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標
放射CT技術在肺段隔離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吳世標
目的:探討放射CT技術在肺段隔離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5年03月—2017年03月這一時間段我院收治的40例肺段隔離癥患者為分析對象,使用放射CT技術進行診斷,同時以X線平片進行檢查,觀察并比較兩種方法對患者的診斷效果。結果:CT檢查準確率97.5%高于X線平片的92.5%,但兩者存在的差異不大(P>0.05);37例患者屬于肺葉內型,2例患者屬于肺葉外型;10例為實性病灶,15例為囊性病灶,14例為囊實性病灶;23例患者主動脈供血存在異常;有10例患者肺氣腫病變。結論:放射CT技術在肺段隔離癥診斷中有著良好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放射CT技術;肺段隔離癥;診斷;價值
肺段隔離癥又叫支氣管肺隔離癥,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肺先天性發(fā)育畸形,其臨床主要特征變現(xiàn)為一段肺由體循環(huán)供血。該疾病常見于左肺下葉后基底段主動脈,所占比例達到80%-90%,各個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都不同且癥狀不顯著,患者往往是體檢時才發(fā)現(xiàn),所以使用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1]。放射CT是目前臨床上使用比較廣泛的技術,可準確診斷肺段隔離癥及其分型,有很高的檢出率。為了研究放射CT技術在肺段隔離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通過選取我院收治的肺段隔離癥患者40例展開研究,使用放射CT技術以及X線平片兩種診斷方法,對兩種方法的臨床診斷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xiàn)將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入選我院2015年03月—2017年03月這一時間段收治的肺段隔離癥患者40例,對這4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有19例,女性患者占有21例;最小年齡的患者為9個月,最大年齡的患者為78歲,平均年齡為(37.9±2.6)歲;患者病程最短為3天,最長為6個月,平均病程為(2.9±3.8)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各不相同,最主要的表現(xiàn)為反復肺部感染,有9例患者為發(fā)熱,有5例患者為咯血,有6例患者為胸痛,有14例患者為咳嗽,有6例患者為體檢時發(fā)現(xiàn)。此次調查的全部研究對象均同意參與、配合此次研究,且已全部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給予患者使用64排螺旋CT機進行掃描檢查,利用胸部平掃以及增強掃描實施檢查。取患者仰臥位,平掃時,從患者肺尖到腰部區(qū)域中水平掃描一到兩次,實施螺旋掃描時患者需要呈屏氣狀態(tài)。掃描參數(shù)為250mAs、120kv,首先開展平掃,層厚大概為5mm,螺距設置為1.5。然后為患者開展CT增強掃描,使用高壓注射器在患者的肘靜脈處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劑量大概為90mL,注射速度約為2.5ml/s。造影劑注射之后18-30s為患者進行掃描,從其肺尖開始直至腰部,水平掃描一到兩次。獲取數(shù)據(jù)資料實施重疊重建。同時,使用X線平片為患者進行檢查,對放射CT技術與X線平片這兩種檢查方法的準確率進行對比。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并記錄CT與X線檢查方式的準確率。(2)觀察并分析病灶位置、病灶類型、主動脈供血情況以及肺氣腫存在率等。
1.4 數(shù)據(jù)處理
全部的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版統(tǒng)計軟件實施處理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表示用[例數(shù)/百分比,(n/%)],計量資料表示用(x±s),存在的差異較大,有著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時,以“P<0.05”表示。
2.1 兩種檢查方式準確率比對
CT檢查準確率高達,X線平片準確率為,CT準確率高于X線,兩者存在的差異不大,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
表1 兩種檢查方法準確率比對(n/%)
2.2 患者病灶位置、病灶類型、主動脈供血情況以及肺氣腫存在率等情況
病灶位置:37例患者屬于肺葉內型,2例患者屬于肺葉外型;病灶類型:有10例為實性病灶,有15例為囊性病灶,有14例為囊實性病灶;23例患者主動脈供血存在異常;有10例患者肺氣腫病變。
肺段隔離癥是指部分肺組織發(fā)育存在異常,使其在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中,無法實現(xiàn)正常的呼吸功能,與部分有著正常生理功能的肺組織之間發(fā)生隔離[2]。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患者肺部的動脈供血系統(tǒng)發(fā)生明顯異常,出現(xiàn)囊腫,而處于病理狀態(tài)的肺組織,只能通過有限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來獲取血液,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在臨床上實際接診的患者大多數(shù)臨床特征表現(xiàn)不顯著,只有在合并出現(xiàn)感染癥狀時才表現(xiàn)出相關的臨床癥狀。目前在臨床上常使用CT技術、X線平片等手段來診斷該類疾病,放射CT掃描技術能用較短的時間獲取準確清晰的圖像,用較快的速度完成大范圍的掃描以及檢查操作,且其掃描檢查操作簡單,有著較高的準確性[3]。在本次研究中,CT檢查準確率97.5%高于X線平片的92.5%,但兩者存在的差異不大(P>0.05);37例患者屬于肺葉內型,2例患者屬于肺葉外型;10例為實性病灶,15例為囊性病灶,14例為囊實性病灶;23例患者主動脈供血存在異常;有10例患者肺氣腫病變。
綜上所述,放射CT技術在肺段隔離癥診斷中有著良好的應用價值,檢測準確率高且操作簡單,屬于理想的診斷手段,值得推廣。
(作者單位: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1]劉金德,劉玉平.超聲診斷胎兒肺段隔離癥1例[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4,05(10):893-910.
[2]張慧.放射CT診斷肺段隔離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7,13(04):108-109.
[3]袁建軍,蔣樹兵,劉寶良.急診胸腹創(chuàng)傷應用數(shù)字放射攝影技術與CT診斷效果對比[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6,04(1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