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65歲以上老年腦梗塞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與治療
●李濤
目的:探析65歲以上老年腦梗塞患者的主要臨床特點、治療與預后情況。方法:選擇120例腦梗塞患者均行頭顱CT確診,65歲以上患者為觀察組,60歲以上者為對照組。結果:觀察組多個梗塞灶、雙側腦梗塞發(fā)病率、病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65歲以上老年腦梗塞患者的重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壓伴冠心病等,該年齡段患者不僅能腦梗塞面積較大,且并發(fā)癥很多,致殘率與病死率都比較高,必須及早預防與治療。
65歲以上;老年腦梗塞;臨床特點;治療
腦梗塞是中老年人群中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隨著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老年腦梗塞患者也越來越多。為了探析65歲以上老年腦梗塞患者的臨床特點與治療情況,本次研究選擇我院從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腦梗塞患者66例為研究對象,對這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收集從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例腦梗塞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通過MRI、CT檢查證實,其中男性20例,女性46例,其年齡在65~92歲之間,平均年齡68.4歲。22例超早期(1~6h)起病患者中,主要以睡眠、安靜狀態(tài)下起病,多數患者表現為頭暈、惡心、意識障礙、失語、中樞性面癱及口眼歪斜等,該病患者癥狀好轉比較明顯,通常情況下合并有高血壓史。將65歲以上老年患者作為觀察組,小于60歲患者為對照組,兩組性別、年齡及發(fā)病情況大致相同,可以進行對比。
患者臨床癥狀出現以后的1h~3d,進行頭顱MRI常規(guī)檢查,其中100例行彌散加權成像(DWI),22例加做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28例因情況特殊(晚間急診、病情危重、存在金屬異物等)不宜進行MRI檢查,改成頭顱CT檢查,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之后進行MRI檢查、頭顱CT檢查,并進行血生化、頸血管、血脂及心臟超聲多普勒檢查。影像學檢查結果按照梗塞病灶面積大小不同分出不同梗塞類型:大梗塞腦葉直徑超過5cm,中梗塞在3.5~5cm之間,小梗塞在1.6~3cm之間,腔隙性梗塞在1.5cm以下,多發(fā)性梗塞為多個中小梗塞與腔隙性梗塞。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所有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兩組臨床特征對比利用卡方檢驗,一般資料對比利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意義。
兩組患者梗塞情況與預后如下表1。兩組中梗塞、小梗塞惡化及病死率接近,大梗塞、多發(fā)梗塞惡化及病死率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中治愈率非常低,其癱瘓肢體肌力多數可以恢復到2~3級。
表1 兩組腦梗塞情況與預后比較[n(%)]
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塞的發(fā)病基礎,高血壓的出現會加速腦動脈硬化,因此高血壓是腦梗塞的常見并發(fā)癥;糖尿病也會使腦動脈硬化加重,且與缺血性腦卒中存在密切關系,使腦卒中發(fā)病率提升2~4倍[1],因此糖尿病是腦卒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糖尿病與高血壓均為腦梗塞的危險因素。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可以發(fā)現,觀察組患者中多數沒有堅持服藥治療,合并重癥肺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明顯增多,甚至合并腦疝死亡,腦梗塞發(fā)生滯后其癥狀非常嚴重[2、3],腦部雙側出現多個梗塞灶、大梗塞灶,其致殘率、致死率明顯增高,所以要想減少腦梗塞的發(fā)生,必須廣泛開展高血壓與糖尿病的早預防及治療。同時,因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及冠心病等基礎疾病,其器官功能地下,一旦發(fā)生梗塞將會出現合并消化道出血、嚴重肺炎等癥狀,加上梗塞發(fā)生之后需要長期臥床,一旦異物吸入或者由細菌進入肺中,還可能會合并肺炎,使多個器官受累[4],預后情況往往不佳。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共有7例患者死亡,均存在合并嚴重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加重了病情,最終造成多臟器衰竭、呼吸衰竭,最終死亡。
總之,65歲以上老年腦梗塞具有大梗塞、多梗塞灶、神經系統(tǒng)體征多、雙側大腦半球容易受累、病情重等臨床特點,必須及早進行預防,并控制好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降低發(fā)病率與死亡率。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1]王石林,陳樹丹,黃曉東,丘向艷,羅石堅.恩必普軟膠囊聯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老年急性腦梗塞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外醫(yī)療 ,2013,14∶117-118.
[2]顧建幫,顧維新,蔣云,黃飛.他汀類藥物對老年急性腦梗塞進展與神經功能的影響[J].西部醫(yī)學,2013,08∶1200-1202.
[3]吳懇,王鎮(zhèn),李光杰,金水晶.血清hs-CRP和TNF-α與老年急性腦梗塞患者血脂水平的相關研究[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1,12∶2449-2450.
[4]木亞斯沙爾,王英,帕里.加帕爾,張玲,董俊杰.老年急性腦梗塞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2,27∶5327-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