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實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經(jīng)驗和教訓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這5年,在歷史長河中雖是一瞬,但由此開啟的法治中國新時代,為中國不斷匯聚起磅礴的偉力,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筑牢法治根基。
歷史的選擇——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黨的十八大強調(diào),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fā)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012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標志著中國共產(chǎn)黨對法治在國家治理中重要作用的認識達到一個新境界。
黨的十六大提出讓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并把法治確立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強調(diào)“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指出“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號召“不斷開創(chuàng)依法治國新局面”,要求領導干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明確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jù)”,承諾“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的作用不斷強化,法治的理念反復重申,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最為醒目的標志之一。
一系列建設法治中國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zhàn)略應運而生,為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找到了有效方式,有力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法治建設,是歷史上一次國家治理的深刻變革——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前行的保障——法治引領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2017年3月15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高票通過,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編纂邁出關鍵一步,這對于法治中國建設、國家經(jīng)濟社會生活具有重大深遠意義。
法治是改革發(fā)展的可靠保障,厲行法治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內(nèi)在要求。破解改革難題,厚植發(fā)展優(yōu)勢,必須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全面依法治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圍繞法治建設和立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鮮明地提出實現(xiàn)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jù)、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需要;鮮明地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等,為新時期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依照法定程序作出17項授權和有關決定,涉及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農(nóng)村集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公務員制度改革、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等方面,確保有關改革試點在法治框架內(nèi)依法有序推進。
改革深化到哪一步,立法就要跟進到哪一步。最高立法機關始終堅持立法和改革決策相統(tǒng)一、相銜接,及時修改完善涉及改革的法律。十二屆全國人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通過13個修法決定,統(tǒng)籌修改法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74件次,為相關改革試點試驗工作提供法律依據(jù)和支持。
不僅是最高立法機關,作為執(zhí)法主體的政府部門也在法治的框架下,積極推進改革,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zhí)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公開審批流程,提高審批透明度,壓縮自由裁量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領改革發(fā)展破障闖關,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號角聲中,法治政府建設駛?cè)肟燔嚨馈?/p>
人民的信任——法治守護社會公平正義
2014年1月,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一個重要目的是提高司法公信力,讓司法真正發(fā)揮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作用。
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貫徹實施分工方案》,明確了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制定了改革任務路線圖和時間表,新一輪司法改革按下“快進鍵”。
司法機關從冤假錯案中深刻吸取教訓,強化源頭治理,健全防范機制,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新格局,落實證據(jù)裁判、疑罪從無等法律原則,堅決守住防止冤假錯案的底線。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權力運行不見陽光,或有選擇性地見陽光,公信力就無法樹立。執(zhí)法司法越公開,就越有權威和公信力。
以司法公開倒逼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建設審判流程公開、庭審活動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zhí)行信息公開4大平臺。作為世界最大的司法裁判文書數(shù)據(jù)庫,截至目前,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公開裁判文書超過3200萬件,訪問量達近100億人次,其中相當一部分瀏覽量來自海外。
完成立案登記制改革,用2到3年基本解決執(zhí)行難,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完成全國布局,跨行政區(qū)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相繼成立;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如今所有檢察機關均可提起公益訴訟;嚴格規(guī)范減刑、假釋、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切實防止司法腐敗……一項項改革舉措的實施,讓人民看到希望、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改革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司法體制改革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呼喚同頻共振,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同步向前。
全民的信仰——法治護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正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日益成為全體中國人的共同追求。
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各級領導干部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帶動全社會尊法和守法。與此同時,中辦、國辦公布《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在權與法之間立起一道“防火墻”。與兩辦規(guī)定配套銜接,中央政法委員會印發(fā)《司法機關內(nèi)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為司法機關內(nèi)部人員過問案件架起“高壓線”。兩個規(guī)定分別從外部和內(nèi)部兩個方面,共同構建防止干預司法的制度體系。
堅持普法“從娃娃抓起”,全國大、中、小學均開設法治教育課程,聯(lián)通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法治教育網(wǎng)絡正在不斷完善。從“法律明白人”“村民議事堂”,到多地積極探索的農(nóng)村普法生動實踐;從“法治宣傳教育責任清單”“普法通知書”制度,到各地正在積極推廣的法官、檢察官、行政執(zhí)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活動;從普法進機關、進鄉(xiāng)村、進社區(qū)、進學校、進企業(yè)、進單位,到網(wǎng)站、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等網(wǎng)絡新渠道開展普法活動,一個全社會大普法的格局正在形成。
一大批基層矛盾糾紛納入法治軌道并妥善解決,“信訪不信法”的局面初步得到扭轉(zhuǎn),“棄訪轉(zhuǎn)法”的良好勢頭正在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日漸成為共識。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二字已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法治權威成為人民的內(nèi)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fā)展謀?!币粤暯酵緸楹诵牡狞h中央高瞻遠矚,昂首闊步,帶領全國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向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