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
在區(qū)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往往影響著幼兒游戲的內容和進程,它能誘發(fā)、支持、發(fā)展幼兒的游戲行為,是促進幼兒發(fā)展的工具。紙管作為幼兒身邊優(yōu)質的游戲材料,其具有安全、環(huán)保、可塑性強、可重復利用的特點,我嘗試從“紙管”入手,幫助幼兒對這一材料進行重新認知和經驗重組,從而挖掘其更多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紙管;區(qū)域游戲;材料;幼兒發(fā)展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生活方式。游戲材料作為幼兒游戲的物質基礎,是幼兒表現游戲、發(fā)展游戲的物質支柱和載體。豐富而適宜的游戲材料不僅擴充了幼兒游戲的內容和形式,也為每個幼兒提供了游戲條件和表現自己的機會。
好的游戲材料能充分調動幼兒游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由于我園地處絲綢重鎮(zhèn),絲綢周邊材料“紙管”是幼兒常見的優(yōu)質資源,其具有安全、環(huán)保、可塑性強、可重復利用的特點。《指南》指出,教師對幼兒在活動區(qū)的游戲行為應以觀察和分析為先,積極探究游戲材料等對幼兒發(fā)展的作用。我嘗試從“紙管”材料入手,幫助大班幼兒對這一常見的材料進行重新認知和經驗重組,幫助他們充分挖掘這些物質材料的價值,從而更好的維持幼兒的游戲熱情,激發(fā)他們更多的游戲創(chuàng)造。
1 體驗先行,鼓勵師幼入“戲”(紙管游戲)。
1.1 幼兒親身體驗,感知“紙管”。
發(fā)現了“紙管”這種常見的游戲材料,一下打開了我的思路。我沒有直接把紙管制作成教玩具投放在游戲區(qū),而是嘗試著把最原生態(tài)的紙管投放到了活動室的各區(qū)角內,漸漸地……我捕捉到了很多孩子們饒有興趣的自主游戲的場景,他們對紙管的興趣由隨意的把玩到有目的的探究。
鏡頭一:操場上,自由活動時間,動作快的孩子挑走了喜歡的玩具,剩下的孩子只能拿起一堆紙管……過了一會,玩玩具的孩子出現無所事事,而那邊玩紙管的卻越玩越起勁,他們一會兒套在手臂上做機器人,一會兒拼起來當小橋走,還有的用木板架在紙管上當平衡滾輪……漸漸的,原先玩玩具的孩子都被吸引過去了。
鏡頭二:小朋友在散步時撿了一些樹枝,當寶貝似的非要拿回教室,想干嘛呢?這時,馮熠從百寶箱里拿出幾個紙管說是要當花瓶,讓小伙伴用彩紙繞在樹枝上做裝飾……孩子們的插花藝術品就此誕生了。
以上觀察案例不難看出,我投放的紙管漸漸地激起了幼兒的興趣。《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我們在多次的觀察中發(fā)現:幼兒從漫無目的地觀察、隨意把玩,到慢慢地對紙管有了興趣,接著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有趣的玩法,他們與同伴一起交流和分享,彼此之間有了思維的碰撞,于是更多屬于孩子們的、有創(chuàng)意的游戲浮出了水面。
1.2 教師參與體驗,玩轉“紙管”。
眾所周知,“培養(yǎng)一個會玩的孩子,首先要有一個會玩的老師”。作為老師,面對“紙管”卻只是一個新手,于是我也積極的投身到孩子們的游戲之中。初次嘗試并不順利,能想到大多是用紙管來運動,也許成人的思維在作怪。于是,我在平日里多跟孩子一起玩紙管,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玩伴的心態(tài)獲取游戲體驗的第一手資料。漸漸的,紙管變身成藝術作品,紙管進行創(chuàng)意組合變成了好玩的體育玩具,紙管還變身出了很多科學的小玩具……
2 分享交流,吸引師幼品“戲”(紙管游戲)。
當紙管作為一種游戲資源被開發(fā)之后,不能止步于作為一種游戲材料被投放,而是應該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它的教育價值。于是我做了這樣的嘗試:
2.1 結合游戲體驗,讓“紙管”小材大用。
游戲是所有幼兒都喜歡的活動,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誘發(fā)積極的游戲行為。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紙管的投入時機非常講究,對材料做開放性的投放,才能使幼兒在自主游戲的過程中,產生更多、更綜合的教育價值。
例如,不少幼兒園都嘗試用酒瓶進行創(chuàng)意裝飾,其實,紙管比酒瓶更安全、易操作。于是,孩子的美工區(qū)材料架上陸續(xù)出現了各種紙管,粘土、毛線、蛋殼、種子、樹葉……孩子們喜歡在紙管上畫、繞、黏等,把紙管裝飾的千姿百態(tài)。我們給幼兒提供的繪畫材料也是多元、開放的,有水粉顏料、蠟筆、水彩筆、油畫棒等,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無意發(fā)現了“水蠟分離”現象,把油畫棒和水粉結合描繪于紙管,產生了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2.2 聚焦幼兒需求,用“紙管”提升游戲水平。
游戲材料和幼兒發(fā)展之間存在一種雙向關系,材料的特點能刺激幼兒的行為方式,而幼兒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對材料的操作方式。因此,在游戲中教師宜通過觀察、跟進、支持等方式,并提供一些輔材,使紙管在區(qū)域游戲中更富有趣味性。比如在戶外游戲區(qū),二個小男孩找來兩個紙管比一比,發(fā)現高度一樣,于是男孩俊俊又去找了一根長的玉米棍架在上面,他們自主探索并設計了青蛙跳障礙的游戲。玩著玩著,發(fā)現玉米棍比較輕,經常會滾落。于是,他們又去輔材箱里尋找更合適的替代物,最后他們找到了一根PVC的管子,由于管子稍重,滑落現象得到明顯改善。在這一次的材料調整中,他們不僅生成了有趣的玩法,還發(fā)現了材料的輕重與穩(wěn)定性有關。旁邊的同伴看到了,也紛紛模仿。在對不同紙管比一比的過程中,他們又有了新的發(fā)現:紙管有高度不同。于是,一幫小伙伴又改造出多個不同高度的紙管跨欄……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幼兒在游戲中會根據自己的發(fā)現和需求來調整材料,甚至改造材料,從而游戲水平逐步得到提升。
2.3 嘗試舉一反三,支持幼兒真正“玩轉紙管”。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考慮到大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活動區(qū)內宜盡可能提供半成品和低結構的材料,以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比如游戲“紙管繞線”。剛開始幼兒嘗試用毛線在短的細紙管上平鋪著繞毛線,慢慢的絲帶、麻繩、布條也都加入進來,材料更為豐富,呈現的作品也形式各異。后來欣賞了繩藝繞瓶罐的作品后,孩子們好像又找到了新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們開始嘗試用絲帶、毛線繞出各種各樣簡單的圖案(圓圈、花型、三角形等),還會在上面用小飾品進行裝飾,一個個的繩藝紙管作品栩栩如生地在美工區(qū)出現了。
幼兒游戲中有大量的創(chuàng)造行為,都是需要貼近幼兒的、可變性的游戲材料給予支持并引發(fā)探究行為。此次對于“紙管”的嘗試,不僅滿足了孩子們的游戲需求,更是引發(fā)了他們層出不窮的創(chuàng)意,從而游戲內容豐富了,游戲經驗也得到了擴展和提升。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鎮(zhèn)實驗小學幼兒園 江蘇省蘇州市 215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