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君
【摘要】史料是對歷史知識點的發(fā)散和補充是歷史教學的基礎,史料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史料也是再現(xiàn)歷史的方式之一。中考歷史對初中學生關于史料的掌握程度有明確的要求:知道獲取信息的途徑與方法,初步學會區(qū)分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能夠提取文獻材料、圖片、圖表、實物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各類材料中的信息。歷史中考試題對史料的考察就是材料分析題,這些材料多不是書本上的原文,這種對史料總結分析的能力培養(yǎng)如果僅僅依靠課后做題來解決是不夠的。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融入史料教學,讓學生在上課時對史料有全面的接觸,讓學生在繁雜的史料中學會找到關鍵詞,讓學生提取文獻材料的能力在課堂上就得到鍛煉。
【關鍵詞】歷史教學 ; 史料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289-02
一、以史料為中心,拓展課本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中國歷史》課本,和以往的歷史課本編排有了很大的不同,將史料多放在“課后活動”中,這樣的編排對于初一的新生而言是有難度的。初一的新生多沒有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在理解課文知識上就有困難,再加上文言文的難理解,勢必會給學生的理解帶來難度,如何讓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就需要史料進行補充。
如第7課“遼、西夏于北宋的并立”這一課,這一單元講的是政權并立,知識點本就繁雜讓學生直接記憶就很困難。在講到澶淵之盟,課本用一句話概括:“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边@無疑會讓學生困惑:僅僅一紙盟約就能帶來和平?這時就需要史料的補充,將澶淵之盟的內容摘錄下來:“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后世仍以世以齒論。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四、雙發(fā)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痹谡n堂上引導學生通過找出關鍵詞“兄弟之國”、“撤兵”、“助軍旅之費”、“互市貿易”等,了解盟約不僅是對遼單方面的影響,對宋朝乃至當時的和平都有很大的影響。
在課本知識需要總結性下定論時,史料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理解課本上的知識點,通過第一手資料的獲得,進行深入探討和加工,得出多方面的分析結論,學會用聯(lián)系、綜合等方式解決歷史問題。
二、通過史料,再現(xiàn)歷史
課本中的歷史知識點因為篇幅的要求,多是簡短的論述,會讓學生在獲得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產生混淆。如講到隋唐時期的經(jīng)濟,書本上用“繁榮”來形容,再加上“唐人街”等慣性思維,會讓學生在學到宋朝經(jīng)濟時,仍然有刻本印象認為唐朝的經(jīng)濟是最繁榮的,宋朝的經(jīng)濟仍然不如唐朝經(jīng)濟。這時就需要史料對課本知識進行補充,以城市為例:唐朝長安的布局是商業(yè)區(qū)的“市”和住宅區(qū)的“坊”分開,唐朝經(jīng)濟再繁榮,晚上還是有“宵禁”的要求,在經(jīng)濟上還是有限制。但是到了宋朝,城市的生活已經(jīng)很豐富了,有了“勾欄”和“瓦子”,隨著市民生活的豐富,城市商業(yè)的時間就不再有那么明確的限制,仍以城市為例:宋朝城市的布局是商業(yè)區(qū)的“市”和住宅區(qū)的“坊”不分開。通過這一史料的對比,就讓學生了解宋朝的經(jīng)濟發(fā)展比唐朝更加突出,讓學生對不同時空的朝代經(jīng)濟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再如第15課“明朝對外關系”一課中,講到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這句總結性的話就需要史料的支撐。需要進行對比,用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時的船隊進行雙方對比,用數(shù)字進行直觀的比較,讓學生自己獲得結論。從而讓學生對鄭和下西洋的航行產生由衷的贊嘆,讓學生在贊嘆的同時深入對比兩國的不同政治體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航行船只的花費如果分攤在百姓身上將是沉重的負擔,為教師之后講解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做好鋪墊。
因為學期學習的特殊性,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一個學期要學習幾個朝代的歷史,用幾個月學習幾千年的歷史,是需要學生有時空觀念的。這種時空觀念的形成需要教師用史料進行補充,在分析史料的過程中,將不同朝代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學會用比較、歸類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
三、借助史料分析,提高學生做題能力
中考歷史中的重頭就是材料分析題,也是學生失分的關鍵,很多學生看到材料分析題就頭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僅僅將材料分析題的鍛煉放在課后作業(yè)上,這其實是一種誤區(qū)。我們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史料分析,借助史料再現(xiàn)歷史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史料分析題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掌握做材料分析題的方法,下面舉兩個例子進行補充說明。
以第4課唐朝對外文化交流一課為例。為什么唐朝對外交流頻繁?如果只是這樣拋出問題,學生的回答可能比較口語,如何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可以通過課堂材料的鍛煉達到目的。
如材料一: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日本書紀》。材料二:隋唐對外交往活躍,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三: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
讓學生學會找關鍵詞“珍國”、“政府鼓勵”、“交通路線圖”,讓學生學會用書面語言進行分析,學會在總結材料時用準確的語言表述歷史現(xiàn)象或概念。
材料一:宋將官、職分離,官成為一種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職者,十有八九。另將舊官制一應保留,大批官僚無所事事。
材料二:軍費在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
材料三:北宋王朝收支情況表
將三則材料列出,讓學生對宋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狀況有更數(shù)字化的了解,學生再分析“重文輕武的消極影響”時會有直觀的分析。
歷史學習中史料是一個推進學習層次的很好途徑,可以增強歷史代入感,讓學生在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中重現(xiàn)歷史情境,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年代感、立體感,讓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更能調動自己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在課堂中融入史料教學,也能鍛煉學生分析、總結材料的能力,為考試中掌握材料題的基本技能獲得提供可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