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玲
教學的改革,技術的更新,是形勢的需要,因此“一大一小”兩塊黑板的教學模式已經能適應當前的教育形式。讓電教媒體逐漸走進課堂,成為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科學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則會給數學教學改革提供良好的契機。電教手段可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fā)展思維、形成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優(yōu)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及能力,合理運用電教媒體,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合乎新課程理念,達到教學改革的目的。但有不少電教課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抓住電教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點。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應從哪些方面來確定其最佳作用點:
一、利于新舊知識點的銜接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昂玫拈_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學習情境中,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fā)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因此在領會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憑借電教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舊知識固定點——新舊知識連接點——新知識生長點”上有序展開,促進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從而輕松地獲取新知識。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先投影顯示六個梨、三只盤子,指名學生到投影儀上把六個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盤子里,他們很快分完。這時老師在投影儀上又加一個梨,這時繼續(xù)讓學生把七個梨平均分在三只盤子里,結果剩下一個梨無法平均分。趁勢讓學生思考這兩道題: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剩下的數叫什么數?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數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數除法”。
二、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每堂課都有它自己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只要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在備課上多動一番腦筋,多花一番心血,認真研究大綱,研究《數學課程標準》,努力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弄清重點、難點,合理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全心全意的投身到教學工作中去,就能找到關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錦囊妙計”,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在教學重難點處,借助電教手段,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和拓展
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思維導向,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學生思維轉折處采用恰當方法及時點撥提示,盡可能地使學生產生發(fā)散性思維,又少走彎路,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這樣就將每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激活起來,通過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新學習的知識。如當學生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后,學生在計算半圓周長時,常把圓周長的一半誤為半圓周長。產生這種錯誤的原因:一是受圓周長計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響。二是在思維轉折處發(fā)生了障礙,沒考慮圓周長的一半與半圓周長二者的區(qū)別。此刻,展示半圓圖(弧長和直徑可以分離的復合片)。通過抽拉演示并伴以“半圓周長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這一提問,學生就會立刻明白錯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四、幫助學生解惑,利于學生思維發(fā)散
濃厚的興趣及豐富的情感是積極思維活動的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熱情和情趣,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通過設問、提問、實驗等各種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和思考的興趣,使學生能學會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tài)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fā)展。
教者如能在學生思維困惑處介入電教媒體,既有利于及時點撥和調控,也有利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給學生創(chuàng)設富有變化而且能激發(fā)學生求異感的學習情境,啟發(fā)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求異,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例如,在鞏固“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出示練習題“有一個長方體長8厘米,寬6厘米,高5厘米,把它平均分成兩個長方體,分成的每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是()平方厘米,也可能是( )平方厘米,還可能是( )平方厘米?!本毩曋凶寣W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怎樣分。由于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還不夠強,對這類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在學生討論后,結合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出示一個長方體,按學生的方法在電腦上演示,分別沿著長、寬、高將這個長方體平均分成了兩個長方體,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不同的方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若注重運用電教媒體,則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學概念,挖掘確切的數學意義和運用條件,能利用它們順利地進行正向遷移,有效解決一些實際數學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實現數學情境的想象的真正結合。小學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是培養(yǎng)空間思維能力的教學難點,也是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中應強化空間抽象能力。運用計算機三維動畫的形象、直觀、逼真性。從不同角度展示情景,從而獲得很強的視覺刺激,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維性。
總之,電教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zhèn)?,靜動結合等諸多優(yōu)點,確有利于優(yōu)化教學的效果,提高教學效益。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選取電教媒體的最佳作用點,絕不可認為電教媒體用得越多越好,形成了電教“滿堂灌”。只要我們從實際需要出發(fā),合理地利用各種電教媒體,學生的數學教學就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讓每一個學生全面發(fā)展”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