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云
大腸埃希菌感染的臨床分布與耐藥性分析
●張云云
目的:分析大腸埃希菌感染的臨床分布與耐藥性。方法:2012年4月19日至2016年9月19日期間收集2500份化驗標本為實驗對象,通過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500株大腸埃希菌感染,同時對其實施細菌鑒定和分離,最后分析各年份的產(chǎn)ESBLS菌株率和大腸埃希菌構成情況。結果:從大腸埃希菌構成情況角度分析,1.00%的大腸埃希菌來源于引流液,1.40%的大腸埃希菌來源于胸腹水,4.40%的大腸埃希菌來源于膽汁,6.40%的大腸埃希菌來源于分泌物,13.20%的大腸埃希菌來源于膿液,12.40%的大腸埃希菌來源于血液,28.00%的大腸埃希菌來源于痰液,31.20%的大腸埃希菌來源于尿液,2.00%的大腸埃希菌來源于其他液體;從產(chǎn)ESBLS菌株率角度分析,2012產(chǎn)ESBLS菌株率為46.66%,2013產(chǎn)ESBLS菌株率為56.32%,2014產(chǎn)ESBLS菌株率為57.54%,2015產(chǎn)ESBLS菌株率為56.63%,2016產(chǎn)ESBLS菌株率為62.18%。結論:大腸埃希菌存在較為嚴重的耐藥情況,為了降低醫(yī)院感染率和產(chǎn)生更多的耐藥菌株,應加強病原菌分布檢測和耐藥性的檢測。
大腸埃希菌;感染;臨床分布;耐藥性
大腸埃希菌能夠發(fā)酵出多種糖類產(chǎn)氣、產(chǎn)酸,屬于腸肝菌科,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存在于自然界,當機體處于免疫力低下狀態(tài),便可受致病菌侵襲,從而引起腸道外感染,并發(fā)敗血癥、泌尿系統(tǒng)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1]。為了控制感染率,臨床開始廣泛使用抗菌藥,其中以頭孢菌素較為常用,其雖然可控制感染率,但長期的使用,可導致耐藥菌株日益增加,從而給治療帶來困難[2]。本文旨在探索大腸埃希菌感染的臨床分布與耐藥性,具體可見下文描述。
1.1 資料
本次的探索對象為2500份化驗標本,標本均在2012年4月19日至2016年9月19日期間收集。經(jīng)計算,可發(fā)現(xiàn)500株大腸埃希菌感染患者,患者平均年齡為(39.48±3.56)歲,265例為男性患者,235例為女性患者。
1.2 方法
儀器與試劑:藥敏試驗和病原菌鑒定均是由NC50革蘭陰性鑒定藥敏復合板完成;藥敏分析系統(tǒng)和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均是由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chǎn)的MICROSCANWALKAWAY40PLUS型號。
方法:在進行細菌鑒定和分離時,需參照《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完成。在使用藥敏分析系統(tǒng)和微生物鑒定時,均將細菌鑒定到種,雙紙片協(xié)同法檢測產(chǎn)ESBLS菌株,藥敏試驗使用微量肉湯稀釋法,而判定標準均按照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商定的標準進行評判。
1.3 觀察指標
分析標本來源的大腸埃希菌構成情況以及各年份的產(chǎn)ESBLS菌株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以P<0.05代表對比值存在差異。
大腸埃希菌感染情況呈年上升趨勢,以2016年發(fā)生率最高,組間存在差異(P<0.05)。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標本來源的大腸埃希菌構成情況
在500株大腸埃希菌感染標本中,產(chǎn)ESBLS菌株率為56.60%。如表2所示:
表2 分析各年份的產(chǎn)ESBLS菌株率
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能夠及時了解目前醫(yī)院用藥情況,且為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提供重要依據(jù),早期發(fā)現(xiàn)耐藥機制,便可制定抗菌藥物使用指南[3]。大腸埃希菌能夠胃腸腸道菌群的平衡,對入侵腸道的少量致病菌具有拮抗作用,屬于人體腸道正常菌群[4]。若機體處于抵抗力較差階段,可容易受到此類病菌的侵襲,而導致患者抵抗力低下的原因較多,常見的為并發(fā)艾滋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腫瘤化療、長期使用激素等,再加上創(chuàng)傷性醫(yī)院操作的廣泛使用,容易為致病菌侵襲提供有利機會,引起院內(nèi)感染[5]。
大腸埃希菌屬于臨床常見致病菌,其可通過醫(yī)院環(huán)境中各種器械進行傳播,甚至部分患者可受醫(yī)務人員手傳播。本次實驗,發(fā)現(xiàn)大腸埃希菌主要來源于尿液,尤其說明大腸埃希菌是泌尿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大腸埃希菌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正常情況下,其表面呈現(xiàn)為傘狀物,能夠促使輸尿管正常蠕動擴張、減弱,促使菌毛固定于尿路中上皮細胞,最終引起感染。通過統(tǒng)計以往報道,發(fā)現(xiàn)分離菌株常見科室為泌尿外科,其次為呼吸內(nèi)科和危重癥室,其可與抗菌素使用有關。部分患者還可與基礎病有關,比如腎臟疾病、尿流不暢、前列腺增生肥大、尿路結石等。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腸埃希菌分離株可來源于各種標本,同時也是膽道感染、傷口感染、血流感染、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通過加強病原菌生物的監(jiān)測,能夠及時預防疾病的發(fā)生,起到控制、預防醫(yī)院感染發(fā)生作用[6]。
對于大腸埃希菌感染患者,最主要抗菌藥物耐藥機制為β-內(nèi)酰胺酶,而β-內(nèi)酰胺酶中,最常見、最主要的菌種為ESBLS,近年來,隨著抗菌藥的濫用,特殊性ESBLS開始廣泛上升。ESBLS常用于治療革蘭陰性菌的抗菌藥物,其能夠通過水解單酰環(huán)類抗菌藥物、頭孢菌素類藥物、青霉素類藥物,發(fā)揮較強阻力酶功效,同時其還攜帶了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的耐藥基因,從而導致ESBLS的大腸埃希菌株對抗菌藥產(chǎn)生了耐藥性,但對于碳青霉烯類抗菌藥和克拉維酸類抗菌藥敏感性可被舒巴坦、他唑巴坦、克拉維酸所抑制。
總而言之,通過加強病原菌的耐藥性檢測和分布檢測,方可控制醫(yī)院感染率,降低細菌耐藥性。
(作者單位:常州市新北區(qū)西夏墅鎮(zhèn)衛(wèi)生院檢驗科)
[1]劉建華,周秀珍,王艷玲等.兒童感染大腸埃希菌連續(xù)5年的感染分布及耐藥性動態(tài)變遷[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7):810-812.
[2]高麗欽,王武軍,甘龍杰等.2011-2013年臨床血培養(yǎng)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變遷[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5,40(7):555-560.
[3]李莉紅,鄧孝陵,陳以蓮等.致瀉性大腸埃希菌感染腹瀉患者血清型分布與耐藥性[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36(13):2901-2902,2914.
[4]閆少珍,孫自鏞.2006-2011年Mohnarin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變遷的薈萃分析[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5,40(7):543-548.
[5]陳文燕,羅燕萍,王成彬等.社區(qū)腹瀉患者感染致瀉大腸埃希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44(24):6006-6008.
[6]廖國林.大腸埃希菌致腸道外感染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5,04(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