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義
摘要:朝貢制度起源于先秦,經(jīng)后世發(fā)展在明朝時到達頂峰,“厚往薄來”是該時期朝貢制度的主要原則,也深刻影響著明蒙關系。它彰顯了“天朝威儀”也是明朝“懷柔遠人”民族政策的重要方面,但是隨著蒙古各部貢使人數(shù)猛增,虛假騙賜,它的隱患逐漸顯現(xiàn)。明蒙關系也隨著朝貢體系的變化下而不斷起伏。
關鍵詞:朝貢制度;明蒙;厚往薄來;民族關系
朝貢制度起源于先秦時期,《尚書》中已有禹劃九州,“任土作貢”的記載,其中“貢”解釋為“貢者,從下獻上之稱,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雹偎^“貢”即由下向上、由地方向中央繳納貢賦的政治行為。明朝是朝貢制度發(fā)展的頂峰,而對于明時漢蒙兩族而言,朝貢制度是雙方頻繁戰(zhàn)爭下的迫切之需,它的實施對發(fā)展明蒙民族關系可謂意義非凡。
一、政治與經(jīng)濟意義共存的朝貢關系
明初,北元政權是明廷心腹之患,明蒙之間仍戰(zhàn)亂不斷,雖明朝不斷勝利,但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明蒙之間建立起朝貢關系,明廷對蒙古各部首領授官封爵,既緩和了當時雙邊關系,也使明朝社會經(jīng)濟得以恢復發(fā)展。洪武年間已有部分蒙古羈縻衛(wèi)所或內(nèi)附部落對明朝進行朝貢,將牲畜、皮毛產(chǎn)品進獻中原,同時獲得中原王朝的賞賜,這是雙方在政治層面上的交往,以貢賜換取雙方和平安寧。而隨著這種關系的不斷發(fā)展,蒙古各部落在朝貢基礎上增添了附加利益,蒙古朝貢使團在朝貢通道中開展了貿(mào)易交流,使得“朝貢制度”增添了一份經(jīng)濟意義,往來貢使自此連綿不斷。
而明朝與蒙古重視朝貢制度的原因也是多方多面。就明朝而言,實行朝貢制度基于明朝當時強盛國力和先進文明,這是確定明蒙朝貢關系的基礎。同時,明朝深受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觀念影響,強調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需要蒙古各部落同自己確定“朝廷臣屬”關系,享受“天下共主”的地位。在對朝貢制度的重視程度上,明朝甚至將蒙古的入貢與否看做是“順”或者是“逆”的表示。
而對蒙古而言,起初的朝貢是為換取和平的無奈之舉,但隨著明王朝的大量回賜與朝貢通道中獲取的巨大利益,使其在中后期更偏向于朝貢制度所帶來的經(jīng)濟意義,進貢使團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貿(mào)易使團。
二、明蒙朝貢關系下的“厚往薄來”
在明蒙朝貢關系中,明廷往往秉持“厚往薄來”的原則。所謂“厚往薄來”政策是指在交往中明廷對蒙古施予豐厚而納受微薄貢奉。每次朝貢,蒙古使團帶去了馬匹、貂皮等畜產(chǎn)品等,但往往按照貢品的多少與價值 ,明王朝回報以絲織品、農(nóng)產(chǎn)品、貨幣等,而這些物品的價值往往遠大于貢品,這是一種不平等貢賜關系。此外,對于進貢使者,明王朝也是優(yōu)待有加,“貢使”進京離京,都要設宴款待,并按照官階予以豐厚賞賜。而對于蒙古貢使的賞賜訴求也是能應則應,如俺答汗曾求賜《金剛經(jīng)》,明王朝不僅應允還派遣翻譯到蒙區(qū)“傳授番文,校對字意,講忠孝大義。”②
而“厚往薄來”明蒙朝貢原則與明王朝國力強盛緊密相關,明朝的國力強盛使得明廷有能力也有財力去實施,并作為宣揚國威,懷柔遠人,籠絡各族,謀取天下認同的一種手段。也可以說,他的實施目的不在于對外擴張亦或謀求利益,是一種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為和不計效益的貢賜關系。正如明代陳子龍在《用夷目兵》中提到“不利其土地,不勞其人民,厚往薄來,羈縻而已?!?/p>
三、朝貢制度的雙重影響
朝貢制度的施行,在明蒙關系上可謂意義非凡。明初,明蒙雙方戰(zhàn)爭不斷,而朝貢制度的確立,則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局面。如“俺答封貢”后,明朝同韃靼結束了二百余年的戰(zhàn)爭狀態(tài),雙方確立朝貢互市,通貢往來不絕,加強了雙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熬胚吷X日繁,守備日固,田野日辟,商賈日通”③正是朝貢制度確立后明朝北部的社會景象。
但是,這種以“厚往薄來”為原則的明蒙朝貢關系也蘊含著巨大的隱患。隨著明廷的豐厚賞賜,極大的激發(fā)了蒙古部落的“進貢”熱情,來自蒙古的使者連綿不斷,用馬匹,貂皮交換著明廷的金銀錦帛,成為明王朝巨大的財政難題。“天朝威儀”的顏面在財政不支的現(xiàn)實問題中茍延殘喘,而虛報貢使人數(shù)、劣質產(chǎn)品換高價的行為也層出不窮,甚至在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二月的使團3598人中,竟多報1074人。④由于當時明朝宦官專權,群臣阿諛奉承,貪污腐敗嚴重,政治風氣低下,宦官王振甚至對蒙古貢馬任意裁減價格,嚴重激化了明朝社會矛盾與明蒙矛盾,加之蒙古貢使的貪婪“騙賜”,使本應享“天下共主”的明朝陷入了內(nèi)憂外患的境地,而正統(tǒng)十三年二月的使團,也成為壓垮明廷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朝不堪重負,決定限制貢使人數(shù),削減賞賜,由于利益得不到滿足,這便成了也先興師南下的借口。正統(tǒng)十四年,也先率軍大舉攻明,明英宗在王振慫恿下親征上陣,結果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這也成為明朝處理民族關系的關鍵節(jié)點,并深刻影響了明朝此后的對外關系,可見朝貢制度對明蒙民族關系的影響。
四、小結
朝貢制度深刻影響著明蒙之間的關系,它促進了雙邊的睦鄰友好,也險些將明王朝斷送。它的“厚往薄來”原則滿足明朝的“天下共主”的虛榮,也滿足了蒙古部落的經(jīng)濟需求,它修明蒙之間睦鄰友好關系,但也耗費了明廷國庫,助長了蒙古各部的貪婪之心。君王用封官賞賜,揮灑豪情換取了蒙古各部的俯首稱臣,而忽略了當時激化的社會矛盾,忘卻了財政虛乏、百姓疾苦的局面。而這種單純以不平等的經(jīng)濟關系來維系明蒙關系的政策,也并非根本之策,應引起后世的啟發(fā)。
[注釋]
① 《尚書正義》卷六《禹貢》。
② 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八《俺答列傳下》。
③ 張廷玉:《明史》卷二百二十二《方逢時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846頁。
④ 《明英宗實錄》正統(tǒng)十三年十二月庚申條。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 人文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