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艷
摘要:語文教學中,“讀”是十分重要的。閱讀能力的高低,與學生如何獲取知識,怎樣提高學習興趣,增長見識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從反復誦讀、比較閱讀、表演朗讀三個方面讓學生通過閱讀去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同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誦讀;比較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10B-0058-03
閱讀能力的高低,與學生如何獲取知識,怎樣提高學習興趣,增長見識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回頭審視自己的閱讀教學,筆者清晰地意識到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必須始終堅持兩個字,那就是“讀”和“悟”。
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方式,尤其是在小學低、中年級的基礎階段。古人也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庇纱丝梢姡x也是悟的必經(jīng)階段。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也是以讀為中心,以悟為線索,貫穿整個課堂。創(chuàng)造機會,創(chuàng)設情境,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讓學生盡量多地讀書,只有在多讀的基礎之上,學生才能在讀中體會到作者的想法,體會到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組織語言文字,進而水到渠成地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悟。悟是對作者語言文字意境的理解,也是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體會,有時僅憑老師的分析是講不清楚的,必須通過學生的反復朗讀、想象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所以“讀”和“悟”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機結(jié)合,才能生成有效的課堂。
一、反復誦讀,品析精彩語言,培養(yǎng)語感
在教學《九色鹿》這篇課文時,筆者初步作了一些嘗試,不再像以往,以自身為主體,而是放手讓學生去讀,讓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在第二階段的教學中,筆者注重花時間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感悟重點,朗讀詞句,說話練習,從而體會人物的性格色彩。
《九色鹿》是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個民間故事。這個故事給予我們深刻的啟迪:做人要信守承諾,知恩圖報,絕不能背信棄義。課堂教學時,我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獨立鉆研文本,將“讀”和“悟”貫穿教學的始終,使學生能夠入情入境,在讀的過程中不覺得枯燥乏味,從而豐富學生對語言的積累,提升他們情感的價值,使語文的人文性、工具性達到和諧與統(tǒng)一。
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痹陂喿x教學中,就是要結(jié)合當時所處的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把文中感情表達直觀且豐富的句段提煉出來,讓學生去反復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還要去仔細品味句子在語調(diào)、情感、節(jié)奏上的變化,使學生與作者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進而生發(fā)出強烈的語感和強烈的想要表現(xiàn)的欲望。在課堂教學時,筆者用投影出示:
這天,九色鹿在河邊散步。突然,耳邊傳來“救命,救命!”的呼喊,只見一個人在洶涌的波濤中奮力掙扎。九色鹿立即縱身跳進河中,將落水人救上岸來。
筆者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后讓學生說說“應該讀出一點怎樣的氣氛?從哪些詞中體會出來?”學生紛紛回答從“救命、掙扎”等詞中應該讀出緊張感、危機感。這時,筆者再指名讀,讓學生先自己嘗試著如何讀出緊張感、危機感,學生讀得急促而緊張,語速也偏快,但并沒有突出重點的字詞。于是筆者鼓勵道:“老師感受到了你內(nèi)心的緊張,如果能夠抓住重點的字詞再現(xiàn)當時的情形就更好了?!睂W生再次嘗試,這次除了緊張之外更體現(xiàn)了當時情況的刻不容緩。接著筆者又讓多位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并比一比誰讀得更好。這樣,學生在反復朗讀之中充分感受到了當時情況的緊急,也為下文感受九色鹿品質(zhì)的可貴作了鋪墊。接著筆者又拋出了第二個問題“九色鹿當時是怎樣做的呢?”此時又有學生說可以從“立即”一詞中讀出九色鹿救人時完全是不假思索的,沒有經(jīng)過任何的權(quán)衡。這里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詞語及句子的含義,在理解句子含義的基礎上將文章讀得有聲有色。此時此刻再拋出第三個問題“你看到了一只怎樣的九色鹿呢?”學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感悟出九色鹿見義勇為、善良的美好品質(zhì)。
二、比較閱讀,分析人物形象,感悟道理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比魏问挛锏奶攸c都必須在比較中才能充分顯現(xiàn)出來,它是確定事物同異關(guān)系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所以比較閱讀也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法。
《九色鹿》這篇課文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文中最大的對比就是九色鹿的“美”和調(diào)達的“丑”。當然這個美丑在品質(zhì),而不在外表。九色鹿的“美”在上文中已舉例說明,而要感受調(diào)達的“丑”,最重要的就在他對九色鹿前后態(tài)度的對比。所以在引導閱讀教學時筆者用了對比教學法,讓學生對比著讀,在比較閱讀中品味“真”“善”“美”。 在之前的教學中學生已經(jīng)通過反復誦讀感受到了調(diào)達落水時情況的緊急以及九色鹿救人時的不假思索,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學過程:
片段一:
過渡:同學們,古人講“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況九色鹿對調(diào)達有救命之恩,可謂“恩重如山”,面對如此重恩,調(diào)達是怎么說的?后來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落水人名叫調(diào)達,得救后連連向九色鹿叩(kòu)頭,感激地說:“謝謝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遠做你的奴仆,終身受你的驅(qū)使……”
(1)從這句話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能結(jié)合具體的詞句說說自己的想法嗎?
(2)“連連叩頭”這個“連連”是什么意思?可以換什么詞語代替呢?
(3)奴仆的生活是什么樣的,你知道嗎?
(4)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調(diào)達對九色鹿感激的誠意大不大?哪兩個詞最能表現(xiàn)出來?永遠、終身,誰來讀出調(diào)達那份感激誠意?(指生讀、評價、最后齊讀)
(5)這個省略號說明什么呢?
師小結(jié):看來,他要用盡余生來報答九色鹿啊。此時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調(diào)達?
片段二:
過渡:同學們,調(diào)達對于九色鹿的要求鄭重起誓,誓言表示決不違背的承諾,答應了就必須要做到。調(diào)達有沒有真的像他誓言中所承諾的那樣去做呢? 他做了什么?endprint
(1)出示圖片,看,這就是調(diào)達,他就擠在看皇榜的人群之中,
想想看,當他看到這張皇榜的哪幾個字的時候他的眼睛發(fā)亮了?(重金懸賞)最終,調(diào)達做了什么決定?出示并齊讀:調(diào)達看了皇榜,心想發(fā)財?shù)臋C會來啦,就進宮告密。
(2)同學們,此時的調(diào)達早已把什么忘在了腦后?還把什么也忘得一干二凈了?
(3)讓我們一同來回顧調(diào)達被九色鹿救上來時的情景。
男生讀:“謝謝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遠做你的奴仆,終身受你的驅(qū)使……”調(diào)達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然后千恩萬謝地走了。
過渡:可是在重金的誘惑下,調(diào)達所有的誓言都煙消云散了!
女生讀:調(diào)達看了皇榜,心想發(fā)財?shù)臋C會來啦,就進宮告密。
(提醒學生注意朗讀時的語氣)
從這,你能看出調(diào)達是個怎樣的人?(板書:見利忘義、背信棄義、恩將仇報)
小結(jié)并出示:像調(diào)達這種見到了利益的誘惑就忘記救命之恩的行為就是——見利忘義。像調(diào)達這種違背當初鄭重起誓的行為就是——背信棄義 。像調(diào)達這種不顧救命之恩進宮告密捕捉九色鹿的行為就是——恩將仇報。
通過兩個片段的比較閱讀,讓學生感受朗讀時語氣上的變化,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調(diào)達的丑惡、無恥;通過調(diào)達自己前后截然相反的行為體現(xiàn)出他的自私本質(zhì)。從而使學生在讀書和思維過程中,深刻認識善與惡、美與丑,在對比之中了解什么是我們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三、表演朗讀,實現(xiàn)情感升華,加深記憶
《九色鹿》一文主要是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來品味人物的性格,所以在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試著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朗讀文中相關(guān)人物的語句。以九色鹿對陛下說的一段話為例,在朗讀的開端筆者先讓學生對人物的語氣、神態(tài)等進行想象模仿,一開始,學生有些放不開,注重了語氣,忘了神態(tài),有了神態(tài)卻又忘了該說什么。這時,筆者讓學生先小組討論,再自由地練習,學生稍微放開了些,語氣也強烈了點,但并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于是筆者繼續(xù)引導:“同學們,自己見義勇為救起的人竟然向國王 !讓人傷心!自己見義勇為救起的人竟然帶軍隊 !讓人痛心?。∷源藭r此刻九色鹿的情緒是——”生齊答:“憤怒到了極點!”“現(xiàn)在你能讀好這段話嗎?”這一次學生的朗讀有了很大的進步,情緒變得更加飽滿了,筆者再接再厲,繼續(xù)引導:“當語言已經(jīng)不能完全表達心情的時候,我們還可以以動作輔助,誰愿意再來試試?”最后孩子們的表現(xiàn)充分表達出了九色鹿的情緒,有讀得唾沫橫飛的,有跺腳的……在放松的氛圍中又再一次通過表演式的朗讀,把文中人物前后的情緒、動作的變化反復地進行比較和揣摩,不斷去提高自己的認識、從而加深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經(jīng)過反復練習,學生終于能把握好文中的情感,并準確地表達出來,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達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有良好的語感,能夠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并在朗讀中融入自己的感悟,從而實現(xiàn)語文真正的工具性,加強日常生活中的語文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但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語文老師能真正扎扎實實地去實踐與探索。
責任編輯:趙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