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萍
“家是小小國,國是千萬家”,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將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民族文化、維護祖國統一、注重家風養(yǎng)成、為國家富強而努力拼搏的家國思想根植于心,融匯于血液里。
作為一名教育者,更是擔負著啟迪智慧、引導航向、培養(yǎng)下一代愛國情感的重任,我們要從語文課堂教學入手,充分利用每一個教育契機,培育和滋養(yǎng)孩子們的家國情懷,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樹立“家國兩相依”的家國意識,做胸懷祖國的時代新少年。
一、愛國篇目,激發(fā)愛國熱情
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弘揚愛國主義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杜甫“國破山河在”的憂思、王昌齡“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的誓言、陸游“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岳飛“精忠報國”“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邁、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誠,無不讓人感受到一顆顆火熱的愛國之心;《梅花魂》一文中,老華僑漂泊海外,心系故土;毛主席“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青山處處埋忠國,何須馬革裹尸還”表現出為國家、為民族舍生忘死的慨然豪情;周總理少年時代就立下鴻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更讓人蕩氣回腸!狼牙山五壯士為掩護群眾和部隊主力,與敵人殊死戰(zhàn)斗,英勇犧牲更是感天動地!
我們要充分利用我們課堂這一主戰(zhàn)場,以課文教學為契機,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名人志士、英雄豪杰對祖國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傳統節(jié)日,體會民族風情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燦爛的民族文化滋養(yǎng)著龍的傳人。有著豐富歷史積淀的傳統節(jié)日,更是讓孩子們感受民族文化、親密接觸傳統習俗的契機。
寒食清明,引導學生們查閱資料,了解介子推忠君故事;烈士陵園掃墓,感受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期盼。
五月端陽,掛起菖蒲艾葉,戴上彩繩香包,包起各色粽,看龍舟競渡……引領學生在搜集節(jié)日來歷和習俗中,體會屈子“行吟江渚傷哀郢,縱向汨羅濤萬頃”,去國懷鄉(xiāng),報國無門的悲愴,感受黎民百姓對愛國志士的愛戴與尊崇。
三、思鄉(xiāng)詞句,感受鄉(xiāng)土親情
家國情懷也包含著濃濃的鄉(xiāng)土親情。我們是誦讀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鄉(xiāng)情”、“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長大的,淡淡的思鄉(xiāng)愁緒已滲透進我們的血液,隨我們的脈搏躍動,時不時籠上心頭。對此,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靜下心來,閉目冥思,充分想象自己身處詩人所處境地,從而理解詩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念。通過感悟活動,不斷豐盈他們的內心,豐富他們的情感。
四、尊師孝親,顧念人際情誼
現代經濟的發(fā)展,讓很多人顧及更多的是個人利益,而淡漠了彼此之間的情誼。父子成仇、師生反目、同學互毆……利益場上,更是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無所不用其極!千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奉行的儒家傳統思想日益式微。
當我們在嘆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時候,不禁會反思,我們的中國到底怎么了?我們的出路在何方?
我們不能因為現實殘酷而放棄理想、不能因為有學生對老師揮刀而放棄教育。我們要相信“教化”的力量,雖然我們教師群體勢單力微,但我們不忘為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的神圣職責。
“百育德為首,萬善孝當先”。我們要重視學生道德品質的培育,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尊重學生,注重師生情感、同學情誼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與家長一起努力,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為建立和諧中國添磚加瓦。
五、歷史鉤沉,反思苦難屈辱
每每“九·一八”紀念日防空警報的響起,每一個富有意義的紀念日,都激發(fā)我們與學生一起回望歷史。圓明園的毀滅讓孩子們扼腕嘆息,“鴉片戰(zhàn)爭”后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割地賠款的屈辱讓孩子們痛心疾首,抗日戰(zhàn)爭侵略者的暴行更讓他們義憤填膺。中華百年近代史,書寫的盡是苦難與屈辱。更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結合紀念日,我們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隊會,讓學生從小學歷史,了解祖國的過去,從民族血淚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銘記曾經的屈辱,才能珍惜現在生活的美好,發(fā)憤圖強。
六、時事動蕩,彰顯祖國強大
我們的少年一代,生在陽光下,長在蜜罐中。戰(zhàn)火與動蕩,對他們來說,都是遙遠的故事。然而我們存身的世界,并非只有鮮花和美好??植酪u擊、社會動蕩的陰霾頻頻爆發(fā),仍有千千萬萬無辜百姓與少年兒童流離失所,飽受戰(zhàn)爭的傷痛。
如何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祖國強大與安定,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為自己是一個和平國家的子民而驕傲。在學習生活之余,我們鼓勵孩子們關注時事政治,留心國際動態(tài)。鼓勵孩子們進行專題新聞搜集,開展討論活動。
七、展望未來,勇擔建設重任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更讓我們明白,“少年強則國強”,當今少年,是未來中國建設的生力軍。在學習《中華少年》一文時,結合課文內容,我們展開了“立少年志,圓中國夢”主題討論。
通過討論,我們的孩子們懂得了,個人理想和國家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千千萬萬個個人理想,匯聚起來,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生的意義在于做對人民有益的事,在于創(chuàng)造價值、對國家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鼓勵我們的孩子們要從身邊小事做起,講道德、知榮辱、講誠信、重責任、有作為,從小樹立振興中華的志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教學生理解并運用語言文字和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有機地統一起來,并貫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珍惜每一個教育契機,以“中國夢”這一民族理想滋養(yǎng)我們孩子們的靈魂,感召我們的孩子們凝聚力量,振奮精神,做有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