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克禮 王旭一 徐婷婷 李偉
●栽培技術●
大棚春提早黃瓜高產栽培技術
□文/魏克禮 王旭一 徐婷婷 李偉
大棚黃瓜春提早栽培的目的是提早供應,解決早春淡季黃瓜供應問題。在北方地區(qū)一般在1月中上旬至2月上中旬播種、育苗,4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供應市場。
選用津優(yōu)1號、津春2號、津優(yōu)32號等早熟抗病品種,砧木選用黑籽南瓜。
選飽滿、鮮艷、無蟲且生活力強的種子曬種2天;采用溫湯浸種,即用種子量5~6倍55℃的溫水浸種20分鐘。以殺死種子上攜帶的病菌;然后把種子放到25~30℃的溫水中浸泡3~4小時,待種子吸入的水量為干種子重70%~75%可催芽,催芽前先把浸好的種子稍晾一下,待種皮稍干時用干凈的紗布裝好,再用濕手巾包起來,置于28℃左右的溫度中讓其發(fā)芽,待胚芽露白后陸續(xù)點播。
采用營養(yǎng)土塊或營養(yǎng)缽育苗技術進行育苗。在土傳病害發(fā)生嚴重而調茬困難的大棚生產中可采用嫁接育苗。澆透水后,播種,胚根沖下,覆土,覆蓋地膜,當大部分種子拱土后,撤掉地膜。播種至頂土,白天28~30℃,夜間18~20℃;80%以上種子頂土至齊苗,白天25%~27%,夜間15~17℃;齊苗至定植前7天,白天23~25℃,夜間15℃,定植前7天,白天15~20℃,夜間最低降至6℃。
黃瓜栽培要求選擇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能力較強的弱酸性至中性砂質壤土,最適pH值5.7~7.2;當pH值5.5以下時,植株就會發(fā)生多種生理障礙,黃化枯死;當pH值高于7.2時,易燒根死苗,發(fā)生鹽害。
扣棚在定植前15~20天進行,寒冷地區(qū)可提前一個月扣棚。土地解凍后抓緊時機翻耕,每667平方米施入優(yōu)質腐熟農家肥6000千克左右,深翻后每667平方米撒入尿素200千克,磷酸二銨30~40千克,硫酸鉀8~l0千克,然后淺耕。并可覆蓋薄膜提高地溫,這時蓋的薄膜多是計劃在定植后蓋小拱棚的薄膜。若地溫過低可在定植前3-5天用熱風爐等加溫,一定要在棚內10厘米處地溫達到10~l2℃時才可安全定植。做高畦,畦面寬1.2米,每畦栽2行,大行距70厘米,小行距50厘米。按株距25厘米打穴。帶水栽苗,澆水量要控制,以免過多降低地溫。
大棚黃瓜定植后,因前期低溫,后期炎熱,溫度管理是成敗的關鍵。緩苗期要進行悶棚增溫,保持棚內高溫高濕。白天保持棚溫28~30℃,夜間20℃,緩苗后溫度應比緩苗期要低些,棚內氣溫白天24~25℃,夜間13~15℃,不低于10℃;從根瓜開始采收至盛果期,最適宜的溫度是白天25~30℃,棚內氣溫超過30℃就要加大通風,低于25℃時就要縮小放風口或停止放風,夜間保持14~15℃。陰天光線弱,棚溫白天15~20℃,夜間最低氣溫不低于8℃,隨著外界氣溫的升高,應逐漸大通風,當外界最低溫度達15℃以上,應進行晝夜放風,并逐漸加大放風量,直至撤除大棚底腳圍裙薄膜,或加蓋遮陽網,但棚面上的薄膜不能撤,以防雨水澆淋,延長采收期。
定植后澆1次緩苗水。緩苗后到根瓜坐住前一般不澆水。根瓜坐住后要及時澆水。結瓜初期5~7天澆1次水,保持土壤相對濕度75%-80%。結瓜盛期,隨著天氣轉暖,黃瓜需水量不斷增加,應加大澆水次數,一般2~3天澆1次水。在連陰雨天、驟然晴天的早上,要進行葉面噴水,防止閃秧,影響產量。黃瓜追肥要結合澆水進行。第1次追肥一般在根瓜采收前進行,追施尿素5千克/667平方米,15天后進行第2次追肥,追施尿素10千克/667平方米、硫酸鉀10千克/ 667平方米;結瓜盛期一般7~l0天追1次肥。每次隨水追施硫酸鉀20千克/667平方米或腐熟人糞尿500千克/667平方米。
幼苗長到6~7片葉后,就應在棚內搭架綁蔓或用吊繩吊蔓,每隔3~4片葉綁蔓1次。每次綁蔓時應及時去掉黃瓜的雄花和卷須及下部的側蔓。根瓜以下的側蔓應及早摘除,根瓜以上的側蔓見瓜后留1~2片葉,進行摘心。當黃瓜主蔓長到棚頂時,采取打頂攻側蔓萌發(fā)或落蔓的辦法,繼續(xù)增加采瓜條數。打頂后側枝大量發(fā)生后,要及時打去主蔓上老葉、黃葉,以利架下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延長植株壽命和結瓜時間。黃瓜葉片從幼葉到成齡葉到衰老葉一般要經歷60~70天。成齡葉又稱功能葉,葉色深綠,單葉面積在350~400平方厘米。功能葉過大、過薄為生長過旺;過小、過厚為生長不暢,都不是理想的功能葉,沒有理想功能葉的植株也難以生產出理想的商品瓜。功能葉壽命的長短與肥水、環(huán)境等有關。肥水過多或不足、溫度過高或過低、結瓜過多等都會使功能葉壽命縮短,加快老化成為衰老葉。衰老葉葉色黑綠、發(fā)脆易折斷,生產能力低,但本身仍需要從其他葉片中獲得養(yǎng)分供自身生存,又稱為消耗葉,應及時摘除,這樣既利于通風透光,又能節(jié)省養(yǎng)分。因此,摘除老葉、病葉應成為黃瓜栽培中經常進行的一項管理工作,溫室、大棚栽培更是必不可少。在生產中有些菜農認為摘葉越多,田間通透性越好,瓜結得也越多,甚至把功能葉也摘除了,這是錯誤的。實踐證明:葉片是瓜養(yǎng)分的提供者,葉片過少,瓜就會生長得慢且小。因此,摘葉過狠勢必會造成養(yǎng)分生產“源”的縮小,從而影響到產品“庫”的充實。一般一株黃瓜上留13~15片葉較好。摘葉要逐步分次進行,切不可圖省事一次摘葉過狠。摘葉后可以解繩落蔓,把過長的無葉蔓盤放在壟上,降低枝蔓高度。然而有些菜農為了省工,一次性落蔓過低,蔓的高度甚至不足1米,株間的葉片相互重疊堆在壟上,使很多功能葉見不到陽光或受損,生產能力大大降低并加速老化。正確的落蔓應使所留葉片都能在蔓上伸展伸向空間,蔓的高度應不低于1.4米,壟上只能放蔓不應有葉。
植株不要留瓜過多。按傳統(tǒng)習慣黃瓜是不疏瓜的,有瓜就留,節(jié)節(jié)留瓜,甚至有的一節(jié)上留數條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不同植株其負載量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應該是弱株少留,強株稍多留,因株而異區(qū)別對待,使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協(xié)調發(fā)展,這樣才能長秧結瓜兩不誤。若留瓜過多,養(yǎng)分分散,影響花芽分化,難以形成高質量的花芽,導致出現(xiàn)短瓜胎、畸形瓜。留瓜過多還易出現(xiàn)“瓜壓頂”封頭現(xiàn)象,新葉難發(fā)生或生長極慢,隨著老葉的不斷衰老、生理功能的日漸減退,植株整體生產能力不斷下降,彎瓜、尖嘴瓜等畸形瓜就會大量出現(xiàn)。從目前市場的走向來看,市場接受的應該是瓜條順直,瓜長在25~30厘米、粗度在2.5~3厘米的黃瓜。那些大肚瓜、彎瓜、細腰瓜、尖嘴瓜、過長或過短的瓜大多無人問津,成為以極低價格處理的次品。因此,為了能集中養(yǎng)分生產高質量的黃瓜,疏瓜是非常必要的。不論是弱株、中庸株還是強株,都應進行疏瓜,只是在留瓜量上有些差異。其做法是及時把那些難以“成材”的瓜紐、并生瓜疏掉。疏瓜工作要經常進行。有時由于葉片、莖蔓的阻擋或其他一些原因,會使瓜胎出現(xiàn)彎曲,在植株負載量允許的情況下,可在瓜胎的頂部掛一裝有少量土的食品袋或用線拴一小塊磚頭,利用重物下垂力將瓜拉直。不要摘葉過狠,落蔓過低。施肥、灌水不可過量。黃瓜需肥需水量很大,尤其是進入結瓜盛期,肥水更應及時供應,否則就會縮短結瓜期并導致早衰減產。
防治應按“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以“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施藥方法最好以“煙劑為主,灌根為輔,少用噴液”的施藥方式。
主要防治方法:①農業(yè)、物理防治。培育壯苗;黃板捕殺;同棚不混栽其它作物;及時清除雜草,都可有效地預防蟲害,降低蟲的密度。②藥劑防治??梢杂?8%阿維菌素3000~4000倍液或者10%吡蟲啉1000~1500倍液,還可以用一遍凈750~1500倍液噴殺。
藥劑防治方法分為以下兩種:①煙劑法。每畝用45%的百菌清煙劑、速克靈煙劑300~450克,在傍晚閉棚后均勻點燃,第二天早晨必須放風排煙,7~10天1次,連續(xù)2-3次。②灌根法。用綠亨系列殺菌劑,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者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者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倍液,還可以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者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者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者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者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為0.25千克,每10~15天1次,連續(xù)2~3次。
一般每2天采收1次,盛瓜期每天采1次。每株留2根正在膨大的幼瓜條和3~5朵雌花即可。
春棚黃瓜在其生長過程中,由于受溫度、光照、藥物的影響,或被莖蔓、卷須纏繞等原因造成果實彎曲,以致價低了黃瓜的商品價值,影響經濟效益?,F(xiàn)介紹兩種簡單易行、見效明顯治療黃瓜彎曲的方法:①取一小石塊或小土袋,用細繩拴住掛在彎曲的黃瓜上,石塊或土袋的重量以不拉壞黃瓜為宜。隨黃瓜的生長,其彎曲逐漸變小,直至黃瓜變直。②用刀片在彎瓜外側,輕輕割一下,手要穩(wěn)而輕,不可割得太深,以割破黃瓜外皮組織為度。太深了不宜合口,太淺了不起作用。由于人為手術打破了黃瓜表皮細胞結構,把輸送上來的營養(yǎng)轉移到傷口合縫處,而使本來向里彎的黃瓜自然伸直了。(大連市農業(yè)科學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