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格雷是一位恬淡寧靜的詩人,他不喜拋頭露面,埋身于書叢之間,潛心鉆研,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劍橋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他一生詩作不多,但首首都是精華,代表作《墓畔哀歌》給后世帶來了深刻的啟發(fā),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人傾心自然,向往農(nóng)民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自然相伴的生活。詩歌開篇即呈現(xiàn)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溫馨畫面,詩人將“牛群”(herd)、“草原”(the lea)與“耕地人”(the ploughman)完美地結(jié)合到一起。雖然這首詩是作為悼念詩而作,但詩中溫馨而靜謐的氛圍似乎蓋過了感傷的氣息,而呈現(xiàn)出一種天人合一的同律感。耕地人結(jié)束了一天的勞作,趕著牛群走在草原上,雖沒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種安逸,卻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接下來又提到了“甲蟲”(the beetle)、“陰郁的柢梟”(the moping owl)、“燕子”(the swallow)以及“公雞的尖喇叭”(the cocks shrill clarion),這些生靈活躍于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享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各司其職。詩人本是要悲嘆斯人已逝,卻在這之前描繪了種種生機勃勃的畫面,可見他并不認為這些人永遠得離開了,他們生前淡泊明志,與大自然相依相伴,他們死后則與自然合二為一,大自然的一切生靈都延續(xù)著他們的生命。
詩人緊接著將目光轉(zhuǎn)向了逝去之人的生前事,他們的家庭和樂美滿,有妻子有孩子,妻子“趕她的夜活”(ply her evening care),孩子們則“‘牙牙的報父親來到”(run to lisp their sires return)。他們的生活是典型的平凡村民男耕女織的生活,雖然沒有轟轟烈烈,卻也有著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們致力于農(nóng)活,做農(nóng)務就是他們?nèi)康闹匦?,而且他們做起農(nóng)務來得心應手。
作為農(nóng)民,他們有著屬于自己的快樂,有自己的土地與牲口,有妻子和孩子時刻牽掛就足以讓他們倍感滿足與幸福。他們在淡泊與寧靜中追求的就是內(nèi)心的安寧,不改初心,堅守自己的德性與天良。因此,“雄心”(Ambition)與“豪華”(Grandeur)也無法嘲諷一個一身正氣之人,“榮譽”(Honor)與“諂媚”(Flattery)在其看來更是不足一提,又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一顆至圣的心。若身在官位,他們定會“不為五斗米折腰”,寧愿舍棄富貴榮華而棲身于田野鄉(xiāng)間。
同時,身為農(nóng)民,他們亦有不得志的一面。貧寒的背景沒有給他們提供接觸“琳瑯滿目的書卷”(ample page)的機會,“凍結(jié)了他們從靈府涌出的流泉”(froze the genial current of the soul)。這也許正是托馬斯·格雷所痛惜的一點,他為那些富有才華的普通農(nóng)民感到惋惜,但他卻更欣賞他們在淡泊寧靜中從未泯滅的天良。格雷自身飽讀詩書,同時又堅守自己的德性,這與他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追求是分不開的。
托馬斯·格雷很羨慕這些普通農(nóng)民“遠離了紛紜人世的勾心斗角”(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s ignoble strife),他本人對于塵世間的種種嘈雜有著強烈的排斥,特別是在工業(yè)革命這段時期,社會處于動蕩不安中,格雷更是急于擺脫這一切?!赌古习Ц琛分械霓r(nóng)民正是格雷的理想化身,“從格雷對農(nóng)民的生活、處境、心靈的細致描寫中,不難看出他對農(nóng)村寧靜祥和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一生逗留劍橋的平和散淡的人生態(tài)度?!边@種強大的精神訴求讓詩人甘心沉寂,寡言少語而又勤于思索,在淡泊中尋求內(nèi)心的寧靜。
托馬斯·格雷同時也通過宗教教義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他贊美這些農(nóng)民身上所具有的高貴品質(zhì),認為他們即使逝去,靈魂也與天地同存,因此,他們的墳冢里也有“‘自然的呼號”(the voice of Nature cries),“他們的舊火還點燃我們的新灰”(Een in our ashes live their wonted fires)?!盎摇保╝sh),按照基督教的說法,就是肉體。在這里,托馬斯·格雷似乎是在感嘆現(xiàn)世人的靈魂尚未達到應有的高度,還需要這些逝去的農(nóng)民的點悟。在格雷看來,靈魂遠遠超過肉體,而在大多數(shù)人身上沒有體現(xiàn)出這一點,這也許是社會背景所致,只有在淡泊寧靜中,人們才能真正獲得靈魂的超脫。
托馬斯·格雷將自身的情感寄托到逝者身上,通過描述逝者生前的種種活動來表達自己淡薄寧靜的心志。逝者生前“有時候笑里帶嘲”(now smiling as in scorn),“有時候垂頭喪氣”(Now drooping, woeful wan),可見,他亦有煩惱,這種煩惱是只有自己才懂的殷憂。這里暗含著詩人對默默無聞的農(nóng)民的同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坎坷經(jīng)歷的感嘆。
《墓畔哀歌》作為托馬斯·格雷最重要的代表作,將格雷淡泊寧靜的心志抒發(fā)得淋漓盡致。在格雷的思緒中,“經(jīng)常會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期待一種能夠相對自由平和的生活?!备窭滓簧?,也不過是一方心靈凈土,任何榮華富貴都與他無關,寄情山水而不忘飽讀詩書,行吟鄉(xiāng)野而不念功名利祿,真正做到了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參考文獻:
[1]刁克利.英國文學經(jīng)典選讀(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郭煒峰,寧云中.超然豁達,淡泊名利:托馬斯·格雷《墓園挽歌》[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9,(8).
作者簡介:孫美萍(1994.7-),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