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然+++
摘要:存在主義屬于西方哲學流派之一,同時,它本身也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目前,我國已逐步開始進行教育改革,而存在主義教育觀對個體的尊重以及對個體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及注重對我國的教育實踐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存在主義 教育實踐 意義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9-0128-01
21世紀以來,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但隨之也帶來了很多問題,特別是關于“人”的問題日益凸顯起來。例如:大多數(shù)人陷入了迷茫、冷漠之中,有的人認為自己孤立無援,在金錢利益中迷失了自我。同樣的,在此大背景下,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青年學生受其影響巨大,如何使人在當今信息化、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的大潮中做到不迷失自己、堅定意志成為教育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而存在主義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注重人的存在和人對自我意識的探索,從而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與學習借鑒。
一、存在主義概述
存在主義是西方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屬于人本主義哲學。它主張“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根本,把“人的存在”看作第一位,只有在“人的存在”的基礎上,其他“存在”才有意義。因此,它更看重的是人的個性發(fā)展與自由。
二、存在主義對我國教育實踐的意義
存在主義哲學在教育領域的影響和研究在我國經(jīng)歷了從排斥到接受的過程。其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及一系列教育主張,對當今我國教育實踐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應在對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基礎上,進行現(xiàn)實借鑒。
(1)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存在主義認為教育應以個體的“自我完成”為目標。當前社會信息、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全球化競爭加劇,人們變得急功近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盛行,多元文化沖突也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人們變得彷徨無措。學生思想還未成熟,受環(huán)境影響巨大,教育有其責任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理解與尊重生命意識,培養(yǎng)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品質(zhì),以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目的。在上述這一基礎上,根據(jù)存在主義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進行教學,對待學生,從他們自身的特點出發(fā),因材施教。而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多以灌輸為主,主要強調(diào)指揮分配與執(zhí)行服從,這就大大束縛了同學們對自我的探索。發(fā)揚存在主義中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
(2)注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當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綜合素質(zhì)成為考察人才的重要標準。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是強調(diào)知識理論的學習,注重理性教育,而忽略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存在主義認為,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出具有自我健全人格的人才。存在主義的教育觀注重學生個體特性的培養(yǎng),認為加強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以及接受知識的效率,教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的事情,教育的主體與客體聯(lián)系密切。當前我國的教育模式仍然以教師為主,課堂氛圍嚴肅、沉悶,學生缺乏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學生更多的是等待教師宣布答案或借助參考工具,而并非是自己思考完成,并且很少有同學能積極主動地去回答老師問題。這也反映了當前學生的不自信的狀態(tài),容易進行自我否定;這同樣也反映了我們教師在進行教育活動時不免走向了專斷,缺乏對學生的自我精神的探求和鼓勵。而存在主義強調(diào)我們要注重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要注意去理解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種種關系。它強調(diào)的是在教育過程中要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需要通過教師與同學之間的關系的塑造而達成共識與融合。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進行而產(chǎn)生的,雙方的關系是交互性的、互動性的。只有學生積極思考、理解教師,才能使教學質(zhì)量提高;同時也只有教師愿意耐心傾聽學生、引導學生、融入學生,才能正確地理解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同學與老師之間努力促進的平等、信任關系,能夠積極地促進學生自身對問題的探索與求知,自然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4)提高學生責任感。存在主義教育觀提倡注重對學生的尊重與對學生自我意識的探索,對學生的尊重以及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也就意味著更加尊重個體的自由,使學生擁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而權(quán)利同時也意味著責任。當學生面臨選擇時,存在主義認為,應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這時,選擇的后果便需要學生自己承擔。我們當前的教育更偏向于為學生做決定,因為教師經(jīng)驗更多,作出的選擇更偏向于理性,但是這種教育無形中也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同時也讓學生養(yǎng)成了逃避責任的習慣。一種選擇對應一種結(jié)果,一種結(jié)果對應一種責任甚至很多責任。因為結(jié)果的產(chǎn)生有時不止是會對自己,也會對他人、社會甚至國家有一定的影響。根據(jù)存在主義理論,我們不應只注重科學理性,更應注重人性,尊重個體的自由選擇,而教育則應努力引導學生注重對真善美的追求,作出對自己、他人、社會和國家發(fā)展有利的選擇,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三、結(jié)語
回顧存在主義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實踐中的體現(xiàn),關注它所提出的教育要以人為主的觀點等,給我國的教育實踐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價值。本文正是對存在主義的內(nèi)涵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探尋存在主義對我國教育實踐的意義所在。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對我國的教育實踐的模式完善與體系的構(gòu)建盡一點微薄之力。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