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夏慶福+黃立軍
【摘要】 目的 探討應用零切跡即刻錨定頸椎動態(tài)融合器(AVS)治療單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方法 20例單節(jié)段頸椎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均行頸椎前路減壓后行AVS Anchor-C椎間融合固定系統(tǒng)治療。觀察患者術中損傷情況、出血量, 手術時間以及術后吞咽障礙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術后脊髓、神經的恢復情況, 觀察內植物及植骨融合情況。結果 手術順利完成, 無神經血管損傷, 無一例感染, 術中出血量50~100 ml, 平均術中出血量為(60.5±10.4)ml, 手術時間為35~60 min, 平均手術時間為(45.2±8.4)min。術后1例出現吞咽障礙, 予以觀察治療7 d后好轉。術后3個月時患者頸椎曲度較術前明顯改善, 脊髓及神經功能較術前不同程度改善。CT證實已達到骨性融合平均(6.2±1.7)個月。動力位X線片顯示AVS Anchor-C椎間融合固定系統(tǒng)固定穩(wěn)定, 無下沉、松動、斷裂情況。結論 應用
AVS Anchor-C椎間融合固定系統(tǒng)治療單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滿意。它操作方便, 能夠維持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促進椎間融合率、減少臨近節(jié)段的退變、對周圍組織損傷小, 且明顯減少了術后吞咽障礙的發(fā)生率, 降低了內固定植入的相關并發(fā)癥, 療效滿意。
【關鍵詞】 零切跡即刻錨定頸椎動態(tài)融合器;頸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9.039
單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是脊柱外科常見病, 經保守治療無效后需要采取手術治療。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ACDF)是治療頸椎退變疾病的經典術式, 是治療下頸椎退變性疾病的金標準[1]。目前多數學者在植入椎間融合器的同時使用頸前鈦板固定。但是鈦板的應用存在許多的問題和風險, 如手術損傷大、時間較長, 螺釘易松動, 鈦板易移位, 術后易出現吞咽障礙等。而AVS是包含內固定螺釘的椎間融合器, 該系統(tǒng)整合了中空PEEK融合器與鈦合金的鎖定裝置, 達到即刻錨定, 可有效減少術前的顯露, 減少相關的并發(fā)癥。本院2015年9月~2016年11月采用AVS Anchor-C椎間融合固定系統(tǒng)治療單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20例, 療效滿意,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11月收治的單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0例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8例, 女12例, 年齡32~58歲, 平均年齡(41.3±6.5)歲, 病程6~26個月, 平均病程(16.2±3.4)個月。納入標準:20例患者均經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符合單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診斷標準;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完善頸椎正側位DR、頸椎過伸過屈動力位DR、頸椎CT平掃及三維重建檢查;所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頸椎后縱韌帶骨化或多節(jié)段間盤突出癥需行頸椎后路椎管擴大成形手術治療者, 排除既往有頸椎手術者, 排除頸部外傷者, 排除嚴重骨質疏松者。
1. 2 方法 患者入手術室, 全身麻醉成功后, 取仰臥位, 頸部處于中立伸直位, 常規(guī)頸椎右(左)側橫切口, 沿食管、氣管鞘與神經、血管鞘之間鈍性分離至椎體前方, C臂透視確定手術間隙。顯露出椎間隙的上下椎體, 避免對上、下椎體節(jié)段血管的破壞, 顯露范圍盡可能靠近椎體間隙。Caspar撐開器適度撐開椎間隙, 處理椎間、減壓充分后處理植骨床, 試模測量椎間隙高度和寬度, 取大小適合AVS Anchor-C椎間融合器, 其內填充人工骨后植入椎間隙, 沿導向器向上、下椎體各擰入1枚自鎖螺釘。沖洗手術切口, 徹底止血, 放置負壓引流管1枚。術后根據引流量情況在24~48 h后拔除術區(qū)引流管。佩戴頸托6~8周。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術中損傷情況、出血量, 手術時間以及術后吞咽障礙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術后脊髓、神經的恢復情況, 觀察內植物及植骨融合情況。
2 結果
手術順利完成, 無神經血管損傷, 無一例感染, 術中出血量50~100 ml, 平均術中出血量為(60.5±10.4)ml, 手術時間為35~60 min, 平均手術時間為(45.2±8.4)min。術后1例出現吞咽障礙, 予以觀察治療7 d后好轉。術后3個月時患者頸椎曲度較術前明顯改善, 脊髓及神經功能較術前不同程度改善。CT證實已達到骨性融合平均(6.2±1.7)個月。動力位X線片顯示AVS Anchor-C椎間融合固定系統(tǒng)固定穩(wěn)定, 無下沉、松動、斷裂情況。
3 討論
頸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年齡一般較年輕, 多為40歲以上的中年患者, 少數可為超過40歲以上的中年人, 臨床較多見。保守治療無效后多采取手術治療。單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采取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椎間融合器植入, 頸前鈦板螺釘內固定術, 其能有效的、徹底減壓, 并能重建頸椎的穩(wěn)定性及維持頸椎的正常曲度, 促進椎間的融合率[2-6]。然而頸椎前鈦板的應用后在臨床過程中出現一系列的并發(fā)癥, 最為多見的是術后出現吞咽障礙。并且螺釘與鈦板界面也可能會導致先關的并發(fā)癥, 如:螺釘松動、螺釘斷裂、鈦板斷裂等, 同時還會出現臨近節(jié)段的退變。而AVS設計上它可以達到節(jié)段生物力學的即刻錨定, 達到椎體的穩(wěn)定性, 它是鋼板及螺釘的整體系統(tǒng), 消除了單獨使用頸前鈦板的缺點, 同時更有效的避免了內固定物對食管的刺激[7, 8]。手術過程操作與傳統(tǒng)ACDF操作相同, 但是處理椎體前方軟組織是僅需要分離責任間盤及上下椎體部分椎前筋膜即可, 無需顯露整個椎體, 避免對臨近椎間盤及前縱韌帶的干擾。同時器械工具設計簡單靈巧, 帶角度的、柔性可折彎的, 以及一體化的器械, 置入鎖定螺釘時通過導向器置入, 避免遮擋, 螺釘與固定板為“一步鎖定式”, 螺釘鎖定安全確認[9, 10]。避免了鈦板放置于頸前需保證鈦板位置、方向及螺釘置入的角度。但是對于短頸患者及C 2/3節(jié)段的患者, 由于下頜的阻擋, 下位螺釘置入困難, 不建議應用該系統(tǒng)。endprint
綜上所述, 應用AVS Anchor-C椎間融合固定系統(tǒng)治療單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滿意。它操作方便, 能夠維持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促進椎間融合率、減少臨近節(jié)段的退變、對周圍組織損傷小, 且明顯減少了術后吞咽障礙的發(fā)生率, 降低了內固定植入的相關并發(fā)癥, 療效滿意。當然, 該系統(tǒng)的應用仍需要臨床工作的不斷發(fā)現及改進, 需要大樣本長期隨訪以確定安全性及臨床的更好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胡迪, 王少飛, 晁建虎, 等. 2種頸前路椎間融合內固定治療單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比較. 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2015, 30(3):295-296.
[2] Scholz M, Schnake KJ, Pingel A, et al. A new zero-profile implant for stand-alon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1, 469(3):666-673.
[3] 楊迪, 邵海宇, 張駿, 等. 零切跡頸椎前路椎間融合固定系統(tǒng)治療單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 中國骨傷, 2014, 27(5):379-384.
[4] 邵海宇, 張駿, 楊迪, 等. 零切跡頸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融合器鋼板內固定系統(tǒng)治療單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病例對照研究. 中國骨傷, 2016, 29(6):530-537.
[5] 俞武良, 陸建猛, 韋勇力, 等. 零切跡椎間融合固定系統(tǒng)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早期療效觀察// 2013中國工程院科技論壇暨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13:686-689.
[6] 徐少南. Zero-P頸椎前路椎間融合固定系統(tǒng)應用于單節(jié)段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中的療效分析. 浙江大學, 2015.
[7] 劉光普, 韓猛, 湯浩, 等. 頸前路零切跡與鋼板椎間融合系統(tǒng)治療單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療效比較.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16, 21(6):541-546.
[8] 劉藝明, 李春, 王曉陸, 等. 頸椎前路零切跡融合器固定系統(tǒng)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分析. 頸腰痛雜志, 2016, 37(5):384-387.
[9] 陸騫, 陳成東, 詹碧水, 等. 零切跡頸前路椎間融合固定系統(tǒng)治療頸椎鄰椎病的早期療效分析. 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 2016, 14(1):47-49.
[10] 王寧, 何百祥, 鮑剛, 等. 頸前路“零切跡”椎間融合器與傳統(tǒng)鈦板融合器內固定治療單節(jié)段頸椎病的療效比較.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6(2):174-177.
[收稿日期:2017-07-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