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鳳
古人云:“師如父母”,人們把老師比作“慈母”,主要是對那些有著“童心母愛”的女教師給予的最親切、最真摯、最感人的尊稱;“人類靈魂工程師”一詞原是前蘇聯(lián)領導人斯大林對作家的稱謂,后來被教育家加里寧引用到教育界,從此,“人類靈魂工程師”成為老師特定的稱謂,這也是社會給予教師的崇高贊譽;人們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樹等,而老師就像辛勤的園丁一樣,用智慧、愛心和汗水澆灌、培育、呵護著園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們枝繁葉茂,姹紫嫣紅,茁壯成長。因此,把老師稱作園丁是最質樸、最形象、最富有田園詩意的比喻;而列寧也稱“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慈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園丁”、“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這些詞匯給了教師一個美麗無比的光環(huán),事實上他們的辛勤付出確實也稱得起這些稱謂。但長期站立講臺,一直面對相較自己而言的學生這個弱勢群體,也有了屬于教師這個職業(yè)的一些“臭毛病”。
一、說話語氣居高臨下
教師威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有了威信之后,孩子才會確信老師所講授內容和指導的真實性和正確性,才有利于學生品質的培養(yǎng)和塑造。而教師威嚴是建立在自己扎實的專業(yè)基礎之上的,所以面對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教師習慣了侃侃而談,不容置喙。這種“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每堂課上充分發(fā)揮著它的光熱,但長期以往,就浸入了教師的骨髓,出了課堂,仍然帶著這么一股專業(yè)自信去與人交涉,自然說話語氣居高臨下,惹人生厭。生活遠高于課本,它容納著全部的是是非非,此時的教師已然成為了滄海一粟,謙卑才是王道。
二、極易與人爭辯
在教研室,教師面臨某一困惑時,同學科教師便會針對該內容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自然會有意見相悖的時候,此時容不得半點馬虎,不然就是貽誤學生終身的大事件,你來我往,爭辯查證是家常便飯,搞清楚問題的真諦是關鍵?;氐郊彝ド钪?,有了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仍然看重對錯,非要爭辯出個對錯來,但忘了,這里是家庭,事事不再是擺事實講道理,而是看重情,哪有那么多的對錯,你讓我一點,我理解你一些,就皆大歡喜。
三、容易著眼于缺點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了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岸贪謇碚摗保合拗颇就笆⑺康氖悄菈K短板。為了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之外,更多的是想彌補學生的短板,所以不斷著眼于學生的缺點,力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更正?;氐缴钪械慕處煟蚕M磉叺娜烁昝纼?yōu)秀,所以針對看到的缺點不斷的提醒,望其更正,可是人無完人,維納斯之美不正是她的缺憾之美嗎!
四、做事按部就班,了無生趣
教師在開學之初就做好了本學年的教學計劃,什么時候該完成什么教學任務,需要一一考慮到。而到了每一節(jié)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流程及主要解決問題都提前進行了準備,按部就班的進行著每天的主要教學活動,雖有課堂小插曲的存在,但主要課堂模式不會發(fā)生改變。習慣了把控課堂節(jié)奏的老師,在生活中,就變得不喜歡出現(xiàn)驚喜和意外,到什么時間該安排家務,什么時候出去活動都提前做好了計劃,生活過的一成不變,了無生趣,但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懂得變通,迎接驚喜,才能享受更精彩的生活。
五、性格多疑敏感
學生是家長的掌中寶,他們的安全關聯(lián)著整個家庭乃至社會的安寧和幸福,所以校園安全也是教師關注的重點。所以在上課期間,教師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一舉一動,當發(fā)現(xiàn)有異常時,會多存一份疑心,寧可多一事不能少一事,讓可能的情感波動、不當舉動及時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如果女性天生就有當福爾摩斯的潛質,那教師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氐浆F(xiàn)實生活中,我們需要細致和謹慎,但是不斷的疑竇叢生,就會讓身邊的人很累。水至清則無魚,在成人生活中,難得糊涂也是一種智慧。
六、容易否定自己
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還在塑造學生的性格,承載著一個生命一生的重量。因此,不管是國家,學校還是自身,都要求和需要教師“三省吾身”,斟酌自己今天的教育,并在事后不斷反思。哪怕經過了幾次頭腦預演,學生的課堂反應總有出人意料的地方,這就需要憑借教師的臨場反應來緊急處理,但事后回想,總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就開始自責,否定自己,為什么當時沒想起來這么處理,為什么當時的自己就這么思維局限。到了生活中,教師碰到的棘手問題就更多,沒能處理好,就會沮喪,自我否定,消極情緒不僅影響自己也影響身邊的親人。其實,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清晰認知自己,調節(jié)情緒,有錯就改,又有何妨。
生活中,每個人都具有多重身份,教師除了是教師以外,他還是丈夫(妻子)、兒子(女兒)、哥哥(姐姐)和朋友等。在教師崗位上,那些合理的處事方式,到了其他身份,做起來就成了“毛病”。一天清醒的16個小時中,教師扮演教師角色的時間長達8到10小時,所以不能隨意切換成其他模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知道了自身的這些“缺陷”時,在家庭生活中稍有改變和留意,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也希望身邊有教師的朋友,在讀到這篇文章時,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