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巖+徐英琪
摘要:中國陶瓷享譽世界,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其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陶瓷雕塑創(chuàng)作中,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更加明顯地體現出人們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釋放,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感,是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所不具備的。本文通過對陶瓷雕塑的歷史發(fā)展以及發(fā)展概括出現代陶瓷雕塑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陶瓷雕塑;創(chuàng)作;造型;藝術特點
陶瓷藝術,是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和“人間瑰寶”的一種手工陶瓷藝術,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雕塑是反映社會生活、人文精神,具有獨立審美特性和審美理想的一種藝術形式,其變化發(fā)展與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物質性的泥土通過窯火進行變幻和肯定凝聚成具有藝術生命力的作品,其工藝性和材質特性滲透于造型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中,并且表現出強烈的神秘感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它淳樸、雄渾、稚拙的藝術風格和飄逸、淡泊、天真的美學風范,是其他藝術所無法取代的,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中國藝術世界里具有獨特氣質的藝術脈絡。
陶瓷雕塑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多年。最早出現的雕塑瓷大多與宗教信仰相關,其中一部分則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擺設。所以,它的制作范圍,一部分是用于建筑裝飾的陶瓷雕塑,主要是陵墓陪葬器物。另一部分則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小型的陶瓷雕塑雕刻。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積淀過程中,陶瓷雕塑的審美性漸漸超越了它的實用性。直至現代陶瓷雕塑,審美性成為了主導功用,而且審美取向更加符合現代人追求的自由、質樸。而從陶瓷雕塑的形象體積來說。一類是像廟宇等公共環(huán)境中供奉的宗教形象,這些形象的體積一般較為龐大;另一類則是日常生活用品和陳設物,這些相對微小。前一類陶瓷雕塑有特定的空間限制,是為特定場合所制作的,在制作工藝和后期安裝等方面都需要根據環(huán)境的要求適時做出調整;后一類的空間需求則相對靈活。但是即使像前一類有空間要求的陶瓷雕塑,在制作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空間靈活性。而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工藝陶瓷雕塑更是有更大的自由空間。這種雕塑空間的自由性,充分體現了中國陶瓷雕塑在功能上的特征,它在主導傾向上追求的是陶瓷雕塑品與人的日常生活盡可能接近的功能,而不是脫離這種關系。這也體現出現代陶瓷雕塑意蘊濃厚的生活色彩和理性意識。
眾所周知,陶瓷雕塑是一種立體造型,但又不是“純粹”的立體造型。形體是構筑陶瓷雕塑形象的基礎,但構成雕塑形象的,卻又不是單純的形體。陶瓷雕塑既有著一般雕塑語言的共性,又有著明顯與眾不同的特性。陶瓷雕塑有別于其他雕塑形式的一個十分特殊的方面,首先是它以陶瓷材料和制作工藝創(chuàng)制的雕塑形象,含有著與眾不同,極富特色的材料審美效應。不同質地陶瓷坯胎同各式各樣釉面結合而形成的陶瓷雕塑形象,使它具有某種猶如自然生成的,帶有各式各樣色澤、斑點、肌理紋飾而光華閃爍的體表。它的這種體表賦予著雕塑造像以獨具特色和審美效果。陶瓷雕塑立體形象的基礎是形體,然而形體本身并不是完整意義陶瓷雕塑形象。只有當雕塑的形體同與之相應的后續(xù)工藝加之結合、表現出特定陶瓷材質審美特征時,才是完整意義,完整形態(tài)的雕塑形象。由于陶瓷雕塑的特有語言特征與構成要素,決定了它應有的藝術氣質。陶瓷作為一種特殊材質,本身就流淌著貴族血液。譬如景德鎮(zhèn)聞名中外的高溫色釉,把它施之于雕塑之上,就如同給雕塑穿了一件美麗的外衣。
雕塑中的美感是陶瓷雕塑文化外在化的體現,而創(chuàng)作者也是美感探究的重要一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創(chuàng)作者有著不同的文化品位,自然外化之后就是不同的藝術美感。探究藝術美感、把握藝術美感必須要把握創(chuàng)作者的心理狀態(tài)與相應的文化背景,同時不應該忽視工藝技巧,因為工藝技巧是陶瓷作品制作的必要條件。創(chuàng)作者通過造型來反映文化上的美感,而意境是作品中所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誘發(fā)和延伸的審美想象空間。中國傳統藝術崇尚營造自然之美的人文意境,這種自然之美蘊藉于“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之中,是一種能包容天地、玄遠無極的意境,而在這樣的意境中雕塑造型的整體性與承載性表露無遺,同時為了更好地體現這樣的寄情意境,必須要進行相應的表現,并且從歷史上看不論是魏晉時期的青瓷谷倉罐,還是秦漢時期的兵馬俑都是一種社會時代的產物,可見陶瓷雕塑意境與其造型與時代性的密切相關。
陶瓷雕塑創(chuàng)作的原形來源于現實生活,并且它具有藝術品的特性,所以一定會體現文化的時代性,雖然眾多陶瓷雕塑作品在完成后相對而言是靜止的,但造型形式和表面刻畫的圖文則深深打上時代的烙印,而在古代由于高雅形陶瓷的主導地位,所以文人意趣在其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代表就是以文人特有的審美視角和“意筆”的處理手法進行形體的描繪刻畫,較為注重的是作品表象中所蘊含的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懷,但是隨著文化以及教育的普及,獨占輿論的文人階層漸漸消融,大眾化的審美意趣開始成為主流,在這樣的現代社會主流審美意趣下,陶瓷雕塑的造型有了一個大眾化的發(fā)展,其中的形式美感更注重雅俗共賞的一體化,進而實現自身定位,完成在大時代下的發(fā)揮與社會發(fā)展情態(tài)的整體化發(fā)展。在整體的狀態(tài)下給陶瓷雕塑一個更好的發(fā)展平臺與環(huán)境,不僅是陶瓷制品可進入千家萬戶,更是陶瓷文化在這樣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中進入千家萬戶,使陶瓷的生命力得到更好的社會延展,促進陶瓷藝術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在繼承了傳統陶瓷雕塑成就的基礎上,針對手工技藝再進行了一番梳理,推動了現代陶瓷雕塑的發(fā)展?,F代陶瓷雕塑從傳統陶瓷雕塑中汲取優(yōu)秀的技藝、經典的造型等營養(yǎng),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自我個性、探索性等,體現了手藝人的自由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契合時代精神?!坝形覠o我,神在自在”。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陶瓷雕塑在其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國陶瓷雕塑的產生和發(fā)展對人類的文明有著特殊的意義。伴隨著國家的不斷富強,我們這一代陶瓷藝人,也肩負著把陶瓷雕塑藝術之美宣傳至世界的使命,作為一名陶瓷創(chuàng)作者,我對此堅信不疑。
參考文獻:
[1]張景輝,鄧和清,劉海峰編.陶瓷雕塑[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程金城.中國陶瓷藝術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林平,張仁保.談當代陶瓷雕塑藝術的表現語言[J].陶瓷研究,2011(02):34-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