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喬榮
【摘要】文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以二胡演奏的現(xiàn)狀作為立足點,通篇所運用的寫作方式為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首先以《二泉映月》為例對二胡演奏中的右手技巧進行了分析,然后又闡述了手、臂間的配合技巧,最后結合《草原新牧民》一曲說明了左、右手協(xié)調運用在二胡演奏中的重要性,供演奏者參考。
【關鍵詞】二胡演奏;手部技巧;分析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作為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二胡與其他樂器相比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音色和表現(xiàn)力等諸多方面,也正是因為如此,二胡才能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過程中始終占據(jù)自己的一方天地,并被人們所認可和學習。演奏者們通過大量的實踐發(fā)現(xiàn),想要保證以二胡作為主要樂器所演奏樂曲的流暢性和藝術感,對手部技巧進行準確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右手作為二胡演奏的主力,更應當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一、右手技巧的分析
在二胡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最應當關注的右手技巧在于如何持弓,也就是說演奏者應當保證右手既不過于放松,又不過于僵硬。常見的二胡右手持弓方法有兩種,分別是“迭指式”和“平指式”,使用“迭指式”進行演奏時,演奏者的右手中指應當與無名指相疊加,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對弓桿和弓毛之間的空隙進行填補,此時弓桿在自然狀態(tài)下便可以懸于空中,奏內弦時,演奏者低壓弓毛的手指為右手無名指,但這并不代表其他手指可以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正相反,中指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無名指進行持續(xù)的加力。使用“平指式”進行演奏時,演奏者的右手中指、無名指應當在弓毛上呈并排平鋪的狀態(tài),此時弓桿自然擱置于琴筒斜邊處,奏內弦時,使用右手的中指以及無名指對弓毛同時進行抵壓,此時大拇指應當壓住弓桿,避免弓桿向琴筒的頂面處進行滑動。另外,在對弓子進行使用時,演奏者手臂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在于對手部所需力量進行提供,但手部也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也就是說演奏者右手的手指是作為演奏工具而存在的,由此可以看出,演奏者需要通過對右手所具有作用進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保證樂曲的順利演奏[1]。
以最著名的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為例,在對其進行演奏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長達六拍的顫弓,演奏者需要具有極強的右手技巧,才能實現(xiàn)這段旋律與倚音的高度結合。它仿佛被泉花所打破的湖面,點點碎影都映照出了阿炳內心情緒的真實起伏,隨著右手拉弓力度的不斷增強,樂曲所表現(xiàn)出的情緒也變得愈發(fā)強烈。
二、手、臂間的配合
在二胡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所進行的右手運動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為右大臂、右小臂和右手,以生理學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對運弓過程進行分析,可將其分解為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大臂帶動小臂,然后是小臂帶動手部,最終實現(xiàn)對樂曲的演奏。由此可以看出,想要保證二胡樂曲的高效完成,其前提在于保證演奏者能夠實現(xiàn)手、臂間的高效配合。而大量實踐結果表明,至今為止仍舊存在部分演奏者,在二胡演奏的過程中無法選擇有利運弓的臂部動作,進而影響右手所具有作用的充分發(fā)揮,不僅面對難度較高的樂曲進行演奏時會出現(xiàn)無從下手的情況,在日常演奏過程中也較易出現(xiàn)基礎性的問題[2]。由此可以看出,手、臂間如何高效配合這一問題貫穿于二胡演奏過程的始終。作為在演奏過程中具有不同作用的部分,演奏者在對右手和右臂進行使用的過程中,既要保證二者的相互獨立性,又要實現(xiàn)二者的巧妙配合,想要對上述要求進行滿足,需要演奏者將運弓程式加以調整,同時結合能夠將右手所具有作用進行充分發(fā)揮的動作,在保證運弓過程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基礎上,提高右手對弓子所具有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三、左、右手協(xié)調運用
雖然上文著重分析了二胡演奏過程中的右手技巧,但演奏者同樣不能對左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加以忽視。在使用左手持琴時,虎口部位應當騎于琴桿之上,掌心懸空,在最大限度上對虎口和琴桿接觸的面積進行減小,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提升演奏者按指時的準確性,提升演奏的敏捷程度。另外,需要演奏者特別注意的一點在于對左手拇指形態(tài)的掌握,既不可向上呈現(xiàn)出豎直翹起的狀態(tài),也不可緊捏琴桿。在演奏過程中始終保證左手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之下,且左小臂與琴桿呈45°角自然下垂,在演奏過程中應當始終避免肩部和手部處于平行狀態(tài),這主要是因為,肩、手一旦構成平面,不僅影響美觀,還會在長時間的演奏過程中導致演奏者手臂僵硬,在換把或是按弦時異常被動,影響演奏效果[3]。另外,在按弦的過程中,演奏者的手指力量如果過小,會導致演奏的聲音出現(xiàn)失真的問題,此時需要演奏者對手指力量進行適當增加,提升演奏聲音的純凈度,但這并不代表演奏者手指力量過大就不存在不足,如果將手指力量持續(xù)增加不僅會對演奏聲音產(chǎn)生不利影響,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左手顫音、換把等技巧的難度。在對《草原新牧民》進行演奏的過程中,最關鍵的部分在于該樂曲開端和最后結尾處的顫音處理,想要達到顫音應有的效果,通過常規(guī)的演奏技巧是難以實現(xiàn)的,更多的需要演奏者將指尖直接按壓與琴弦之上,這樣演奏出的顫音更加富有彈性。另外,該樂曲中存在大量需要三指滑按方能呈現(xiàn)出應有效果的旋律,這也需要演奏者保證對左、右手的協(xié)調運用。
四、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看起來簡單或是復雜的演奏技巧都需要演奏者通過反復的練習才能夠準確掌握,因此,想要提升自身的二胡演奏水平,需要演奏者從左、右手以及手、臂間的配合出發(fā),對相關技巧進行反復的思考和總結,并在演奏過程中將自身所具有的情感融入其中,保證樂曲內涵的充分體現(xiàn),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高石磊.論二胡演奏中手部的協(xié)調運動[J].音樂時空,2015.
[2]王樂瑤.二胡演奏中的心理調適與意境培養(yǎng)[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3]鄭向軍.二胡演奏藝術中的地方性胡琴技法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