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摘 要】
劇本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劇本教學中,除了通過讀、品、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劇本特點、感知人物形象外,還可以把劇本作為載體,多元地從中開發(fā)出適宜學生寫作的內(nèi)容,激發(fā)他們寫作的興趣,通過不同形式的寫作訓練,讓學生真正觸摸到劇本這種文體的獨特魅力,并從中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關(guān)鍵詞】
劇本 載體 多元 寫作
小學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僅有兩篇劇本,即四年級下冊第10課《公儀休拒收禮物》和六年級上冊第5課《負荊請罪》。面對這兩篇獨特的文體教學,教師們通常會把了解劇本特點、品讀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合作表演作為自己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并以此作為結(jié)點,卻忽略了劇本教學中有關(guān)寫的價值的挖掘。如若能將劇本作為一種寶貴的寫作資源,大膽開發(fā)出適宜學生的寫作內(nèi)容,那將會拓寬學生寫作的視野和范圍,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及能力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編寫劇本補情節(jié)
課本中這兩篇劇本內(nèi)容均來源于歷史故事,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劇本中的空白點,讓學生展開想象,按照劇本寫作的格式,補寫劇本情節(jié)。
例如有一個學生說道:一天散朝后,藺相如駕車回府時,正巧迎面遇見了廉頗的馬車,廉頗知道是藺相如的馬車后,故意讓自己的車夫停下車子,堵住藺相如的去路,并傲慢無禮地說道:“真是冤家路窄,這剛散朝不久,怎么又碰到藺大人了?還不快命你的車夫給本將軍讓道?”韓勃聽后,氣得指著廉頗說道:“你……”藺相如連忙打斷韓勃,叫韓勃不要生事,并示意車夫調(diào)轉(zhuǎn)車頭,從小路繞道回家。
我相機激趣,讓學生當回劇作家,把自己剛才的發(fā)言按照劇本格式寫下來,為這個劇本增添情節(jié)。學生們興趣高漲,躍躍欲試。我指導他們細看書上的劇本格式,提醒他們寫時要注意:在開頭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在方括號里要交代布景和人物活動;括號里要交代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動作。學生嘗試寫作,有不少作品是值得稱贊的!
學生習作:
時間:戰(zhàn)國時代
地點:藺相如回府的路上
人物:藺相如(趙國的上卿)
廉頗(趙國的大將)
韓勃(藺相如的門客)
【幕啟,下朝了,文武百官都散了,藺相如正打算回府,他與韓勃已坐進了馬車?!?/p>
藺相如:韓勃,邊疆戰(zhàn)事未平,你覺得該怎么辦?
韓勃:大人,我覺得……
【馬車忽然停下來,原來是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p>
藺相如:(對車夫說)快快掉頭。
廉頗:前方何人?還不快給本將軍讓路!
【馬車立即掉頭,廉頗快速叫人駕車追上?!?/p>
廉頗:(大聲嘲笑)哎呦!這不是藺大人嗎?為何見我就逃呢?是不是怕我哩!
韓勃:(指著廉頗 氣憤地)你!
藺相如:(生氣地)韓勃!休得無禮!
藺相如:(笑著說)廉將軍,今日府中有事,請恕我不能相陪!
【說完,馬車疾馳而去,幕落?!?/p>
再如:在教學中還可以根據(jù)《負荊請罪》的結(jié)尾部分,按照以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廉頗與藺相如和好后,接下來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呢?經(jīng)過學生充分交流、教師適時指導后,讓學生按照劇本格式將自己的想象寫下來。
學生在這兩個劇本情節(jié)補寫的片段中,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借助人物語言生動地塑造出了藺相如顧全大局及廉頗知錯就改的人物形象,在舞臺說明中將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氣恰到好處地展現(xiàn)出來,通過這種形式的寫作,既使學生深刻地把握住了劇本中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及精神品質(zhì),又使學生學會了如何通過劇本這種文體形式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本領(lǐng),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劇本背后講故事
劇本最關(guān)鍵的是要靠戲劇沖突來推動劇情發(fā)展。在劇本《負荊請罪》一開始的情節(jié)中,廉頗為何一再和藺相如過不去呢?真正的原因課文并未向?qū)W生進行說明。原來藺相如兩次為趙國立了大功,一次是憑借自己的智慧與膽量,讓秦王不得不最終履行自己的諾言,愿意用自己的十五座城池來換取趙王手中的和氏璧;另一次是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以性命相要挾,讓秦王為趙王擊缶,為趙王奪回了面子。由此,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卻不服氣,所以一直跟藺相如作對。正因為有了二人的矛盾沖突,所以后來才有了《負荊請罪》這個歷史故事。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個矛盾沖突點作為寫作訓練點,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意識、探究意識,引導他們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弄清“廉頗為何一再和藺相如過不去”這個問題,并將自己的收獲寫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在此項作文訓練中,可以鍛煉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文體轉(zhuǎn)換練表達
通過這兩篇劇本的學習,學生在充分掌握了劇本的形式后,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本中一些富有情節(jié)的課文改寫成劇本,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6課《半截蠟燭》課后習題最后一題,就要求學生演一演課文里的故事。那么,學生在排演前就需要將這篇故事改寫成劇本,有了劇本后,學生才好合作、排練、表演。在學生學完本課后,教師可以具體指導學生以多幕劇的形式將本課改寫成劇本。
再如:在六年級下冊練習3的口語交際《漫話三國英雄》中,就將四年級下冊第八課《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的開頭部分轉(zhuǎn)化成劇本形式展現(xiàn)給了學生,教師可以適時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將這個劇本繼續(xù)完整地編寫下去。
此外,我們還可以嘗試讓學生將《公儀休拒收禮物》和《負荊請罪》這兩個劇本,改寫成故事。
總之,不論是由課本里的故事改寫為劇本,還是由課本里的劇本改寫為故事,都是著實在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及寫作能力。
四、創(chuàng)作劇本提能力
學生天性愛動,愛表演,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故事劇本,可以是獨幕劇,也可以是多幕劇,并依照劇本和同學一起合作表演。要想演得好,劇本就必須寫得精彩。教師可以通過比賽獎勵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熱情,在表演活動結(jié)束后,師生共同評選出“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演員獎”等,讓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品嘗到寫作的樂趣,提升寫作的能力。
小劇本,大天地。只要我們肯動腦筋,善于發(fā)現(xiàn),總會挖掘出很多蘊藏在劇本中的寫作元素,并合理恰當?shù)匕阉鼈冞\用到寫作教學中去。相信,它們定會拓寬學生的寫作渠道,為學生打開一扇扇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