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詩冬
摘 要: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人類生活也在產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所萌發(fā)的新的思想潮流和藝術變革也在隨著時代的改變有了新的認識。藝術家們對于材料的觀念性認識也有了巨大的改變,使得材料在繪畫中的藝術語言得到了新的創(chuàng)造力和轉化。通過多種材料技法相結合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可以豐富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關鍵詞:綜合材料;藝術語言;創(chuàng)造
綜合材料繪畫是指在同一個作品中使用不同的繪畫媒介而產生的特殊效果的繪畫方式,基本以油性、水性或乳性膠質為繪畫或者是非繪畫原料的作品,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打破原有的固定繪畫模式,融匯貫通各種材料與技法的綜合性繪畫。
把材料混合的初期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那時的畢加索就已經開始嘗試將墻紙、硬紙板、樂譜等材料融合到繪畫拼貼的畫面中去,用各種材料例如沙子、木屑混合著顏料來制作各種肌理效果。20世紀初的立體主義、達達主義、波普主義等一系列藝術流派產生的新的思想潮流,都極大地推動了藝術家們對于各種材料的混合使用,他們突破傳統(tǒng)的繪畫手段,逐漸演變至今,綜合材料不僅僅作為一種繪畫形式而存在,而是從自由多變的技法變成了一種藝術風格。
綜合材料作為新的繪畫形式正在迸發(fā)出無限的力量。隨著人們的藝術觀念正在不斷的改變,固定的繪畫材料和單一的表現手法已經不能滿足藝術家的繪畫追求,他們開始從多角度多層次多途徑對繪畫材料展開了創(chuàng)新性研究,想要通過各種材料的不同表達效果來傳達情感。于是綜合材料作為一種新型媒介手段,它所展示的豐富而又有深意的視覺感官,擴展了綜合材料繪畫的多空間性,也同時更能表達出藝術家的內心情感和藝術作品的表現力,正在被更多的藝術家所青睞。
一、綜合材料的基本屬性
造型、材料、色彩是繪畫語言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材料不同于其他二者,一直處于一個間接和從屬層面,發(fā)揮一定的媒介作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藝術的材料語言開始逐漸具有直觀性,成為演繹藝術家的主體與觀念的語言。
綜合繪畫開始不單單只具有單一的物質屬性,當然最本質的還是它的物質屬性,包括材料的形態(tài)、肌理、色彩以及相關性和指向性,藝術家會根據創(chuàng)作需要充分運用材料中的物質屬性的獨特審美感,給觀賞者營造出良好的視覺氛圍和感官體驗,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一種啟迪和暗示。繪畫材料廣義指一切可以用來表達藝術家內心情感傳達的物質手段。比如破敗的物品、陳舊的大門布滿了鐵銹等都可以給觀眾傳達思想感情,這些都成為綜合繪畫的表現手法。材料的軟硬粗細、明亮灰暗、輕重深淺等特性,通過重組之后,就可以形成視覺上的強烈對比,與觀看者一同產生共鳴,呈現出不可思議的審美情趣。
綜合材料繪畫還具有精神屬性。這是與其他種類的形式語言一樣,都是表達藝術家內心對于物體的認知和情感表達的一種手段。他們會實驗許多次一直尋找到符合他們內心想要傳遞的某種媒介材料,這是使得材料繪畫的形式語言成為了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不可或缺的條件。材料的形式是否可以成功地傳達出某一觀念,能否成為一種語言符號也是一種關鍵。
綜合材料繪畫還逐漸成為一種文化屬性,成為文化與藝術信息傳遞的一種轉化。材料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和精神價值,材料的形式是否可以成功地傳達出某一觀念,能否成為一種語言符號也是一種關鍵。藝術家通過自己來表明對于社會和文化內涵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人類思想和社會生活的進步。
綜合材料的實際運用不僅具有表達個體精神的層次,同時又具有文化和社會性質,所以把材料的研究層次提高到文化層面也尤為重要,藝術的創(chuàng)作正是因為有多種的材料媒介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語言,才能體現對應的時代與文化。
二、綜合材料的繪畫語言特征
綜合材料在自身藝術語言上就具有偶然性和實驗性,它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主要創(chuàng)作來源的藝術形式,它對物質的認識和研究都是在不停的探索中產生的。作為一名藝術家要想達到自己的藝術訴求,就必須有效地利用物質材料,需要了解物質的特性,并且進行反復地發(fā)現、研究、實驗、歸納、整理,通過不斷地實驗,才會產生多種多樣的具有獨特藝術語言的綜合材料繪畫作品。這種不斷實驗性就變成了對于綜合材料要求上一個比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同時綜合材料之間的無數次碰撞也為其藝術語言的產生建立了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這就使得藝術語言更加具有偶發(fā)性,偶發(fā)性便成為了綜合材料繪畫語言中的一個重要的特征。藝術家給予了材料充分的展示空間,利用物質的特性才能夠在創(chuàng)作作品的過程中給人充滿想象的空間,才會使得作者把握住具有美感的視覺效果,讓畫面在產生抽象意味,對于這些偶發(fā)的痕跡把它保留下來,并對這種偶發(fā)之美進行重新的選擇構組,把那些具有視覺沖擊力和美感的痕跡保留下來,形成新的視覺審美。偶發(fā)性和實驗性成為在創(chuàng)作綜合材料繪畫語言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特點。
在材料的運用上,藝術家更加強調材料的觀念性,注重自己內心與精神觀念物質材料相結合。由于綜合材料繪畫所引用的許多材質都與當代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相關,所以其觀念性的表達也更加的具有獨特性,在藝術范疇下的觀念是社會問題的發(fā)現與感悟通過藝術的手段表現出來,當代的藝術家從現實世界和人本身出發(fā),物質本身是沒有任何精神價值和觀念的,是創(chuàng)作者在思考實踐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漸漸產生了一定的精神內涵,從而使物質材料成為了創(chuàng)作者傾訴內心的一種載體。創(chuàng)作者是把材料在生活過程中的沉淀和時間的洗禮后形成的一種全新的物質投入到了自己的作品里,把他想通過材料所表達的內心在畫面上直接呈現,這時的物質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單單的媒介,正是因為有了全新的構建,而承載了許多原來沒有的精神存在,具有了全新的視角和獨立的審美價值,物質材料承載的特定文化通過特定的方式傳達出來,作者和材料的精神在畫面上得以展示和提升。
三、綜合材料在繪畫中的表現方式
20世紀杜尚將一個簽有自己名字的小便器送到博物館展出后,繪畫藝術界掀起了一大波浪潮,從此藝術軌跡也要開始改變了。他利用這種方式使得物質材料的性質得到了一個轉變,成為了一種新的藝術符號,新的藝術語言。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就此又展開了一個物質材料與藝術品區(qū)別的界限劃分,材料開始在繪畫領域發(fā)生根本的改變,這種變化給藝術的語言性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材料開始成為繪畫表現畫面的主體語言并且具備了自己的語言范圍,尋求著自己的表達方式。之后大部分的人們可以看到的接觸到的自然物質也成為了綜合材料繪畫畫面中來,比如沙子、樹枝、油彩、石子、水泥、瀝青、泥土等。物質的使用的豐富多彩,那么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隨著開始呈現多樣化,拼貼、混合材料、裝置等形式開始成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主要表現手段。endprint
社會的發(fā)展,推動著繪畫功能的轉變,繪畫發(fā)展至今,從記錄到描繪敘事到主觀意識的表達,這其中媒介也一直不斷地在發(fā)生變化。在當代藝術范疇中,藝術的對象和承載的主體也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綜合材料繪畫作為一種藝術語言也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材料和技法上都更加具有自由性主觀性,更加趨于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綜合材料繪畫的發(fā)展在藝術領域有著跨時代的重要作用。
德國的新一代藝術家安塞姆·基弗的作品還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他運用現成的物質材料和媒介進行重新整合,但同時又保留了材料的符號意義,在作品中成功地表達了視覺上的解讀。作品中他使用大量的被腐蝕過的鉛塊和干裂的泥土還有荒蕪的大地來表現二戰(zhàn)時期德國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戰(zhàn)火過后被燒過的大地,墜落的飛機,殘缺的廢墟等等都在表達當時戰(zhàn)火紛飛的動蕩德國。畫面多運用鋼鐵、石頭、灰燼、植物、沙土、丙烯、水泥等材料媒介,不斷地進行反復的堆砌,畫面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作者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引起戰(zhàn)爭的反思。藝術家的思想追隨的自己的內心,當他已經可以熟練地通過藝術媒介準確來轉達某種思緒和觀念的時候,那么這將成為一種撫慰心靈令人感動的藝術?;サ乃囆g是人類心中的精神與力量的體現。
世間萬物都有其獨特的美,然而發(fā)現它們的美就需要我們具備極其敏銳的把握材料能力和獨到的鑒賞能力。不同的表現方式都有其獨特的美,我們要去不斷地實踐和探索,面對常見的材料我們要將其打破,然后進行重組,使之成為新的材料,讓它在新的語言狀態(tài)下產生新的精神意義,面對未知的材料我們需要不斷的實踐,賦予它在精神世界的藝術語言。
四、結語
傳統(tǒng)的繪畫材料在作為畫面表現手法的一種媒介時,經過多年的反復實踐和規(guī)范,但是形式還是比較單一的,綜合材料繪畫的出現很好地彌補了這一不足。它不僅是物質材料的一種實質體現,也是承載了材料獨有的特性來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觀念和內在情感。藝術家根據自己的所求運用材料間特殊的物質轉化和關聯(lián),來達到對于情感的抒發(fā)。例如西班牙畫家塔皮埃斯,他就是利用了拼貼、刮畫切割等多種手法將不同的材料成品用于創(chuàng)作,形成了獨特的繪畫語言,體現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他的作品充滿了自由和創(chuàng)新。藝術家通過對于不同材料的使用重組,使它們產生超脫于原有本身物質的意義,在無形中體現了深刻的哲學道理。
材料讓人著迷的地方也正是它可以讓藝術家找到一種更符合他們內心的,更貼切繪畫語言表達的方式,不論什么精神和觀念,只要可以通過材料準確地表達出來,什么樣的形式手段都是可以嘗試的。綜合材料在藝術領域已經有了自己的當代藝術特征,通過物質材料的解構重組加工,使得材料的屬性得到了一定的升華,給予材料更多的更豐富的精神內涵。當然材料的形式是多種多樣靈活豐富的,在當代藝術中,大多數的藝術家們對于材料的研究都還處在不斷探索的階段,這一體系的探索道路將會是長久的。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2]周長江.解讀材料[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