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望
【摘要】人活在世上,必會有所追求,正因為有追求,人才有了創(chuàng)造生活、改造世界的動力。本文展開了一些對“追求”的追問,意在喚醒人們,為了自我,為了民族,為了人類的未來,須堅守追求價值,建設好自己的精神家園,做一個高貴、高尚的追求者。
【關鍵詞】追求 ; 追問 ; 高貴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269-01
人是要有一點追求的,甚至要有點追求激情。那么,追求是什么?追求什么?我們應該認真面對,而且必須清楚明白,否則,追求會陷入迷陣,追求會走向泥淖。
“追”由“辶”和“ ”構成,“辶”表示在路上走,“ ”指有一大群人,整個字的意思是掉隊的人要追上在路上行走的一群人,由此產生追趕的含義,引申表示竭力探求,追溯過去,補做過去的事等含義。“求”由“手”和“毛”構成,意思是手想抓過帶毛的野獸,由此產生得到的含義。
以上是文字起源時文明初始階段先人對“追”“求”的認知,從中透射出如下幾個意義要素:一是人是追求的主體,掉隊的人主動自覺去追趕在路上行走的一群人;二是追求無止境,掉隊的人追上在路上行走的一群人不是掉隊人的目的,還要與一群人繼續(xù)前行,還要去開創(chuàng)探求;三是追求過程尤其重要,掉隊人追趕一群人的追趕過程是精彩豐富的,即使追趕上了與一群人繼續(xù)前行,去開創(chuàng)探求的未知過程也是令人神往的;四是追求不只是單一朝向未來,還指向過去,包括對過去美好的懷念,對過去缺失的補加;五是追求貴在行動,掉隊人的追趕要一步一步行走,用手抓帶毛的野獸要用力快速去抓住。這五個要素是追求的本真內涵,作為一個追求者,須認真領會,踏實踐行。
然而,“追求”的初始認知存在著致命的缺陷,第一是主體的消失,掉隊人的追趕是為了趕上一群人,匯入一群人中,成為一群人的一份子,自我主體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群體,個人追求融入群體追求之中,個人則需服從群體意愿,個人主體就會逐漸萎縮乃至消失。第二是追求專注于物質利益,用手抓住帶毛的野獸,抓住野獸可以解決人的饑餓問題。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對追求的認知,先人的睿智,令人驚嘆,先人的局限,叫人遺憾。在那種自然偉力無法抗拒,人們茹血飲毛的時代,人們尋找群體以增強防御、生存的力量,捕獵野獸以維持生存需要,是理所當然的,也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當文明大踏步前進已進入現代文明時期,人們還不能自覺秉承先人追求的本真認知,還不能清楚先人認知上的缺漏,這就有點愧對先人,也愧對于現代文明了。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追求”是這樣解釋的,“用積極的行動去爭取達到某種目的”。這一解釋突出了“追求”的兩個主要特征,一是積極的行動,二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對某種目的未作限定,從后面例舉如追求真理、追求進步,追求名利看,某種目的既有偉大高尚,也包含渺小低俗。例舉中的追求真理進步,重在精神追求,追求名利,偏于物質要求。兩大追求孰重孰輕,孰有孰無,應由追求價值來決定,特別由追求的終極價值來決定,而這些《現代漢語詞典》并沒有作出明確具本的解說。追求價值的認定是追求的生命,作為追求者必須樹立追求價值觀,否則,追求越執(zhí)著也許離追求意義越遠。
追求是什么?我們已作了探源式分析,那么,我們應追求什么呢?
至圣先師孔子為我們樹立了追求的千古楷模,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圣與仁”,所謂“圣”就是追求自我超越,所謂“仁”就是要構建完美人格,完美社會。為達到“圣”,孔子志于向學,志于行仁,志于求道。為達到“仁”,孔子心中樹立的標桿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鬃诱J為“仁”的核心是“愛人”,“仁”的根本是孝悌,“仁”的堅實保證是“真誠”,“仁”的實現靠自我??鬃诱J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走上人生正道的人是不會恥于粗糙的衣服和惡劣的食物的,主張要“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孔子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滿足,而是精神生活的豐裕和享受。他十五志于學,三十而開班講學,五十以后游學列國,在凄風苦雨的暮年著書立說,無一不是立足自我的完善完美,無一不是向著自己選定的精神王國進發(fā)??鬃釉谄狡椒卜驳纳钪泄淌刂约旱木耜嚨?,且知其不可而為之,他的追求精神不朽。
屈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崇尚堯舜遵循正道走上正路,“彼堯舜之耿介今,既遵道而得路?!彼瞥缦挠?、商湯、周文王的德行,“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彼副甲哂谫t君前后追及先王的腳步,“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彼骱扌∪?,不愿與燕雀合群,不忍看豺狼放羊。他遭受圍諑、冷漠、流放,他受盡折磨、煎熬、厄困,然而他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不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他要從彭咸之居,寧赴清流,葬身江魚之腹中。屈原是一個精神的高貴旅行者,是一個靈魂的孤獨者,他認定認準了追求的價值,即實現自我完美,自我超越,進入精神時空,成為精神貴族。仰望屈原,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恢復了王位的國王。
孔子、屈原的追求對到底追求什么至少作出了如下回答:一是追求自我超越,二是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貴高尚。
追求自我超越,這是追求的基本價值。人不能總想著怎樣活著,需要多思考人為什么活著。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理想狀態(tài)是什么,人要怎樣才能擺脫自身的原罪和愚昧,人應怎樣才能喚醒、改造、發(fā)展、提升、超越自我,這應是某個人必須思考必須回答的問題。追求永遠在路上,思考與回答也永遠在路上。
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貴高尚,這是追求的核心理念。人類需要精神貴族,人的高貴靈魂必須擁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只有把愛精神生活勝于愛一切,把精神生活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站起來的大寫的人。一個精神貧乏者是無內在生命力的,是無法找到一條擺脫自我困境和人類困境的出路的。
當下,人心浮躁,價值混亂,功利橫行,人們的追求已遠離了孔子、屈原,人們的靈魂在游蕩,精神生活蒼白貧乏,而社會的生存情緒激奮,道德底線屢見突破,社會常識頻遭踐踏。人們的追求普遍重物質,輕精神,重空想,輕行動,而且多盲目追求,少自覺追求,多被動追求,少自主追求。凡此種種,令人焦慮,令人心碎。對“追求”進行追問,其意在喚醒人們,為了自我,為了民族,為了人類的未來,須堅守追求價值,建設好自己的精神家園,做一個高貴高尚的追求者。
參考文獻
[1]倪曙佳.淺析哲學與人生——追求人生的意義[J].中國科技博覽,2011(12):183-1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