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喜+嚴格格
【摘要】后方法時代對語言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擬對國際漢語教師的知識結構進行再一次分析審視。國際漢語教師要具備教育學、心理學、漢語言本體知識及應用語言學相關知識以及對比語言知識。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 國際漢語教師 ; 知識結構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276-02
后方法時代對語言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Kumaravadivelu(1994)提出了“宏觀策略框架”,它不僅僅要求語言教師具有教學實踐能力,也要求教師能充分發(fā)揮從教學實踐中去建立自己的學說的自主性。國際漢語教師也應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不斷加強理論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或主張運用于教學實踐。
Sternberg和Wagner(1989)將人所獲得的知識區(qū)分為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而實踐性知識則屬于緘默性知識,與能力很難區(qū)分開來。因此,本文所言知識即理論性知識。對于教師應具有的知識,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非常全面而深入的分析,Shulman(1987)將教師知識歸納為七種,即學科內(nèi)容知識、一般性教學知識、課堂知識、學科教學知識、關于學生及其特性的知識、教育情景知識及關于教育目標、目的、價值以及教學哲學與歷史基礎知識。就國際漢語(對外漢語)教師來說,呂必松(1989)、鄧恩明(1991)、劉珣(1996)等學者觀點比較有代表性。
一、“i+n”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是教師能夠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礎知識
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和訓練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最基本的條件,同時也是教師將教學理論實踐化所必需理論基礎。國際漢語教育作為一種教學活動具有教學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性。
1.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應以學生為本,因此,教學對象的分析是教學活動能夠按教學目的進行并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這必然涉及到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就漢語國際教育而言,目前在海外的孔子學院漢語教學為非學歷教育,旨在推廣漢語及中華文化,因而不存在對學生任何入門限制,所以,在同一個教學班中,學生可能來自不同的教育背景,也可能是不同的年齡層次。另外,還有很多漢語班開設在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作為國際漢語教師在進行漢語教學前就必須掌握相當?shù)慕逃龑W、心理學知識,以便能夠在充分了解教學對象的基礎上科學地分析教學對象,從而使?jié)h語教學做到以學生為本。
2.教學知識、課堂知識以及教學目標、目的等知識是教師具備教學能力的前提
這些知識是一個教師的基礎知識。作為一名教師,首先須具備教學需求分析相關知識,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其次,需要掌握教學對象分析知識(即上文所提及的),也要掌握教學內(nèi)容分析(即下文將要討論的);再次,還需掌握課堂知識,即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及教學策略知識;具體到大至一個學期小至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同時,還需掌握一定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和知識;最后老師還需要具有一定的選擇或編寫教材的知識。
二、漢語言本體及應用知識是國際漢語教師進行漢語教學的根本
1.漢語言本體知識是國際漢語教師的關鍵知識,也是漢語教學的基礎
筆者這里的漢語言本體知識,既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知識,也包括漢字知識。這部分知識是國際漢語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張潔(2007)在調(diào)查的基礎上認為,現(xiàn)代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屬于關鍵的知識,處于職業(yè)知識的核心地位。對比分析的奠基人福萊斯認為,語言教學中最根本的內(nèi)容是聲音系統(tǒng)和結構系統(tǒng)(參見劉頌浩,2007)。在初級階段的漢語教學中,因為學生所掌握的詞匯非常有限,不可能對詞匯進行過多過深的教學,教師漢語言語音和語法知識尤為重要。一旦在這方面有所缺失,勢必會造成學生漢語習得錯誤而形成類似偏誤的錯誤。除了語音語法知識外,漢字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是因為漢字承載著中華文化,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學生具有可持續(xù)的漢語學習能力。
2.漢語言應用知識是國際漢語教學上臺階上層次的推動器
漢語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會并正確使用漢語,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漢語運用得體、地道。對于這一點,筆者非常認同“體演文化教學法”的基本觀點。本論文未曾提及文化知識,也是基于這樣一個認識,即文化教學滲透在語言教學中。正如“體演文化教學法”所強調(diào)的“行為文化”,“使用某種特定語言的談話,要求交流在那種特定文化框架內(nèi)進行”(吳偉克,2010)。有關“成就文化”方面的知識,在現(xiàn)代網(wǎng)絡社會可隨時隨地可以查閱到。但對滲透于語言的行為文化,因其與語言融為一體,則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應用語言學有關的知識,對教材進行調(diào)整或補充或更新。如某一教材中,在詢問姓名時,問者使用了敬辭“貴”,而答者卻沒有使用相應的謙辭。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就應及時補充相應的內(nèi)容,否則無法體現(xiàn)禮貌交際原則。教師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語用學知識,也無法教會學生正確并得體的用漢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語言對比分析知識結構是國際漢語教師教學活動具有針對性的基礎
對比分析假說思想可以簡單地用一個公式來表達:差異=難點=錯誤(見劉頌浩,2007)。盡管在第二語言習得中,難點與錯誤并非簡單地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但對比分析假說在第二語言教學中仍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預測語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或習得中可能存在的錯誤,并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漢語與其它語言相比系統(tǒng)性差異最大的是語音和語法,因此,這兩個方面對比知識就尤為重要。而詞匯和文字系統(tǒng)不在系統(tǒng)性差異,也就沒有可比性。
1.語音學對比知識
國際漢語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學生母語的語音知識,同時,也要具備相當?shù)恼Z音學知識,這樣語音的對比分析才可能科學化,語音教學也才可能具有針對性。如兩種語音系統(tǒng)中的元音輔音具有差異性的音素和音位,它們之間的差異特征究竟是什么,是否具有相似性;或者兩種語音系統(tǒng)聽感上類似的而音素特征并非完全一致的元音輔音,它們之間細微差異究竟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或有效地指導學生語音實踐,教師沒有相應的語音學知識是不可能的。另外,再就語系來看,漢語有聲調(diào),與其他非漢藏語系的語言比較來看,漢語聲調(diào)系統(tǒng)是特別的;而與同屬于漢藏語系的其它語言比較來看,聲調(diào)系統(tǒng)是共有的,只不過調(diào)值調(diào)類有所不同罷了。第一類學生從理論上因其母語不存在聲調(diào)負遷移而很難有偏誤一說,第二類學生則因其母語的聲調(diào)調(diào)值的影響有可能形成某一類或幾類調(diào)類上的偏誤。endprint
2.語法學對比知識
漢語的語法手段主要[這里所說不包括漢語中其他形態(tài)語法手段,如重疊、內(nèi)部屈折、詞調(diào)、兒化、附加及句調(diào)等。]有兩個:語序和虛詞。虛詞作為語法手段,是共同語法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漢語語法與其它語言的語法主要差異理論上看應該是語序。如漢語定語與中心語的語序關系就與英語、法語、俄語等許多語言不完全一致。狀語與中心語的語序關系[ 這里所指漢語語序是就常態(tài)而言,不包括非常態(tài)的,如倒裝、后置、前置等。也是如此。語法形態(tài)盡管不是漢語的主要語法手段,但也存在某些類似于形態(tài)的語法特征,如動態(tài)助詞“著、了、過”。但它們又與有著嚴格語法形態(tài)的語言的某些具體的形態(tài)又不能完全對應,如“著”被認為是“持續(xù)態(tài)”,但它既能表示動作的持續(xù)也能表示狀態(tài)的持續(xù),與英語等語言中的形態(tài)“進行時”并非完全對應,靜態(tài)的持續(xù)是漢語“著”的獨特之處,更何況“著”表示動作持續(xù)還有限制條件(參見呂文華,2008)。
在后方法時代的國際漢語教師應具有比較全面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結構,也應具有相當完好的漢語言本體知識結構,還應具有一定的語言對比分析知識和能力。這樣的知識結構是國際教師的應該具備的基本的職業(yè)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卞覺非.漢字教學:教什么?怎么教?[J].語言文字應用,1999,1:71-76。
[2]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04-112。
[3]鄧恩明.談教師的培訓設置[J].世界漢語教學,1991,1:48-54。
[4]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99。
[5]李虹.對外漢語教學論[A].陳楓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中華書局,2008.55。
[6]劉珣.關于漢語教師培訓的幾個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1996,2:101-102。
[7]劉頌浩.第二語言習得導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65、66。
[8]陸儉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本體研究和漢語本體研究[M].世界漢語教學,2007,3:94-97。
[9]呂必松.關于對外漢語教師業(yè)務素質(zhì)的幾個問題 [J].世界漢語教學,1989,1:1-17。
[10]呂文華.建立語素教學的構想[A].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增訂本)[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183-199。
[11]呂文華.對外漢語教材語法項目排序的原則及策略[M].世界漢語教學,2002,4:86-95。
[12]呂文華.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增訂本)[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135,352,344。
[1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90。吳偉克.體演文化:學習參與另一種文化[A].吳偉克主編.體演文化教學法[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1-20。
[14]盛炎.語言教學原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152。
[15]施正宇.論對外漢字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A].語言研究國際漢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11。
[16]張潔.對外漢語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的研究(博士論文).北京語言大學,2007。
作者簡介:曾祥喜(1965-),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漢語國際教育。
嚴格格(1993-),女(漢族),湖北漢川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