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 穎,天津財經大學
“營改增”后完善我國地方稅體系的探討
文/牛 穎,天津財經大學
“營改增”后,作為地方政府稅收收入主體稅種的營業(yè)稅退出歷史舞臺,即地方稅收收入大幅縮減,地方政府的財力不能滿足事權的需要,地方財力嚴重不足,迫切需要加快我國地方稅體系的建設。本文就“營改增”后我國當前稅收制度以及“營改增“改革的現狀,指出地方政府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如何完善地方稅體系的建議。
營改增;地方稅體系;營業(yè)稅
1994年以來我國形成的分稅制體系對中央和地方稅收收入進行了具體的劃分。由1993年至2015年全國財政收入、中央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收入變化趨勢數據得知,我國財政收入從整體上來看呈上升趨勢,逐年提高。1993-2011年中央財政收入總是超過地方財政收入,其中2011年是一個轉折點,2011-2015年地方財政收入基本上高于中央財政收入,這說明我國財政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
當前營業(yè)稅是地方稅的主要來源,占31%,其次是國內增值稅(占16%)、企業(yè)所得稅(占15%)。地方稅中除營業(yè)稅外,其它稅種所占比例都比較小,小于等于6%。
2015年,純地方稅收入占地方稅收的比重只有22% ,共享稅收入占到地方稅收的78% ,反映出地方稅收對共享稅依賴程度很大。除營業(yè)稅以外地方稅基本上是收入波動、來源不集中、征收程序復雜、征收成本高的稅種,如房產稅、土地增值稅等。營業(yè)稅作為地方稅主體稅種,“營改增”后地方政府失去了營業(yè)稅這個主要稅種,將來地方政府收入是個問題。
表1表明,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比較波動,10年間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下降了8.38個百分點;地方稅收收入的增長小于同期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表明地方稅收收入不能滿足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需要。如果加上中央政府轉移支付的財力仍不能滿足地方財力需要時,地方政府就會尋找替代財源,引發(fā)土地財政、地方債務失控等其他問題。
表1 1994-2015年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
在我們經濟增速的今天,傳統(tǒng)的地方稅體系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其中有些地方稅征稅范圍較窄,如資源稅,一些重要的資源稅稅源如水、森林、草場等沒有納入征稅范圍,不利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有些地方稅征收方式不合理,如城鎮(zhèn)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實行從量征收,稅收不能隨土地、房屋等課稅對象的價格改變而改變。有些稅種設計基礎不合理,如城市維護建設稅,還是附加稅性質。
在營業(yè)稅消失而新的地方主體稅種尚未形成時期,需要對現有的共享稅中央與地方的比例進行適當調整才能彌補地方財力的缺失。本文認為在共享的幾大稅種之中,增值稅的分享比例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企業(yè)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分配
比例調整彈性較小。另外,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1]韓曉琴,曹永旭.“營改增”背景下地方稅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J].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6(1):92-98.
[2]鄒超.“營改增”后地方稅體系建設[J]. 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4,27(4):40-44.
[3]付志宇,敖濤.營改增后地方稅主體稅種的選擇[J]. 財政監(jiān)督,2016(18):13-15.
[4]李克橋.我國地方稅體系建設的制約因素與完善對策[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1(5):95-100.
[5]唐鐵建,胡炳生,薛東晟. 營改增對地稅工作的影響及思路建議[J]. 廣東經濟,2016:81-83.
[6]宋愛華.后“營改增”時期地方稅改革淺談[J].商業(yè)會計,2015:101-105.
[7]白彥鋒,喬路.全面營改增后地方稅制改革問題研究[J]. 財政監(jiān)督,201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