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聲宇 馮燕
摘 要: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程是小學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要求品德和社會教學也與時俱進,大膽創(chuàng)新。為此筆者從教材與教法,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游戲活動,社會知識和德育四個方面闡述了品德和社會教學的相關內容,探索有效可行的教改之路。
關鍵詞: 品德和社會教學;四個結合
【中圖分類號】 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236-1879(2017)05-0144-02
品德和社會的教學內容包括:思想道德、行為規(guī)范、生活習慣、社會文化、歷史、地理知識以及法律法規(guī)教育等常識,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廣。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少,閱歷淺,教師注意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有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感知到行動,從學生生活體驗中進行教學。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提出四個結合,與同仁們共勉。 一、教材概念與教法直觀相結合。在品德和社會課教學中,往往會涉及到一些事物的名稱,意義等概念性常識,要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只從理論上講述是不夠的,學生難以接受,必須利用教材上的插圖,掛圖,幻燈,教具等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圖文并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且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生動傳授知識,變枯燥為有趣,使概念明朗化,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講解。鼓勵學生自制教具,做各種小實驗,培養(yǎng)動手能力,讓學生認真審看課本上的圖像,圖畫,了解其情節(jié)、特征及背景,進而獲得某種啟示。例如在講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這一單元時,教材中有偉大的先人,我國的國寶,我們的國粹時,教師PTT展示古代先人圖片,事跡,談到“國粹”時,演示一段傳統(tǒng)京劇視頻,讓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們制作“臉譜”,試唱幾段,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以便更好理解教材內容。 二、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全體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個性,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此,品德和社會課的教學也必須創(chuàng)新改革,告別過去“悶課”營造“活課”,必須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例如,在講解環(huán)境保護內容時,課堂上讓學生談論當前“霧霾”現象,同學們各抒己見,踴躍發(fā)言,有的分析“霧霾”現象,有的提出治理“霧霾”的措施。課堂氣氛活躍,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課后讓學生到校外調查一下公民的環(huán)境意識以及公民知道多少環(huán)境法規(guī),并組織學生到附近工廠調查一下環(huán)境問題,并了解依法管理環(huán)境的情況,組織學生開展環(huán)保宣傳活動,如宣傳環(huán)保法規(guī),開展清潔環(huán)境活動,植樹綠化活動,愛護鳥類等野生動物活動。通過此項調查活動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的道理,增強了學生環(huán)保意識。在講“我愛祖國的山和水”后老師組團讓學生旅游參觀當地革命圣地,軍事歷史博物館,讓學生了解祖國歷史和大好河山。學生們走出校園,親進自然,接觸社會,增長見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使之轉化為復興中華的力量。實踐證明,教學之余通過各種有效的課外活動的開展,挖掘了學生個性,培養(yǎng)了學生各方面能力,陶冶了學生情操,鍛煉了學生心理品質,達到了教育教學目標要求。 三、課堂教學與游戲活動相結合。游戲活動適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品德和社會教材中,大多數內容都可以利用游戲活動來開展,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找準游戲活動的切入點,例如教材中要求學生認識祖國地理位置,行政區(qū)劃等自然環(huán)境及交通旅行等常識。學習這些知識,可利用游戲活動的形式來教學??梢宰尠嗉壚锿瑢W分組認識地圖和查找地名的游戲比賽,再如學習“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一節(jié)時,讓學生扮演交通醫(yī)生,給城市交通“看病、把脈”,讓學生尋找城市交通問題的原因(病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處方),通過游戲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傊?,小學品德和社會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采取趣味游戲活動,不僅實現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邊互動,而且極大調動了學生主動性和參與性,學生體驗式學習獲得極大的提高。四、社會知識與品德教育相結合。社會知識主要有社會生活,文化傳統(tǒng),國情教育,歷史地理等常識,教師在講授這些內容時,必須往往與學生心理品質,思想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是品德和社會教材教育教學目標要求,同時也是素質教育要求之一。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這些知識時,必須滲透德育思想。因此,教師必須在專研教材時,善于挖掘課本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寓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德育方法的選擇必須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在認識領域和情感領域入手。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把握以下幾點:1、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中國歷史,科學家科研成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成就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在講解“不屈的中國人”和“騰飛的祖國”這二單元課時,通過講解教育學生要了解中華五千年古老悠久的燦爛文明,牢記由于清王朝政府腐敗無能導致近代中國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受人宰割的恥辱史,銘記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建立自由和平新中國。時刻關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改革開放帶來的祖國變化,增強學生愛國愛家的義務感、責任感和復興中華的使命感。2、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和培養(yǎng)集體主義觀念,社會公德是人類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公共的道德風尚。教育學生以“好少年”、“好英雄”為榜樣,及時表揚好人好事,團結協(xié)作,真誠友愛,生活簡樸,尊敬師長,見義勇為,拾金不昧,自覺遵守社會公德。3、重視思想品質并進行意志與毅力的培養(yǎng)?,F代大多家庭獨生子女,養(yǎng)尊處優(yōu),沒有經過風雨的洗禮和挫折,在實際生活中教育學生面臨困難時要用毅力戰(zhàn)勝困難,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品質。另外,課本中有關鄰里關系,愛護班集體、環(huán)境衛(wèi)生、愛護公共財物等內容的教學,不僅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和理解文中的主要知識和一些社會規(guī)范,而且使之付之于行動。 總之,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程教學內容必須以生活與認識為主線,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培養(yǎng)學生正確觀察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教學中認真全面貫徹四個結合,最終要求學生產生真實有觸動的內心體驗,激發(fā)學生情感,貼近生活實際,使學生樂于接受知識,陶冶情操,升華思想,做到言行一致,學以致用,師生配合著力完成教學目標。
作者簡介:張聲宇,男,1973年生,大學???,專業(yè)方向:思想政治教學理論與實踐,工作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石井鄉(xiāng)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 學科能力標準與教學指南:品德和生活、品德和社會。[M]北京教科院教研中心編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