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教書匠,是人們對于教師的一種謔稱,父親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卻很喜歡鄉(xiāng)親們稱呼他為教書匠,因為他覺得,一個人要是有了匠心、匠藝,就能做出自己想要的成績。
父親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個好手藝的農(nóng)民,會種田,會犁地,會修理工具,他的好手藝有時候是在田地里,但大多時候是在三尺見方的講臺上。
父親的匠心是與生俱來的,他上課的生物鐘一時一刻也容不得遲緩,總是提前一分鐘到達教室,擺好教案,準備好粉筆。父親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像耕田種地一樣,有了鋒利的工具種起田來才能得心應手,教案、粉筆就是他三尺田地里的工具,容不得一點馬虎和差池。父親對于所教的課文倒背如流,但是每天都會重新書寫教案,絕不會重復使用以前的教案。他覺得再寫一遍教案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在尋找自己之前教學中的缺點和不足。幾十年的教學生涯,家里的教案裝了好幾箱子,里面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見證了父親的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
父親的辦公室里備有一身干凈的衣服,在父親看來,教師為人師表,首先要把自己的儀容儀表收拾得干凈利索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不注重儀表那是對知識的不尊重,也是對學生的不尊重。父親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幾十年的教書生涯,不管刮風下雨,還是感冒發(fā)燒,父親從沒有遲到過一分鐘,更沒有一次穿得邋里邋遢的就站在講臺上,即使在農(nóng)忙的季節(jié)里,父親前一刻還在田地里揮汗如雨,下一刻就換上了干凈的衣服神清氣爽地站在教室里教書育人。
幾十年的教書生涯叫父親成了講臺上種田的好手,他把粉筆化成了犁田的工具,把那些知識的種子耕種進學子們的心里,父親的教案里藏有五顏六色的生命,給每個學子按上了飛翔的翅膀。父親是不知疲倦的陀螺,比夏天的雷雨醒得早,比冬天的雪花開得熱烈,旋轉(zhuǎn)在教室的每個角落。父親還是雨后的春筍,繁衍出一層層知識的綠苗,被學子一茬茬收割又一茬茬復生。
父親的匠心已經(jīng)深入了父親的骨髓,流淌進了父親的血液,他擁有著一種樸素的偉大,不輝煌,不耀眼,卻能輕輕犁開每個學子心靈的凍土,撒下知識的種子,讓那些稚嫩的秧苗在陽光雨露下健康快樂地拔節(jié)生長。endprint
作文周刊(綜合版)2017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