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宇
摘 要: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工作應研究探索適應新環(huán)境并不斷發(fā)展的途徑。文章通過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機遇,提出了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以及如何有效地開展信息服務的具體措施,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地方文獻;信息資源;數據庫;檢索;咨詢體系
地方文獻信息資源是反映特定區(qū)域政治、經濟、科教文史的知識寶庫和信息源,也是我們創(chuàng)造新文化、加快經濟發(fā)展、促進社會文化進步不可缺少的信息資源,對地方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互聯網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之下,其建設應緊跟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步伐,融入相應的先進的技術理念,提高建設水平,從而有力發(fā)揮自身特色,推動相應服務工作的高效開展。
1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機遇
1.1為獲取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創(chuàng)造更加廣泛和靈活的渠道
互聯網時代,圖書館館藏資源的獲取方式正在發(fā)生重大變化,傳統(tǒng)的交換、訂購、接受呈繳等方式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同時入網、租用、聯機使用、免費獲取等方式也逐漸流行。此外,圖書館文獻信息的采購和獲取渠道也更加豐富,可以直接在互聯網上完成相應的訂購和采訪工作,從而更加高效快捷地完成部分文獻的采購任務。同時,地方文獻信息中心還能夠在網絡上征集信息、發(fā)布采訪信息等,從而更廣泛地參與到社會交流活動中。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有效運用,地方文獻中心發(fā)布消息的途徑更加豐富,也更有利于保護分散的地方文獻信息,并傳遞給更多的用戶,從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獻保護搜集渠道。
1.2推動地方文獻信息資源館藏的數字化建設
互聯網在為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造成了成本和費用增加,如采集費用大幅增長。同時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嵌入使用以及文獻收藏的分散化和無序化等也帶來了很大挑戰(zhàn)。這些因素直接促成各地方圖書館在信息資源的積累和建設方式上進行變革,加強溝通和協(xié)作,形成對文獻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對于各地方圖書館而言,既無必要也不可能建立涵蓋一切的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庫,只有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圖書館網上信息資源,在內容的新穎性、獨創(chuàng)性上做好功夫,才能夠打造具有真正文獻價值的信息資源思。為此,各個地方圖書館必須致力于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在充分利用本館現有文獻資源和狀態(tài)的前提下,根據典藏特色和用戶需求利用網絡優(yōu)勢和其他圖書館做好協(xié)調,形成多館有效配合的局面,從而實現對館藏文獻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促進整體文獻保障水平的全面提升。
2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建設
2.1以館藏資源為基準構建地方文獻信息目錄數據庫
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必須將實現已有館藏文獻資源的數字化作為首要任務,從而在豐富網上信息存量的前提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產品,為構建地方文獻網絡系統(tǒng)創(chuàng)造必要的數據源。地方文獻幾乎涵蓋了包括地方自然科學、人文歷史、科技發(fā)展、經濟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就是描述地方的一部大百科全書。地方文獻來源廣泛,形式多樣,其中著述形式就有專著、方志、地圖、族譜、期刊、專利文獻、科技報告、會議記錄、學位論文等,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發(fā)展特色。針對這些來源不同、形式不同、著述形式不同的原始文獻信息數據,構建地方文獻信息目錄數據庫的第一步就是以相匹配的電子記錄將這些原始數據編排成可以聯機共享的目錄數據庫,然后上傳到互聯網上,互聯網用戶在瀏覽本館網絡主頁時即可以免費瀏覽和使用,這樣用戶就可以明悉不同地方圖書館的館藏文獻信息,從而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館際互借打下堅實基礎。當前,我國很多地方圖書館已經成功實現了目錄數據庫的建設,并且也完成了相應的網絡轉換工作。
2.2.推動地方文獻資源專題數據庫建設
文獻資源的高效共享是以文獻資源傳播的網絡化為前提的,也從客觀上反映了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水平。尤其是在互聯網信息時代,地方文獻的呈現形式更加豐富,在以書籍形式出現的同時,更多地出現在各類報刊、會議文件中,部分甚至出現在形式豐富的商業(yè)宣傳品中。地方文獻資源必須具備足夠快的傳播速度以及豐富的吸引力,才能夠實現向社會的有效傳播。因此,除了構建地方文獻信息目錄數據庫外,還應該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將學術價值高、利用率高的地方文獻資源轉化為可以通過網絡技術進行檢索的數據,也就是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文獻專題全文數據庫,最有效地挖掘和利用館藏的特色文獻資源,為用戶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目前,部分省市的地方圖書館已經進行了建設專題數據庫的嘗試,如廣東中山圖書館充分發(fā)揮自身信息資源的特色優(yōu)勢,建設了廣東名人大詞典、孫中山全文庫、廣東民俗大觀等專題數據庫。地方文獻專題數據庫是地方圖書館發(fā)展自身特色,利用館藏資源的有效方式,也是互聯網時代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
2.3運用多媒體資源構建地方文獻數據庫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資源的載體不斷創(chuàng)新,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紙質載體,各種非書籍形式的信息資源在快速增加,錄像帶、錄音帶、膠片、幻燈片、光盤等已經成為信息資源的有效載體。這部分非書籍形式的信息資料不僅涵蓋了豐富的內容,且對它們的檢索和使用并不繁瑣。但是圖書館出于保護這些地方文獻信息資料的考慮,一般不會向外借閱,讀者對這些資料的使用必須在圖書館內完成,從而為信息資源的流通和共享設置了較大障礙。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通過計算機技術可以實現非書籍資料的數字化,通過對視頻、音頻、文字、圖像等資料的數字化處理,將館藏地方文獻信息資源轉化成可以通過電腦使用的數字化資料,上傳至網絡服務器上,通過多媒體技術建成地方文獻多媒體數據庫,實現各類資料的網上閱覽和視聽。多媒體數據庫的建設既有力地保護了非書籍形式的地方文獻信息資源,也為用戶提供了極大便利,從而有效地緩解了這部分資料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保管與使用矛盾的問題。如上海圖書館就利用計算機技術將館藏的音樂、戲曲、歌曲等建成多媒體數據庫,并提供數字館點曲臺的特色服務,從而為用戶使用這部分資料提供了極大便利。
3地方文獻信息資源信息化服務方式
3.1完善網絡地方文獻數據庫自助檢索通道
通過互聯網檢索數據庫或者跨庫檢索數據庫是數字圖書館必須為用戶提供的自助服務形式,當前,部分圖書館已經建立起了比較高效的圖書館書目檢索庫。錄音制品、光盤、磁盤、縮微品、印刷型書籍等品種眾多的地方文獻資料,都有必要不斷完善聯機目錄數據庫。這樣,用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較為全面地了解館藏文獻信息,使得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共享邁出堅實一步。這樣的書目型文獻數據庫主要是從文獻作者、名稱、出版時間、出版者等外部特征反饋文獻信息,用戶可以通過這些信息完成對文獻的自主檢索和查找。在構建目錄數據庫的同時,地方文獻部門也在多媒體數據庫和地方文獻專題數據庫建設中融入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數據庫的建設是有力保護非書籍形式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舉措,也是方便用戶自主檢索和查找的有效途徑,有效緩解了非書籍形式文獻資料長期存在的保管和使用間的矛盾。
3.2提供地方文獻網上咨詢體系特色服務
為了打造更優(yōu)質的信息化服務體系,除了不斷完善用戶自主檢索通道外,還應積極推動網上咨詢體系的建設。當前,我國很多公共圖書館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嘗試工作,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它們通過引入FAQ方式、電子郵件等探索網上咨詢服務體系。部分圖書館還在積極探索在線咨詢服務體系的構建,通過BBS形式探索互動式的咨詢服務體系,從而極大地提升了用戶咨詢服務的效率。在構建聯合參考咨詢服務體系時,必須充分發(fā)揮網上參考咨詢體系的主體優(yōu)勢,通過對互聯網傳播技術的高效利用,圖書館可以打造咨詢服務的高效平臺,為用戶和館員的及時溝通交流創(chuàng)造高效平臺。
4結束語
總之,互聯網技術給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工作和信息服務方式帶來了新的變化。為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以及適應時代的要求,文章探討了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新途徑,提出了文獻信息化服務的方式措施,以助力于地方文獻資源信息的建設工作、推動相應服務工作的高效開展,形成順應互聯網技術的特色信息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戴成英.從地方文獻建設到信息資源建設的優(yōu)化實踐[J].文化學刊,2015(7):169-170.
[2]宋川.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研究——以長春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3(10):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