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文
【摘要】素質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全面發(fā)展。由于各個學生的先天素質、教育影響和主觀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上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實施有差異的分組、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關鍵詞】分層教學;學生差異;分類指導;課堂效果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159-02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全面發(fā)展。就當前語文教學而言,如何面向兩頭,特別是面向中等生和學困生,如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質量,應該是我們的重點。由于各個學生的先天素質、教育影響和主觀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上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實施有差異的分組、分層教學。這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競爭的需要。下面就談談我在數(shù)學課堂中實施分組、分層教學的具體做法:
一、了解學生基礎,實施分層教學策略
在教學目的上,分層教學始終是以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優(yōu)化發(fā)展為目的,特別是對中下生,激發(fā)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原動力,從而提高學習成績,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根據(jù)優(yōu)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的不同基礎,分成不同的小組,有根據(jù)年齡特點的不同,高段可以命名為“創(chuàng)新組”,“爭優(yōu)組”,“標兵組”??梢愿鶕?jù)不同的程度分組,同組的學生因為程度差不多,感覺心理上的壓力減輕了,比較的對象也合理,反而學生的自信和學語文的情趣會提高。老師設計供不同基礎學生選擇的三層不同要求的教學目標和課堂作業(yè)也能在課堂里較好地落實;也能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分層設計鼓勵,采取不同的施救方法和不同的評價標準。當然這個組合是靈活的,切忌把學生看死,因為造成程度不同的原因有很多,同個層次的教學也有個性,不斷鼓勵學生向更高的要求進發(fā)。有些同學進步很快,可以躍到更高層次,就允許他到高一級的小組。
二、根據(jù)學生不同層次而設計
根據(jù)學生的智能水平與學習的差異將學生分成若干層次和小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適合他們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進行不同的方法指導,促使所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教師要在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基礎上,將學生分層分組,以便更好地實施分層教學。在教學中我將學生分成低、中、高三個層次,并選出各層次的組長,由各組的組長收作業(yè)。我經常鼓勵他們,只要經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取得進步,進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學生的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把學生調換到適合的層次,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和培養(yǎng)他們的競爭意識。
三、教學目標分層設計,教學方法分類指導
教師要敢于教學創(chuàng)新,改變以往教學目標要求劃一的狀況,針對同一班內不同層次,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指向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目標制訂好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是關鍵。信息論告訴我們,只有老師講,學生答的教學,最好的也只能獲取15%左右的信息量。長此以往,大多數(shù)學生就會越來越怯于或懶于思考與表達,沒有興趣學習。因此,我們必須把分層教學作為解決上述問題突破口,使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才有希望提高。具體可分為:A、最低限度的課程標準,教材要求。B、標準、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C、對課程標準、教材基本要求的適當提高、加深。鼓勵不同層次學生在達成本學習領域共同性目標后,選擇高一層次的目標進行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jù)具體情況,分層適時有效進行分類指導:對A層次的學生,以“放”為主,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放”中有“扶”,“扶”在引導深化理解和深入探究上。對B層次的學生,實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適當點撥之后,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發(fā)展,或先讓學生獨立看書、思考、探究,在遇到困難時,我適時予以指導。并注意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每個學生創(chuàng)新的空間,使每個學生的特長得到發(fā)揮,個性得到張揚;又注意做到允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策略,上課時,盡量做到通過自己獨立思考掌握知識。對C層次的學生,以“扶”為主,“扶”在引導深化理解知識和指導歸納學習方法上。
四、教學目標分層次設計
設計教學目標,提出學習任務要從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使各層次學生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小學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即聽、說、讀、寫的訓練,而每一課又有每一課的具體要求和訓練點。制定教學目標就要從大綱、教材出發(fā),從各層次學生可能達到的能力出發(fā)去考慮教學目標。這樣制訂出來的目標才恰當、全面、具體,體現(xiàn)了層次性。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三課時,我就制定了這樣的目標:(1)讀懂第5自然段,回答課后5、6兩題;(2)認識課文開頭提出問題、中間記事、結尾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思想的寫作方法;(3)能用提出問題開頭的方法,自選內容寫一、二段話。從課后題目、教材內容、大綱要求來看目標(1)、(2)是達綱目標,是全體學生都應達到的,而制定的目標(3)就是提高目標,是部分學生能達到的,部分學生可不做的。提問時就可挑選會做的同學來做。以上的教學目標,就是充分考慮各層學生的實際而制定的。體現(xiàn)了目標分層的特點。
五、教學評價因人而異
學生學習是動態(tài)的、可變的。在學習中,中下等學生有時也會很有見解地回答出提高目標的問題,此時老師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當場進行表揚和鼓勵。如果用分數(shù)來表示的話,優(yōu)等生全部答對得滿分,差點的學生答對一個就可得滿分。具體地說,在評價時,要注意語言的藝術,中下生應以鼓勵為主,并可稍降低評價標準,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對中上的學生要求稍高,如歸納段意,講出大概的意思,中下生只要基本答出來就可以表揚,給予肯定。但中上生錯漏一個字也要糾正,并指出歸納段意要準確,不能隨便。這樣,就可使幾個層面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
總之,通過這幾年課堂實踐的分層教學,我明顯地感到這種分層教學的方法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并驚喜地發(fā)現(xiàn),同學們參與語文課的熱情顯著地提高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向名師和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嘗試并實踐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學。我將繼續(xù)探索與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樂學愿學獲得成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