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旭 武冰
摘 要:加強大學生德育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及家庭個人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形成合力,協(xié)同努力、配合育人,共同筑起道德的銅墻鐵壁,從而喚起當代大學生的時代使命感,重塑我中華民族的良好道德形象。
關鍵詞:大學生;德育教育
一、強化道德意識,凈化學生心靈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實際上是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一種外部反映,因此,必須從根本上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從而增強自身抵抗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德育只有堅持以學生為本,才能增強大學生主體意識,最大限度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主動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具有良好素質的社會主體,從而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德育必須堅持以正面教育為輔,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為主,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所謂自我教育是指大學生通過聯系自身的思想實際,自覺克服不良思想和行為,并主動接受和形成正確的思想和行為的教育形式。在德育活動中,受教育者是認識活動和道德實踐活動的主體,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既是運用理論知識解決思想認識的過程,也是通過解決思想問題進行自我教育過程,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從外界獲取知識、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內容內化為其自身的深刻認識。作為教育者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包括自我檢查、自我約束、自我評價,實現由“被動教育”到“主動教育”的轉變,還要教會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如內省法、慎獨法、自我分析法等,以便更好地進行自我教育,不斷完善自我,最終實現德育的目標。
二、加強道德建設,健全道德體系
公民道德建設進一步提高了廣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改善了居民群眾的精神面貌,提升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內涵,使老有所養(yǎng)、失有所助、貧有所幫、災有所救,公民道德建設讓整個社會日益成為一個充滿愛心的大家園,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逐步在形成。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互交融,產生了強大力量,正不斷推動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向前發(fā)展。
面向未來,公民道德建設仍然任重道遠,有德則安,循德則興。當前,我國正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扎實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工作,全面實現經濟社會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確定的奮斗目標,必須充分發(fā)揮道德的重要作用。
三、強化學校職能,開展道德教育
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離不開“德才兼?zhèn)洹钡娜瞬?,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陣地,面對高校德育現狀,面對形勢的深刻變化,面對當代大學生的新特點,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積極探尋、創(chuàng)新高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德育所要面對的對象是一個整個的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合,所以我們要掌握德育原則,即必須遵循德育發(fā)展的自身規(guī)律,符合科學性的要求,同時德育工作在復雜的社會中面臨復雜的問題和對象,必須借鑒相關學科的方法,如心理學、倫理學以及政治學等,做到既要解疑釋惑,又要凝聚人心,既要理直氣壯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和風細雨、恰如其分地分析是非曲直,讓受教育者心服口服。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可以說目前的德育教育是有缺點的,多年來的應試教育已經形成了強制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即教師上課就是教,學生學,然而對于思想道德這樣一個特殊的課程,這種灌輸式的教育不但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可能還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叛逆心理,所以我們必須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德育模式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忽視主體需要、輕視人文關懷、注重教條灌輸的經驗型、工具型、單項式的德育模式,以實現高校德育模式的現代化。使高校德育凸顯主體精神,回歸生活世界,強化隱性德育的滲透功能,提升大學生的品格高校德育。
四、構建德育環(huán)境,營造文明氛圍
道不可以坐論,德不可以空談。德育工作的關鍵是踐行,重點應放在知行統(tǒng)一上。德育環(huán)境包括兩個層面:即學校的內環(huán)境和社會的外環(huán)境。學校的內環(huán)境指學校內部的班級、同輩群體、課堂、師生關系、校園文化等;社會的外環(huán)境指學校外部的社會環(huán)境,包括家庭社會、大眾傳媒以及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心理等。
內環(huán)境與外環(huán)境之間,環(huán)境內部的各要素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重要的是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如何協(xié)調各方面的力量,減少磨擦,構筑新型的德育環(huán)境,形成社會化和開放性的道德教育體系。重視和加強顯性的道德課程,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培養(yǎng)學生道德分析和判斷能力,同時充分發(fā)揮隱性課程的潛在道德教育作用。重視學校各科正式課程教育的德育功能,強化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同時,要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學生關注不良事件的背景,如誰的觀點、什么文化背景和歷史情境,教育學生永葆民族文化的精華,堅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覺抵御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努力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內外部生活空間,營造一個良好的道德氛圍,為此,我們必須占領宣傳教育主陣地,在電視、廣播臺、新聞報紙,互聯網上大力傳播主流思想,同時要圍繞一些重大的政治問題、意識形態(tài)敏感問題、影響穩(wěn)定大局的間題,旗幟鮮明的發(fā)表評論,進行積極的引導,對錯誤思潮敢于開展批評;其次學校和社會要積極利用一切手段傳播介紹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國外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使大學生進一步樹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同時,使他們了解世界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拓寬視野;再次可以在學校、社區(qū)設立心里救助站或心理咨詢中心,使每一個心里不暢快的學生都可以找到一個傾訴的地方和傾訴的對象,通過心理咨詢和救助可以針對個別學生的具體思想問題,提供單獨的指導和幫助,實施個性化德育教育。最后必須在校內外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精心策劃,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開展勵志青春主題報告會,網絡道德問題辯論,重大熱點問題進行討論等,以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來感召他們。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2016年度課題(編號GJD1316028)“民辦高校德育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李海旭,黑龍江工商學院教務處,研究方向:學生教育管理。
(作者單位:黑龍江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