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
一、共情陪伴拉近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
共情陪伴課程不僅僅只限于對幼兒的共情陪伴成長,同樣也適用于我們的家長朋友。幼兒園教師是一個多面體的職業(yè),他要面對天真無邪的幼兒,幫他們學會照顧自己、幫他們如何與同伴交往、幫他們解決矛盾沖突;他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家長,針對不同性格的家長要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已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他要面對社會上的各種輿論,用我們的實際行動證明幼兒教師的偉大。
新的學期開始了,小班的幼兒升入了中班,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性格也隨之發(fā)生著變化,有這樣一位小朋友,小班時是個比較自我的幼兒,不善于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對于想要達到的目的會想盡各種辦法達到,升到中班后這種現象更為嚴重,凡是目的達不到的時候就會對同伴拳打腳踢,弄得班里的小朋友多不愿意和他玩。針對這種現象老師找到家長與其溝通,最初,孩子的媽媽比較認可老師的說法,但是幾次的告狀交流家長就顯得不是很配合,覺得自己的孩子也有可憐的地方,對教師的態(tài)度也有了一些轉變,不是很接受教師的說法。為此,這位教師咨詢了共情培訓的專家,共情陪伴不單單只是對孩子可以進行,同樣適用于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他人的處境和想法,設身處地的為他人想想,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這位教師又一次重新找到了家長,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這次的交流非常順暢,并且得到了家長的理解,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孩子的表現也有了一定的進步。
一個小小的成功案例激發(fā)了教師對共情活動的興趣,從而也引發(fā)了教師們的深思,對教師專業(yè)化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奠基作用。
二、共情陪伴讓幼兒與教師之間真正成為了朋友
史洪彬老師提出一個思考“普通教師和特級教師的區(qū)別是什么?”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一定是“懂孩子”的!這個“懂”就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這就是共情。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懂孩子呢?幼兒的情緒需要用多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那么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能夠識別孩子的情緒才能有效的溝通,最后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大二班有個小朋友叫明明,非常的聰明、好動、自由,也是一個我行我素的孩子,一次在區(qū)域活動的時候,小朋友們都在進行著自己喜歡的游戲活動,明明也進行著自己的游戲,但是不知道為什么他突然狂躁的抓著趙老師的頭發(fā)不撒手,疼的老師眼淚都快留下來了,金老師看到后趕緊抓住明明的手讓其放開,說了好一會兒明明才將手送開,當時班上的兩位教師都很生氣,明明也氣的不理他們兩個,還不時作出要打人的動作,這時,張老師走過去把明明叫到一邊詢問發(fā)生了什么事?剛開始,明明不說話,只是生氣的哼,后來張老師說,我知道你非常的生氣,我理解你現在的感受,你可以先安靜一會兒等好些了再說也沒關系的,我只是想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只有你告訴我了,我才能幫助你。明明聽到張老師的話,終于說出了他發(fā)脾氣的原因,是因為趙老師不小心把他的畫撕了,所以惹怒了他。了解情況后張老師用共情的方式與明明進行溝通,首先,老師很同情你,因為畫是明明辛辛苦苦畫的,就這樣被撕了真的很不開心,我也不開心;其次,沒有得到老師的道歉,也是一件令人不開心的事情,明明聽到這里的時候憤怒的表情頓時減弱了一大半,因為他覺得自己確實委屈了。但是,張老師又說了,一是趙老師是否發(fā)現你的畫被撕了;第二,你是否跟趙老師說出了你抓他頭發(fā)的原因,明明對于張老師的提問都表示搖頭。那么,你去抓老師的頭發(fā)是否正確,明明又搖了搖頭……一段簡短的對話,化解了孩子的不悅和對教師的誤解。雖然,我們還不能夠做到真正的“懂孩子”,但是,我們相信在共情陪伴的引領下我們離童心越來越近。
三、共情陪伴促進了教師專業(yè)能力的轉變
1.從單一的照搬活動到創(chuàng)新觀摩活動轉變
共情陪伴課程根據3~6歲幼兒的發(fā)展特點,研發(fā)出了一套教學活動方案,在教案中不單單只配有教學活動內容,同時還有生動形象的課件。當教師們拿到手的時候非常的開心,因為終于有一套適用于本園的教學活動。起初,教師們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案上課,對于活動的內容沒做任何調整和修改,幾節(jié)活動下來以后,有的教師發(fā)現每次活動的時間都要超出10多分鐘,而且有的時候效果還一般,慢慢的老師們有些失去興趣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請到了共情項目組的負責教師李老師為教師解答課程中的疑問,有的老師說問題太簡單、有的說問題太瑣碎、有的說游戲不合適、還有的說內容與目標不相符……面對一系列的問題,李老師一一作了詳細、耐心的解答,每節(jié)活動的主旨是促進幼兒發(fā)展的,或者說是促進幼兒積極方面的發(fā)展,將消極的情緒變?yōu)榉e極的情緒,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心理的調節(jié),所以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教師可以有所調整,問題的提出、游戲的形式等,只要主旨不改變就沒有問題。老師們重新開始了教學活動,在一次次的活動調整過程中,老師們不斷地創(chuàng)新、研究,最后在專家教師的引領下,我們承接了各種大型活動的觀摩任務,獲得了大家的好評。
2.從被動觀察到主動觀察的轉變
作為幼兒教師觀察孩子是必不可少的一向內容,以往老教師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在說話,停留在經驗層面上;年輕教師是摸著石頭過河,深一腳淺一腳,不知道如何觀察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專家的入園培訓解開了教師的困惑和謎底,要學會觀察和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心理成因,只有知道了、了解了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才能有效的指導,他們?yōu)槭裁聪矚g玩這個游戲、孩子不能長時間專注一種玩具的原因是什么、他為什么總是喜歡當媽媽……要想了解這些事情的緣由,通過與孩子的交流、共同游戲、觀察來尋找答案,慢慢的教師們將被動的觀察變?yōu)榱酥鲃拥挠^察,因為他們總是能夠在孩子身上發(fā)現這樣或者那樣的趣事、總是能夠發(fā)現一些問題,因為有了趣事、有了答案,教師的觀察記錄也隨之有了內容,專業(yè)能力也在一步步的提升著。
共情陪伴課程在我園雖然只是剛剛開始,但是,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他的魅力、他的價值、他帶給我們成功后的喜悅。在今后的活動中,我們將繼續(xù)通過專家引領、培訓、教研、實踐等多種形式繼續(xù)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最終實現發(fā)展幼兒心理社會能力的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