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一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技術設備早已走進培智學校生活數(shù)學課堂中。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以提升教與學的效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以培智學校生活數(shù)學教學活動《有趣的平行四邊形》為例,從學情出發(fā)設計課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支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學生學習效率提升顯著。并從教學適用性角度提出信息技術手段中多感官、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實時數(shù)據采集等優(yōu)勢,及操作性較為困難等劣勢。
關鍵詞:信息技術;培智學校;生活數(shù)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20-0064-03
一、研究背景
培智學校是我國三類特殊教育學校中的一部分,主要招收中、重度智力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自閉癥譜系障礙、腦性癱瘓及多重殘疾兒童。就讀于培智學校的學生,其智商大多低于50,發(fā)展商低于55,并伴有中重度適應性行為問題及嚴重的注意力缺陷等問題,學生學習能力較低。且在相同班級中,學生異質性較大,傳統(tǒng)模式下的小班集體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全體學生的個別化教育需求。而多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此問題。
信息技術應用于培智學校課堂教學中,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大勢所趨?!杜嘀菍W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中明確指出:“培智學校生活數(shù)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須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蹦壳?,觸控一體機、平板電腦、Kinect、Oculus Rift等設備已走進培智學校生活數(shù)學課堂。多種設備的融合運用能有效改進課堂中教與學的方式,教學中的個性化成分逐漸體現(xiàn),學生能樂意并投入到數(shù)學活動中去。
二、《有趣的平行四邊形》生活數(shù)學教學案例
1.教學內容分析
《有趣的平行四邊形》一課參考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是生活常見圖形之一,考慮到學生心理發(fā)展處于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的感知運動階段與前運算階段的過渡期,因此本課以操作體驗和游戲活動為主,從生活中選材,運用精心設計的各種個性化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中學會觀察、辨認,從而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并積累關于圖形認識的基本活動經驗。同時,結合學生注意時長較短的特點,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趣味性的互動游戲,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增強教學有效性,讓學生在玩中掌握知識。此外,筆者針對班級重度自閉癥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資源,喚醒學生學習潛能,改善其學習參與度。
2.學習者分析及教學目標的制訂
本課例中的學習者是培智學校中年級班的8名學生,其中2名為智力障礙3級,4名為智力障礙2級,中度、重度自閉癥各1名。根據學生的圖形認知能力現(xiàn)狀,筆者從高到低將其分為A、B、C三組。具體分組見表1。
根據本節(jié)課學習者分析結果,為學生制訂不同能力要求的分層教學目標,見表2。
3.教學重難點分析及教學策略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夠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教學難點是能夠從各類圖形中辨別出平行四邊形。所采用的教學策略為:①利用實體教具,讓學生直觀感受圖形的變形。②利用教學課件,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的看到圖形的繪畫過程,同時結合課堂練習,鞏固圖形繪畫。③利用iPad及觸控一體機進行互動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習辨認圖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④利用kinect體感游戲,讓學生體驗真實情境模擬下的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的運用。
4.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及媒體支持分析(表3)
三、教學思考
1.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學習效率顯著提升
(1)運用自行設計的兼?zhèn)鋱D片、聲音、動畫、視頻的精美教學課件及互動游戲,配合交互性強大的觸控一體機及iPad,讓教學課件演示更加靈動,互動游戲開展更加有趣,學生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且在課堂學習中情緒高亢,注意力時刻保持高度集中狀態(tài)。
(2)利用觸控一體機中“即拍即傳”功能,學生的成果展示顯得尤為便利。同時學生的操作過程實時展示于一體機,讓其余學生觀看操作流程,一人操作眾人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教師的教學效率。
(3)通過kinect體感游戲,讓學生在真實模擬場景中操作中感知、學習。此活動打破了教學的空間限制,且形式新穎,深得學生的喜愛。
2.信息技術對教學適用性思考
在智障教育中,倡導教育的個性化、體驗、趣味、參與、生活,但要在一節(jié)課上達到上述理念,對于時間、空間、教具、學具都有非常嚴苛的要求,如果摒棄使用信息技術,普通教室及教師都難以達到全部要求。信息技術的引入,給培智學校生活數(shù)學課堂帶來了新的變革。
首先,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能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多感官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最大程度上延長其集中注意時間,提升教學效率。在我校,實足年齡為15歲、被評定為智力障礙三級的兒童,其注意時長在一般情況下小于5分鐘。而在本節(jié)課中,大部分學生的階段注意時長都超過10分鐘。
其次,信息技術能夠打破時間及空間的限制。運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能夠在教室中讓學生觀賞到所有地區(qū)的景色,體驗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同時虛擬現(xiàn)實技術能夠讓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完成現(xiàn)實中較為危險的任務,比如燒開水、過馬路。
第三,信息技術尤其是增強現(xiàn)實技術,能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只要帶上增強現(xiàn)實眼鏡就能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場景、各種物品的解釋,將教育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真正實現(xiàn)在生活中學習。
最后,信息技術能夠支持與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并能記錄學生學習中的過程性數(shù)據,實現(xiàn)個性化的學業(yè)評價。智力障礙兒童的能力提升較慢,難以通過考試的形式進行學業(yè)評價。而通過信息技術,能夠很好的看到學生的點滴提升情況,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評估,形成一張張個性化的能力提升圖表,將點滴進步可視化。
然而,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并不是所有信息技術都適合于智障教育,且在培智學校生活數(shù)學課堂中并不是必須使用新技術。同時智力障礙學生在新技術支持下習得的技能,也不能代表其真正會使用該項技能。智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遷移、泛化能力較弱,因此經常會出現(xiàn)相同的技能當場景切換后學生便不知所措。正因如此,在培智學校課堂教學中需要運用更多的現(xiàn)實場景,在真實情境下教授學生知識技能。若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不恰當,將會達到事倍功半的不良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徐云,朱旻芮.體感游戲對智障兒童干預的效用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16(9):25-28.
[3]趙雪梅.基于iPad的盲校職業(yè)教育課堂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0):53-55.(編輯:魯利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