈管腔內造影增強強度比值呈正相關(r=0.874,P<0.05),這說明造影強化程度分級與斑塊內生成新生血管數(shù)量具有一定關系。另外,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患者頸部存在多個斑塊時,僅取最厚斑塊進行研究,而該斑塊造影增強可能不是最明顯的,有待于未來深入思考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成像技術可用于評價頸動脈斑塊內新生血管生成情況,且造影強化程度分級與斑塊內生成新生血管數(shù)量具有一定關系,這可為臨床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提供參考。
[1] 陳娜燕,朱建平.超聲造影評價頸動脈斑塊內新生血管的研究進展[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4,22(11):1184-1188.
[2] 閔生輝,魏立亞,鄒瑩.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新生血管密度與血漿脂聯(lián)素濃度的相關性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6,37(11):1439-1440.
[3] 李晨,何文.超聲造影在頭頸部血管疾病中的應用及進展[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5(2):145-149.
[4] 陳娜燕,朱建平,周初勛,等.超聲造影對不同回聲類型頸動脈斑塊內新生血管的分析[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6,24(11):1109-1114.
[5] 邢媛媛,勇強,袁嘉,等.頸動脈潰瘍斑塊內新生血管的超聲微血流成像研究[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5,31(8):680-682.
[6] 林玲,張梅,邱邐,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新生血管的超聲造影強化特征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45(6):992-996.
R 44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0.018
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