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雅筠
隨著當今社會暴力犯罪的不斷攀升,人們的心理安全感顯著下降,就連學校也不例外,兒童之間因矛盾而互相辱罵、惡意中傷、打架斗毆乃至動用武器傷害生命的事件在校園中、報刊上屢見不鮮,著實讓人憂慮。學校欺負行為,作為力量相對較強的一方對另一方重復施加的攻擊行為,就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特殊類型攻擊行為。據(jù)國內(nèi)外研究表明, 約10%-20%的中小學生卷入欺負受欺負問題。同時也有研究顯示因斗毆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擊性行為可以追溯到兒童期,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兒童期就有攻擊性行為??梢?,重視兒童早期教育中的攻擊性行為,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矯正,是每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影響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發(fā)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中,遺傳大約占50%,而所謂遺傳并不是父母把打人罵人等一些具體的行為遺傳給孩子,而是神經(jīng)活動類型,例如情緒容易激動、興奮性強、反應速度快等自然特征,當這些具體的自然特征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滋生出攻擊性行為。
2.社會環(huán)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對兒童早期行為的塑造起著關鍵性作用。許多研究表明,親子關系、父母管教方式和家庭情緒氛圍都可能影響兒童以后的攻擊性。如父母如果經(jīng)常忽視孩子的要求,經(jīng)常采取強迫、威脅、責罵、拒絕、排斥等教養(yǎng)行為, 使用暴力和攻擊性言行等, 兒童也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攻擊傾向和反社會傾向。其次,研究也表明來自充滿矛盾與沖突的家庭的兒童常帶有情緒方面的困擾和大量行為問題,包括攻擊行為。其中父母的婚姻沖突會直接使兒童產(chǎn)生苦惱、憤怒等情緒,可能使兒童通過模仿增加對他人的攻擊行為。
(2)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在兒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兒童個性與社會化發(fā)展中起著成人無法取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fā)展。同伴關系不良的兒童由于被其他兒童排斥,與同伴交往機會有限,導致他們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和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的技能得不到鍛煉,發(fā)展受到嚴重影響。更有,既具攻擊性又被拒斥的兒童,會出現(xiàn)彼此支持和共同進行攻擊的行為表現(xiàn),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3)大眾傳媒
班杜拉認為兒童在觀察范型的過程中,即使未受到外部強化或替代強化,通過觀察和模仿仍能獲得范型的行為。在當前充滿變幻的信息化社會里,各種傳媒充斥著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許多電視電影、報刊雜志等攜帶的暴力等不良內(nèi)容,給兒童提供了侵犯性榜樣,減弱了兒童對攻擊行為的容忍度,這不僅鼓勵了攻擊行為,更助長了兒童的攻擊性傾向,并且誘發(fā)兒童使用暴力的沖動。
3.心理因素
兒童期是人社會性發(fā)展的萌芽時期,開始喜歡伙伴和團體活動,同時又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經(jīng)驗,兩者相沖突,便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1)兒童的自尊心受挫和自卑心理。根據(jù)競爭假設,攻擊行為是同伴間競爭的結(jié)果,即兒童對他人的攻擊是應對挫折的行為鏈式反應,有時很細微的行為也可能成為攻擊行為的觸發(fā)器。兒童會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家庭出身和生活條件等不佳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沖動和好斗很容易成為自卑兒童的代償方式,其行為表現(xiàn)為較強的攻擊性。(2)兒童不安全型依戀的形成。埃斯沃斯等通過“陌生情境”研究法,認為嬰兒期的不安全依戀,有可能造成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不安全感和焦慮,表現(xiàn)為易怒、易沖動和缺乏自我控制力等,這些均與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有關。(3)心理理論。心理理論是指幼兒關于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如愿望、信念、意圖)的理解和認知。其發(fā)展與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存在聯(lián)系,即了解了他人的愿望和信心,才能對各種社會行為情景做出正確判斷,進行反應。按此理論,可以推出攻擊行為可能與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減少存在關系。
二、控制和引導攻擊行為的常用方式
1.給兒童以榜樣示范
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作為教師和家長都有責任加強自身修養(yǎng),為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應提供互助合作的平臺,讓兒童通過模仿和學習身邊的好人好事,培養(yǎng)其謙讓、合作等良好心理品質(zhì)。當某個兒童出現(xiàn)謙讓、互助、合作行為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以確定一個正確的榜樣,通過強化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
2.消除強化源
消除攻擊行為的強化源可以減少兒童的攻擊性。除了極其嚴重的攻擊行為外,對于兒童的其他攻擊行為加以忽略,使兒童的不到他們想要的“關注”,同時強化了兒童與攻擊行為不相容的其他行為,如合作和分享。另外當兒童的攻擊行為發(fā)生的時,馬上將其從強化性的情景中移到一個單調(diào)乏味的地方,進行暫時隔離。這樣既削弱了不良行為,也減少了父母的生氣不安,成為理性、不具攻擊性的榜樣,親子關系也可迅速得到恢復。
3.提高兒童的認知水平
兒童攻擊性行為多與其認知水平較低有直接聯(lián)系,兒童往往對來自同齡伙伴的信息以自身為中心做出判斷。如兒童之間很多攻擊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都是因為彼此沒有搞清楚“他行為”的動機是什么,而一個攻擊性強的兒童往往用敵意的動機去判斷別人的動機,這樣“他攻擊”的次數(shù)和被攻擊的次數(shù)都在增加。一種途徑是對兒童進行問題解決技能訓練,例如,讓兒童通過聽故事或看錄像的方式訓練兒童用非攻擊性方式解決問題,并鼓勵兒童將這些新技巧運用到生活情景中。這種訓練可以有效地減少兒童面臨潛在沖突時的攻擊性表現(xiàn)。
4.移情訓練
有關兒童的實驗表明,攻擊性高的兒童往往移情能力比較差,即難以體會到受害者的感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夫曼指出,移情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重要驅(qū)動力??梢酝ㄟ^聽故事、引導理解、編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動有意識地安排兒童作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會他人情緒,從而加強攻擊性兒童對被攻擊者所承受痛苦程度的體驗,減少攻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