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海炎
人都討厭“不確定性”,于是發(fā)明了各種雞湯哄騙自己。所謂雞湯,就是選取部分事實,作出迎合受眾心理的全稱判斷
蘋果太牛。近日有篇《模糊的正確勝過精確的錯誤》附會說,當年諾基亞花了很多錢掌握用戶數(shù)據(jù),他們依靠這個數(shù)據(jù)庫做了一大堆手機,布局密密麻麻,但蘋果用一個產(chǎn)品就把這個鐵桶陣捅穿了!于是,作者得出結論:“模糊的正確勝過精確的錯誤?!?/p>
對于這種成功學雞湯,我向來是呵呵。從統(tǒng)計學角度看,成功往往是偶然性事件,因為偶然性符合概率論的分布。比如,讓猴子擲硬幣,每次出現(xiàn)正面的概率為50%,如果讓猴子連續(xù)擲硬幣10次,那么連續(xù)10次均為正面的概率就是50%的10次方,約等于千分之一。難道我們要給這只“成功猴子”立傳?諾基亞的做法并沒有錯,與“模糊的正確”有關的有999個,你只看到了喬布斯的成功,卻沒有看到另外998個的失敗。
根據(jù)量子力學的觀點,這個世界的本質規(guī)律是“測不準”的,也就是佛家說的“無?!?。任你再牛,都無法控制事情的發(fā)生。但人都討厭“不確定性”,于是發(fā)明了各種雞湯哄騙自己。所謂雞湯,就是選取部分事實作出迎合受眾心理的全稱判斷。
那佛學是不是雞湯呢?我以前覺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雞湯。別人住別墅,我蝸居,幸福感能一樣嗎?但最近讀了樓宇烈先生的《花開蓮現(xiàn):〈心經(jīng)〉大智慧》一書,發(fā)現(xiàn)這句話不能理解成“什么都是空無”,而應理解成“色離不開空,空離不開色?!鼻耙环N理解是小乘佛法的,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空,人應擺脫污穢的“色”世界的糾纏,覺醒進入涅槃,所以要出家修行。后一種理解是大乘佛法的,認為色與空是互相依存,沒必要否定紅塵,但要認識到世界的“無?!?,住別墅和蝸居雖不一樣,但他住別墅并非一成不變,你也不會一直蝸居。事情變好還是變壞?一是靠人的理性和努力,這部分成功學可以解釋;二是靠自修勝業(yè),人生無常,哪怕你是喬布斯,也不能控制事情的發(fā)生(比如得癌),為了自己好,只能多種善因。
上個月帶女兒去游泳,我沒下水,只是在旁盯著。一開始我還想,萬一孩子有危險,我立馬把手機丟草叢再跳下去,千萬不能壞了手機。結果真有個別家小男孩溺水了,情急之下,我沒脫衣服就跳入水中將孩子抱上來。事后我想,人臨危時心理發(fā)動,還真不是理性計算的結果,而是業(yè)力在推動。我做好了準備,我的孩子沒事,那個孩子家長在聊天,偏偏他的孩子溺水了,這就是“無常”。如果悲劇發(fā)生,你是可以用成功學得出“一定要照看好自己孩子”的結論的。
靠什么克服“無?!蹦??佛法主張“修”是很精妙的,我救那孩子圖什么?不圖名利,只求心安而已。我相信,萬一我哪次聊天沒看到,我的孩子也可能會溺水,一旁的家長一樣也會下水施救。你修我修,整個世界的善業(yè)防護網(wǎng)就建起來了。
說起來,佛法的邏輯跟羅爾斯的“無知之幕”有會通之處。假設存在靈魂,你投胎前站在“無知之幕”后面,不知道是投到馬云家,還是投在乞丐家,面對的是兩種社會:一是或富可敵國,或貧無立錐之地;二是貧富差距不大,窮人也有尊嚴。想必大家都會選擇有利于改善弱者境況的后一種。
七夕情人節(jié),我陪妻子逛街,她在一家服裝店選衣服,我在外面接電話。正說著,突然聽到有人在“喂—喂—喂”地喊,抬頭一看,原來是灑水車過來了,清潔工大姐不忍心我穿得漂漂亮亮被潑一身水,正沖我喊呢。我們素不相識,哪怕她不叫我,我也怪不著她,但她還是播了善種。
善因種下,必有善報。雖然不一定立馬讓本人受好報,但在眾生間一環(huán)一環(huán)傳遞下去,改善社會,最終也就讓本人得好報了。我并不信佛,但從知識社會學角度比較,不管是世界觀(承認世界的空)還是方法論(行善積德),佛學都比成功學雞湯更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