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 杜彥克
[摘要] 目的 分析沈陽市于洪區(qū)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特征,為有效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對2010年1月~2016年12月沈陽市于洪區(qū)疾病監(jiān)測系統(tǒng)報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進行數據分析。 結果 2010~2016年于洪區(qū)共報告流行性腮腺炎1227例,年均報告發(fā)病率為47.20/10萬,疫情呈逐年下降趨勢,各年度報告發(fā)病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疫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為雙峰分布,4~6月和11月~次年1月為高峰期;0~14歲病例占77.34%,發(fā)病以學生、幼托兒童和散居兒童為主,男性多于女性;流動人口較多的于洪街道、迎賓路街道和北陵街道是于洪區(qū)病例較多地區(qū)。 結論 針對重點人群和流行季節(jié),加強疫情監(jiān)測和預防控制工作;借鑒北京等城市的經驗,建議腮腺炎疫苗的接種由1劑次增至2劑次,并在學齡前完成,以降低15歲以下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的高發(fā)。
[關鍵詞]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疾病監(jiān)測;特征
[中圖分類號] R512.1;R18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23-010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mps in Yuhong district of Shenyang city,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effective control of mumps epidemic. Methods Data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mumps cases reported in the disease monitoring system of Yuhong District of Shenyang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6. Results A total of 1227 cases of mumps were reported in Yuhong District from 2010 to 2016, and the average annual reported incidence rate was 47.20/100,000. The incidence rate was gradually decreasing annually.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rate of annual repor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 the epidemic was significantly seasonal, with bimodal distribution. The peak period was from April to June and November to January in the next year; the cases aged 0-14 years old accounted for 77.34%. The incidence was mainly among students, kindergarten children and scattered children, with males more than females; the communities with more floating population, such as Yuhong Community, Yingbin Road Community and Beiling Community, were the areas in Yuhong District with more cases. Conclusion Focusing on the key population and epidemic season, the epidemic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should be strengthen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Beijing and other citie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vaccination of mumps should increase from 1 dose to 2 doses, and should be completed before school age, so as to reduce the high prevalence of mumps in the population under the age of 15 years.
[Key words] Mumps; Epidemiology; Disease monitoring; Characteristics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是兒童和青少年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可引起腦膜炎、睪丸炎、卵巢炎、乳腺炎等合并癥,傳染性強。為預防控制疫情,很多發(fā)達國家都采用含腮腺炎疫苗的麻疹-腮腺炎-風疹三聯疫苗(MMR疫苗)的免疫方案。雖然腮腺炎疫苗的免疫保護效果不及其余兩種組分好,但規(guī)范的接種疫苗在控制疾病方面仍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1]。截止到2016年12月沈陽市1.5~8歲兒童MMR疫苗覆蓋率達95%以上,全市近年腮腺炎疫情呈顯著下降趨勢[2]。但是全市的腮腺炎疫情并不均衡,于洪區(qū)近年一直為全市發(fā)病率最高地區(qū)。為掌握沈陽市于洪區(qū)腮腺炎的流行特征,本文對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洪區(qū)腮腺炎發(fā)病情況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腮腺炎疫情資料及人口資料來自2010年1月~2016年12月中國疾病監(jiān)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tǒng)。
1.2 研究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分析腮腺炎病例的時間、地區(qū)和人群的三間分布特征,統(tǒng)計年度、地區(qū)、年齡分別發(fā)病率、發(fā)病數、構成比等指標。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Excel 2003軟件對報告數據進行流行病學統(tǒng)計;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疫情概況
2010~2016年沈陽市于洪區(qū)共報告腮腺炎1227例,年均報告發(fā)病率為47.20/10萬,疫情呈逐年下降趨勢,各年度報告發(fā)病率總體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86.745,P<0.001)。見表1。
2.2 腮腺炎病例時間分布情況
疫情報告結果顯示各月均有發(fā)病,每年發(fā)病的季節(jié)趨勢呈現規(guī)律的春、冬雙峰分布,第1個發(fā)病高峰在4~6月,第2個發(fā)病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見圖1。
2.3 地區(qū)分布
于洪區(qū)12個街道均有病例發(fā)生,其中于洪街道、迎賓路街道和北陵街道病例數居前三位,分別占全部報告病例的18.17%(223/1227)、15.16%(186/1227)和12.31%(151/1227),三個街道病例總數為全區(qū)病例的45.64 %。見表2。
2.4人群分布
共報告760例男性病例,467例女性病例,男女病例數之比為1.63∶1,男性多于女性。報告病例年齡6個月~78歲。病例主要集中在0~14歲,共949例,占全部報告病例的77.34%(949/1227);15~39歲病例占20.29%(249/1227);40歲及以上病例占2.36%(29/1227);發(fā)病率最高年齡組為5~9歲,其次是0~4歲組、10~14歲,15歲以上人群隨著年齡增長腮腺炎發(fā)病率呈下降趨勢。見表3。
2.5 職業(yè)分布情況
報告病例的職業(yè)別顯示主要發(fā)病人群為學生、幼托兒童和散居兒童,三種人群占全部報告病例的85.00%(1043/1227);在成人病例中發(fā)病最多的人群是家務及待業(yè)人員,其次為干部職員和工人,三種人群病例占報告病例的9.62%(118/1227)。見表4。
3討論
依據《擴大國家免疫規(guī)劃實施方案》遼寧省2010年開始將MMR疫苗納入計劃免疫,同年完成2008年以后出生兒童MMR疫苗補種工作,截止到2016年沈陽市1.5歲~8歲兒童MMR疫苗接種率達95%以上。隨著MMR疫苗覆蓋人群的增加,全市腮腺炎發(fā)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疫苗的保護效果初見成效。但是由于MMR納入免疫規(guī)劃較晚,覆蓋人群還有限,特別是目前只有小部分學生完成了接種,疫苗覆蓋的出生隊列尚未完全進入高發(fā)年齡段,人群整體腮腺炎抗體處于低保護水平,疫苗保護效果還未能充分體現,所以腮腺炎疫情仍需高度關注。在做好預防接種的同時,加強疫情監(jiān)測與疫區(qū)處理尤為重要。于洪街道、城東湖街道和北陵街道是于洪區(qū)腮腺炎報告病例最多的地區(qū),這些街道也是流動人口密集地區(qū),更應重點加強兒童免疫接種管理及腮腺炎疫情控制工作。
2010~2016年監(jiān)測結果顯示沈陽市于洪區(qū)腮腺炎疫情呈逐年下降趨勢;每年各月份均有病例報告,疫情呈冬、春兩季高峰;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發(fā)病人群為學生、幼托兒童、散居兒童,與相關報道一致[2-6]。分析原因是本地冬季氣候寒冷,教室等室內場所較為密閉,通風差,潛在增加了腮腺炎暴露傳播機會所致;春季隨著氣候回暖,幼托兒童、學生集體活動較多,也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另外男性較女性活潑,活動范圍增加,感染機會高于女性。因此為有效控制疫情,衛(wèi)生部門在做好適齡兒童MMR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的同時,應當強化學校、幼托機構的管理。有研究結果表明流行性腮腺炎暴發(fā)疫情主要發(fā)生于學校,尤其是小學[7]。所以應重點做好入學、入托接種證查驗工作,對漏種兒童及時補種;同時加強腮腺炎疫情監(jiān)測,做好學校、幼托機構的防病知識宣傳,教室應經常通風換氣,并認真落實高發(fā)季節(jié)的晨檢工作、及時發(fā)現并隔離治療患病的學生和兒童,從而防止學校等集體單位出現腮腺炎的暴發(fā)流行。
于洪區(qū)報告的腮腺炎病例以0~14歲學齡兒童為主,其中5~9歲學齡兒童發(fā)病率最高,與相關報道一致[8-11];15歲以上人群隨年齡增長發(fā)病率呈下降趨勢。我市2010年才開展MMR疫苗免疫,政策覆蓋人群為2008年以后出生兒童,目前大部分學生仍為免疫空白人群,而且一劑次的MMR疫苗接種保護率不高[12-14]。徐維禎等[15]認為腮腺炎減毒活疫苗的短期保護率和抗體陽轉率較好,但疫苗的持久性一般,需在初免后3~4年進行加強免疫才能獲得有效保護;有研究結果顯示腮腺炎疫苗1劑次疫苗保護效果為61%,≥2劑次疫苗保護效果為83%[16]。因此建議在提高適齡兒童MMR疫苗首劑接種率的同時,應開展人群腮腺炎抗體水平監(jiān)測,并且借鑒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成功經驗,在兒童入學前完成第二針次的MMR免疫,提高兒童腮腺炎抗體水平,從而有效控制疫情高峰。分析成人發(fā)病率降低的原因:腮腺炎屬于輕型自限性疾病,自然感染后可獲得終生免疫,15歲以上人群發(fā)病率下降與自然免疫后形成的免疫屏障有關;另外成人發(fā)生隱性感染要多于兒童。
[參考文獻]
[1] Stanley A Plotkin.疫苗學[M].第5版.梁曉峰,羅鳳基,封多佳,等.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2] 張智,朱麗君,高冬梅.2011-2015年沈陽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7,33(5):156-157.
[3] 岳加林.銅仁市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28(9):118-119.
[4] 趙國,魏海濤,趙華彬.河南省平頂山市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與防控對策探討[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4,41(18):3282-3285.
[5] 戴孟陽,孫巖.沈陽市2005-2014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6,29(1):47-49.
[6] 劉琳玲,陳田木,謝知,等.2005-2015年長沙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及暴發(fā)疫情分析[J].應用預防醫(yī)學,2016,22(5):420-422,425.
[7] 費方榮,馮錄召,許真,等.2008-2010年中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1,26(9):691-693.
[8] 郭立春,劉慧慧,周劍惠,等.吉林省2005-2014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6,16(7):695-697.
[9] 蘇琪茹,劉雋,馬超,等.2004-2013年中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6,50(7):611-614.
[10] 路淋,劉楊,崔榮敏.2006-2014年遼寧省丹東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J].職業(yè)與健康,2016,32(16):2249-2251.
[11] 杜飛,李銀喬,劉家潔.2004-2014年四川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2016, 32(5):445-450.
[12] 黎漓,吳成秋,劉富強.流行性腮腺炎暴發(fā)原因的研究進展[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5,22(5):629-631.
[13] 劉雋,蘇琪茹,馬超,等.不同免疫策略下流行性腮腺炎發(fā)病特癥的初步比較分析[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4, 20(6):519-522.
[14] 孫亞軍,曹妍,袁偉,等.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發(fā)中的疫苗效率評估[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6):657-658.
[15] 徐維禎,張國民,梁爽,等.流行性腮腺炎減毒活疫苗免疫學效果和保護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1,17(5):426-430,450.
[16] 張磊,王建軍.不同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種率及劑次保護效果比較[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34(5):575-576,579.
(收稿日期:20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