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一文
贛州魚餅
文 / 孫一文
說到家鄉(xiāng)的味道,最讓我不能忘懷的就是家鄉(xiāng)的魚餅。魚餅是江西贛州久負盛名的一道傳統(tǒng)風(fēng)味菜,它與贛南小炒魚、魚餃并稱“贛州三魚”,也是一直以來客家人逢年過節(ji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
魚餅色澤金黃、松軟細嫩、鮮而不腥、食而不膩,佐以湯汁,味道更好。這樣的魚餅不禁讓我口水直流,食欲大增。
制作魚餅的方法并不難,只需要將草魚去皮剔骨,剁成肉蓉后加入薯粉和鹽水,攪拌好后入滾油鍋炸成球型即可食用。不過,在制作魚餅時,卻有許多講究。比如肉蓉和薯粉、鹽水的比例,攪拌的力度和程度等等,都需要技巧。所以同樣是做魚餅,但是不同人做出的味道卻有不同。
許多人或許會感到疑惑,魚餅是大家俗稱的魚丸嗎?當(dāng)然不是。魚餅和魚丸的前期制作工藝有些相似,但是魚丸捏成型后直接煮熟即可,而魚餅在捏成型后卻還需入鍋油炸。從制作好的外形顏色上看,魚丸呈白色,是豐滿的球形,而魚餅則是金黃色,形狀有些像漏了氣的皮球,扁扁的,加水煮過就會膨脹,湯汁飽滿。
記得小時候,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只要嘴饞了,我就會打開冰箱,拿出媽媽早已備好的魚餅有滋有味地一個一個捻著吃。而媽媽用魚餅做的菜肴也是各種各樣的,有直接沾醬吃的水煮魚餅,有和雞湯香菇混搭的雞湯香菇燴魚餅,還有一種叫“聚寶盆”的菜肴。這道“聚寶盆”是家里逢年過節(jié)必備的一道菜肴,將魚餅、魚丸、肉丸一起放入鍋中煮熟,加入適量的鹽調(diào)味,出鍋前撒上幾片青菜和少許蔥花,在綠綠蔥蔥的山水環(huán)抱下這些“金子”“銀子”“銅板”們顯得煞是好看。
在一次贛菜交流會上,我又偶遇了魚餅,不過這時的它又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叫做“一品魚丸”,主要由魚餅、魚丸組成,味道也有所不同。
魚餅不僅好吃,而且它還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長期以來在皇宮貴族的御宴中流行。相傳魚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傳說一次舜帝攜瀟湘二妃南巡,旅途勞累,二妃茶飯不思,日漸消瘦,舜帝非常著急。這時,一位名叫伯的漁夫奉上了魚餅,使得瀟湘二妃吃完后頓覺精神倍增,旅途中的勞累也一掃而除。舜帝見魚餅甚是神奇,遂令伯將魚餅的制作方法傳于眾人,自此魚餅廣為流傳。而關(guān)于贛州魚餅的起源還有另一個說法,說魚餅是北宋年間王安石的一名贛州庖廚曹春仔所創(chuàng)制。他在思考菜肴時不小心頭撞到了吊在廚房梁上的大草魚,從而制作出了讓王安石拍案叫好的魚腐,傳回家鄉(xiāng)后,又因為它的形狀如餅,所以慢慢地有人叫它“魚餅”。
同樣是贛菜,南昌塔城豆豉制作技藝、瑞金魚圓制作技藝、石城肉丸制作技藝等食品制作技藝早已登上了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而魚餅尚在名錄之外,我真心希望有更多像魚餅這樣具有歷史文化傳承價值的食品制作技藝,能夠早日成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贛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