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摘要:小學音樂課教育中受音域、演唱技巧的局限,學生用聲樂無法體現(xiàn)的內(nèi)容用樂器是可以表達的,所以把樂器演奏納為小學音樂課教學內(nèi)容,我們必須在教學中深入進行探究。一是要培養(yǎng)審美趣味,獲得美感體驗;二是要開闊音樂視野,提升美感;三是要利用現(xiàn)代化手段增強學生的美感。
主題詞:小學 音樂 審美鑒賞 培養(yǎng)
中國分類號:G613.71
小學音樂教育中受音域、演唱技巧的局限,學生用聲樂無法表達的內(nèi)容用樂器是可以表達的。他是學生表達和創(chuàng)造音樂美、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一個載體。器樂教學作為音樂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因素,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陶冶情操,發(fā)展才能,提高審美素質(zhì)具有重大意義。但純粹的器樂學習必須進行基本技能訓練這是比較枯燥的。在教學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學生的堅定性不是很強,布置的課后練習大部分學生也不能完成?;趯W生這點,必須要合理按排好每堂課的練習時間、練習力度,講究多樣化和練習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練習的整體效果。低年級學生音樂教學,利用聽聽、唱唱、跳跳等形式引導學生感受和表現(xiàn)音樂美,這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學生會很喜歡。到了中高年級,學生不再喜歡“跳跳”的形式,若只是一味地聽、常也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因而,適時地交給學生一種易掌握的樂器演奏方法,學生多了一些表達音樂美的工具,尤其對聲音不夠理想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再造了一個“歌喉”,是音樂教學的范圍拓寬,進而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所以《音樂課程標準》把器樂演奏納為小學音樂教學內(nèi)容,我們必須在教學中進行探究。
1.培養(yǎng)審美趣味,獲得美感體驗
法國作曲家圣桑說:“音樂不是生理滿足的工具。音樂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產(chǎn)物之一。人生氣智慧的深處有一種獨特的神秘的感覺,借助于它,人才能領悟藝術......”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趣味時不能滿足于對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樂。人的音樂美感屬于社會的意識。沒干必須是“賞心悅目”、“悅耳動聽”的,由五官快適今兒是精神需要獲得滿足而產(chǎn)生的那種愉悅,“是經(jīng)過感官達到與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級心理活動,是在感性知覺中積淀著理性內(nèi)涵的審美體驗”。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熟悉音樂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制定還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把握住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詞美、旋律美、節(jié)奏美、力度美……以教師動情的演唱、演奏,生動有趣的講解,結合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啟發(fā)學生細細品味音樂,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趣味、積極進行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目的。應該指出,當前的一些年輕人沉溺于震耳欲聾的音響、聲嘶力竭的演唱,把音樂當作一種官能滿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不能不說是我們基礎音樂教育的失敗的一種表象。
2.開闊音樂視野,提升美感
低年級學生往往對當代的音樂作品比較熟悉,因而倍感興趣。然而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在人類歷史長河下創(chuàng)作了極為豐富的音樂作品,這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小學音樂教學負有不斷擴大學生音樂審美視野的任務,要讓學生不僅喜歡當代的音樂,對古代、近代、現(xiàn)代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也能逐漸欣賞、喜歡。教材中安排的嗩吶獨奏曲《白鳥朝鳳》、管弦樂《春節(jié)序曲》片段、民歌《馬燈調(diào)》、男聲齊唱《大路哥》等內(nèi)容正式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極好的材料。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課外音樂教學活動,如學校藝術節(jié)中讓有特長的學生演奏民樂,演唱民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紹民族樂器、樂曲、民歌或歷史上有名的聲樂作品,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樂,熱愛民族音樂。教師引導學生的審美趣味向多元發(fā)展。我們不僅要教好本民族、本國的歌曲、樂曲,還要讓孩子們欣賞外國歌曲和樂曲,喜愛去愛國樂曲和歌曲。導入設計要淺近、生動、煽情,讓視覺、聽覺獲得美感,情感想象得以豐富。這樣,最終是音樂無國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們的心理。
當然,審美趣味的擴展是以生活經(jīng)驗、知識結構和情感體驗的增長為基礎的,我們進行擴展審美趣味教育時不能脫離這個基礎。這就需要音樂教師不斷地加強文化素養(yǎng),特別是音樂素養(yǎng)的積累,不斷音樂教改的探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擴展音樂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3.利用現(xiàn)代化手段增強學生的美感
教學手段在音樂課的運用中表現(xiàn)的靈活多樣,豐富多彩,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具的制作上,可以做一些動物、音符的頭飾,美麗的“花朵”形象的圖畫,還可以制作“活動”的教具。如在歌曲《誰唱歌》的教學中老師可先將幾個卡片制作的“小動物”貼在黑板上,當老師教授歌詞內(nèi)容時,啟發(fā)學生“誰歌聲嘰嘰嘰?”學生回答:“鳥兒唱歌嘰嘰嘰?!崩蠋熅蛯⒑诎迳系摹傍B兒”、“飛”到掛圖中歌詞的空白處。這樣對于歌詞的記憶就起到了十分的積極作用,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現(xiàn)代音樂教學中,電化教學手段的普遍應用,使音樂課堂更顯形象、直觀,對學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它將學生們帶入了五彩繽紛的音樂世界,從而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發(fā)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如在五年級歌曲《愉快的夢》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抽拉和旋轉結合的特技影片,在利用錄音范唱時,教師不斷移動“我”與“我”的小船,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遨游,隨著波濤洶涌的海浪起浮,駛向那“神奇的椰子島”。這樣,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共鳴器官,把光、色、音、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把自己全部感受都融入于歌曲之中,從而來加深對歌曲的基本情緒、速度、力度的變化以及旋律進行的理解,提高了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及演唱、表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