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教育即靈魂護佑

        2017-09-28 06:10:50吳元發(fā)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教育

        吳元發(fā)

        摘 要:在古典教育中,教育的基本價值乃阻止受教育者的靈魂受到戕害。在柏拉圖的《普羅塔戈拉》篇,蘇格拉底通過與希珀克拉底進行“預備性對話”,讓其認識到自己的“雙重無知”,然后由“學”聯(lián)系到“教”,進而認識智術師的“雙重無知”,最后認識教育的性質(zhì):教育乃靈魂托付的冒險行為。在“主體性對話”中,通過揭露普羅塔戈拉智慧的虛假性,最終使希珀克拉底放棄了求學于智術師的打算。通過運用隱藏技藝對普羅塔戈拉進行批評與教育從而也護佑其靈魂免受傷害。通過對學生與老師的“雙重教育”,最終展現(xiàn)了教育的基礎性內(nèi)涵:對靈魂的護佑。

        關鍵詞:普羅塔戈拉;教育;靈魂;護佑;德性

        中圖分類號:G4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7)04-0055-07

        教育的根本價值在于教人知識,使人正義、優(yōu)雅,過美善生活 [1 ]。然而從消極意義上講,其基本價值是要護佑受教育者的靈魂免受“惡”的傷害。在古希臘雅典,當諸多向?qū)W青年熱衷于追求政治榮譽的時候,普羅塔戈拉(Protagoras)聲稱自己能夠教授政治術或德性,從而助長了這種狂熱。而蘇格拉底告誡說,求學是一場冒險的行動,教誨青年冷靜地“認識自己”、“認識老師”——認識自己與老師的“雙重無知”,最終使其靈魂得到護佑。這是柏拉圖的對話錄《普羅塔戈拉》的主旨。上半場對話(310a-333b)主要護佑和教育希珀克拉底(Hippocrates) [2 ]。下半場對話(338e-361d)主要是為了教育普羅塔戈拉。對話結束后,希珀克拉底放棄求學于普羅塔戈拉的計劃,也打消了想成為重要人物的政治野心。蘇格拉底指出,如果不認識人性的自然,不對教育的本質(zhì)有認識,就不可能使受教育者通過教育成為一個有德性、對城邦有益、使自己光榮的人。如果受教育者對自己和老師缺乏認知,將無法避免其對自己靈魂帶來的傷害。對靈魂的護佑雖然不是直接讓受教育者的靈魂得到涵養(yǎng)與完善,卻間接地為其健康創(chuàng)造了基礎性條件。

        一、教育乃靈魂托付之事

        教育不是注入式地把知識放入缺乏知識的頭腦中 [3 ],而是靈魂與靈魂的互動。受教育者融入一個教育活動,就是把靈魂托付給了老師。由此,若受教育者對自己的心性無知,則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學什么,最終可能追逐時髦而從眾;若受教育者對教師無知,求學則很可能成為一件靈魂冒險之事。

        1. 求學即冒險

        蘇格拉底一貫批評那些以為有財富就可以不受教育的人,曾說:“只有愚人才會自以為不用學習就能夠分辨什么是有益的和什么是有害的事情。” [4 ]希珀克拉底顯然不認為有錢就等于有知識和德性,但他年輕而沖動(310d),以為花錢就可以學到知識,并“欲求成為城邦中數(shù)得著的人物”(316c)。希珀克拉底于奴隸逃跑而不顧(310c),要求蘇格拉底帶他去求學于普羅塔戈拉。在蘇格拉底看來,希珀克拉底涉世未深,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老師,更不了解教育與政治,對有益與有害事情無分辨能力,對世間的“病毒”毫無抵抗力。因此,在向別人求學之前,蘇格拉底需要提前跟他“聊聊”,引導他認識自己和老師(311b),思考教育與政治的性質(zhì),做到知己知彼,以便建立起自身基本的防御系統(tǒng)。

        當蘇格拉底得知希珀克拉底魯莽地要向一個陌生人求學的時候,他并沒有直接批評,也沒有粗暴地制止,而是順水推舟地帶他去見了普羅塔戈拉。但是在去之前,他對這位青年給予了基本的警告,同時也是教育和訓練他。因此,在《普羅塔戈拉》中就有了“預備性對話”①(310a-314c)。蘇格拉底借用醫(yī)生和雕刻家的例子(311b5-311c5),引導希珀克拉底思考:如果自己求學于普羅塔戈拉將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當希珀克拉底意識到,跟著智術師學習將會成為智術師 [5 ]時,開始“臉紅”(312a)。因為在當時,智術師畢竟擁有不好的名聲。連卡利阿斯家的看門人(門房)都相當蔑視智術師(314d) [6 ]。蘇格拉底就是要讓希珀克拉底知恥而后勇。

        雖說蘇格拉底答應希珀克拉底帶他去求學于普羅塔戈拉,但在后面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并不是希珀克拉底與普羅塔戈拉在交談,而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希珀克拉底目睹對話的整個過程,讓他明白,向普羅塔戈拉學習是一件事關自己靈魂好壞的十分“冒險”(314a)的事情。這種風險比買錯了食物更大。因為食物買回家之后好歹還有機會去檢驗其是否有益于身體。而求學就是“押上自己的靈魂”(313a),精神食糧會立即灌入人的靈魂。若運氣好則受益,若不幸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蘇格拉底向希珀克拉底表明,人往往關心的是自己的身體,當要把身體托付給別人時,還會把自己的親朋好友叫過來征求意見。然而人們卻往往忽視對自己靈魂的關愛與護佑。求學于人既把自己靈魂托付給別人,卻又不跟長輩商量風險(313c5-314c)②。因此,在求學于普羅塔戈拉之前,蘇格拉底試圖告誡希珀克拉底:教育有風險,求學需謹慎。

        2. 教育即靈魂托付

        告誡希珀克拉底“求學即冒險”,是為了給他的求學沖動降溫。希珀克拉底對知識確實有愛欲,然而沖動是一種血氣或激情。蘇格拉底試圖讓希珀克拉底的激情與欲望置于理性主宰之下。降溫是為了讓其回歸理性,回到事情(教育)本身??朔_動是為接下來探尋“教育是什么”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只有對教育的本質(zhì)或性質(zhì)有認知,才有可能獲得判斷有益與有害事情的能力。因此,蘇格拉底有必要引導希珀克拉底思考“教育是什么”或“教育意味著什么”的問題。

        蘇格拉底解答教育的性質(zhì)問題時,并沒有直接給出教育的定義,而是先引導希珀克拉底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給出關于“智術師”的兩個定義:一是“智術師就是對智慧的東西有智慧”(312c5);二是智術師“對在造就人在言說方面厲害有知識”(312d5)。通過問答法,最后蘇格拉底毫不客氣地指出,智術師“是某個販賣養(yǎng)育靈魂的東西的大販或小販”(313c),即智術師是販賣關于靈魂知識的二道販子(商販) [7 ]。這些販子自己根本不懂自己所販賣的知識的好壞,即“并不知道自己帶來的販運品對身體有益還是糟糕”(313d)。智術師卻又一個勁地夸贊自己販賣的知識。面對這樣的販賣靈魂精神食糧的智術師,只有“靈魂的醫(yī)生”(313d)才有能力辨別或識破。就像只有具備專業(yè)知識的醫(yī)生才有能力檢驗藥販子的藥物是否能治病一樣。蘇格拉底警告說,如果像希珀克拉底這樣的外行遇到智術師,那么必然會被花言巧語所迷惑,從而其靈魂被拐,最終深受其害。蘇格拉底通過對智術師教育行為性質(zhì)的界定,達到了一石二鳥的教育效果,既強化了“求學即冒險”的觀點,又從反面說明了教育不是簡單的注入式行為,而是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靈魂托付”(312c)。endprint

        3. 雙重無知:從“認識自己”到“認識老師”

        認識了教育的性質(zhì),對希珀克拉底只是起到了警醒的作用。教育是靈魂托付的冒險行為,因此需審慎地對待,從而在面對“偶像”普羅塔戈拉時能從激情沖動中回歸理性。在蘇格拉底看來,要讓希珀克拉底獲得“什么是有益、什么是有害”的知識,必須首先要讓他“認識自己”。希珀克拉底在整個對話中,表現(xiàn)得像一個懵懂無知青年。最為致命的是,希珀克拉底并不知曉自己的“無知”,并不“認識自己”。要整全地理解教育,不僅要知自己的“無知”,還要知智術師的“無知”。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有可能真正地抵御智術師對其靈魂的腐蝕與傷害。因此,蘇格拉底在揭露了希珀克拉底的“雙重無知”后,也巧妙地揭露了普羅塔戈拉的“雙重無知”。

        (1)希珀克拉底的“雙重無知”

        第一,對自己的無知。希珀克拉底對知識有愛欲,卻對自己缺乏了解。首先,對自己的愛欲缺乏自我認識,即對自己的愛欲將會給自己的靈魂帶來什么危險并不具備知識。其次,對自己的心性缺乏自知。希珀克拉底有求知熱情,卻對自己天分沒有自知之明,因此,在自己“能學什么”、“應學什么”與“跟誰學”的問題上陷入困境(311b-312a)。

        第二,對老師無知。希珀克拉底空有一腔熱情,心急亂“投醫(yī)”,卻對投靠的老師缺乏了解。希珀克拉底并不認識普羅塔戈拉,只是知道“所有人都在夸贊這個人,說他在言談方面最智慧”(310e5),僅憑道聽途說就愿意花費自己以及朋友所有的錢財向他求學(310e)。他對智術師毫無認知,卻又如此盲目地癡迷于他。與此相比,面對身邊的蘇格拉底這位具有“無知之知”的有益之師,卻視而不見??梢?,他無法辨別誰才是真正有益的老師。對老師的無知集中表現(xiàn)為:不知道對方是什么人,具有什么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對學生的靈魂將會造成什么影響(312d-313c)。正是這種有向?qū)W欲望、家底殷實的青年的存在,加之智術師注重修辭并聲稱自己能教人知識 [7 ],智術師才有如此廣闊的市場。在對智術師趨之若鶩的時代際遇中,“無知”青年更加容易喪失辨別能力而從眾 [8 ]。

        (2)普羅塔戈拉的“雙重無知”

        蘇格拉底在預備性談話中揭露了希珀克拉底的“雙重無知”,從而使希珀克拉底初步意識到“認識自己”和在求學行動上“勿過度”的重要性。為了充分表明求學于智術師的風險,蘇格拉底有必要揭示普羅塔戈拉的“雙重無知”。

        第一,對自己的無知。普羅塔戈拉像其他智術師一樣,非常確信自己擁有知識 [9 ]。但蘇格拉底通過提出“德性是否可教”的問題(319a5-320c),實際上是在追問:你(普羅塔戈拉)是否能教德性,即是否擁有知識,擁有什么知識,以及這種知識對受教育者的靈魂將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在對話中可以看到,普羅塔戈拉自以為有知識,所以認為德性可教。他認為,自己對向?qū)W青年想要問的問題都已經(jīng)有答案了,可以教別人。然而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理想國》中曾批評智術師和詩人只是模仿事物的外觀,只是把影像當作實在,根本不具備知識 [3 ]。

        第二,對學生無知。普羅塔戈拉把對學生與教育性質(zhì)的“無知”當作直率、真誠與個性(317b)。他不了解受教育者的心性,以及與其心性相匹配應該學什么知識。不知道自己教授給他們的東西對于受教育者而言具有什么影響(313e)。蘇格拉底最后表明,普羅塔戈拉的這種對學生無知的盲目教育行為,害人害己。對受教育者的心性不了解,進而毫無節(jié)制地對他們進行智術師式的教育,既傷害了學生的靈魂 [10 ],最終也會傷害智術師自己。在《理想國》卷十中,蘇格拉底曾批評悲劇詩人未對人性進行區(qū)分,從而對人的靈魂具有“雙重敗壞”作用:對少數(shù)人拉低,從而使他們喪失高尚的心智,而對多數(shù)的大眾揭露殘酷真相,從而使他們無法承受世間無常 [11 ]。

        為了護佑希珀克拉底的靈魂,蘇格拉底步步為營,對普羅塔戈拉誘戰(zhàn)而擒。蘇格拉底引導希珀克拉底從自己的“學”追問教師的“教”,認識自己的無知,同時也認識自認為是城邦教師的智術師的無知,最終看破普羅塔戈拉“皇帝的新裝”,還原其智術師本相。

        二、尊重教育傳統(tǒng):靈魂護佑的實踐

        蘇格拉底引導希珀克拉底認識自己和老師,認識人性和教育的本性,給接下來見普羅塔戈拉打了一劑“預防針”。普羅塔戈拉名氣太大,具有強大的“磁場”。然而有了這種思想上的準備,希珀克拉底的靈魂就不會輕易被拐。希珀克拉底熱切地希望普羅塔戈拉能成為他的老師,而在對話中,蘇格拉底實際上卻真實地充當了希珀克拉底的老師,也充當了普羅塔戈拉的老師。在對話中,普羅塔戈拉否定祖?zhèn)鞯慕逃齻鹘y(tǒng)。蘇格拉底不僅不否定傳統(tǒng)并且主張尊重和延續(xù)傳統(tǒng),他恰恰是用來自前輩的教育傳統(tǒng)觀念來教誨希珀克拉底。流傳下來的教育傳統(tǒng)很好地詮釋了教育的本性,它是一種靈魂護佑的教育實踐。蘇格拉底通過揭示普羅塔戈拉反叛傳統(tǒng)的面目,表明智術師為了吸引眼球,而在做反教育、反傳統(tǒng)之事。同時,也讓希珀克拉底進一步看清了智術師不“自知”、對人性缺乏認識。

        1. 否定傳統(tǒng)即傷害靈魂

        智術師以收費授徒為生(328b),習慣于走到哪兒都有一大幫追隨者簇擁(314e-315b5)。智術師要籠絡更多的青年才俊追隨自己,必然要標新立異從而達到危言駭世、聳人聽聞的效果 [12 ]。普羅塔戈拉恰恰是通過否定教育傳統(tǒng)來達到維護和擴大自己名聲的目的的。如此,智術師在客觀上也成為城邦的啟蒙者(顛覆傳統(tǒng))。蘇格拉底要展示給希珀克拉底的是,普羅塔戈拉否定或反叛傳統(tǒng)的做法是教育的一大忌,它將傷害受教育者的靈魂,也必將傷害他自己。

        (1)普羅塔戈拉破壞隱藏的教育傳統(tǒng)

        見面之后,蘇格拉底問普羅塔戈拉是想采取“一對一”,還是“一對多”的方式交談時,對方理所當然地選擇“一對多”的集體教育方式(317c5)。但普羅塔戈拉承認這種方式存在風險。然而他把風險的原因歸結為“妒忌”,即他作為一個外邦人,搶走了雅典的“粉絲”,從而“招惹不少的妒忌,以及其他敵意乃至算計”(316d)。隨后,他說像荷馬等老一輩的教育家正是對這種妒忌“小心謹慎”,而“搞掩飾,遮掩自己”(316d)。這些前輩思想家和教育家,明明是高人,有些人卻裝作是詩人、音樂人等。他說他自己恰恰敢于反叛傳統(tǒng):“我既承認自己是智術師,也承認我教育世人?!保?17d)在接下來的對話中,普羅塔戈拉的講辭顯得非常直白。他不知道反叛傳統(tǒng)教育后果的嚴重性。講求顛倒與反叛是啟蒙者追求的社會效應。蘇格拉底在對話中不斷提示他,破壞前輩留下來的隱藏的教育傳統(tǒng)存在風險。endprint

        普羅塔戈拉否定以前的教育者,而把自己當作知識權威,即他想讓自己代替?zhèn)鹘y(tǒng),讓自己成為傳統(tǒng)。他們聲稱自己是“父親”(317c)。普羅塔戈拉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沒有搞清楚前輩教育者隱藏自己的教育者身份的真正原因。由此,蘇格拉底通過揭示普羅塔戈拉對前輩教育家的誤解與無知,向希珀克拉底展示了普羅塔戈拉的淺薄和基于無知的無畏 [13 ]。

        (2)智術師教人反叛習俗

        普羅塔戈拉缺乏審慎,宣稱人是萬物的尺度,每個人都能自由地運用理性,從而質(zhì)疑習俗與傳統(tǒng)。在對話中,普羅塔戈拉顛覆了對羞恥感的傳統(tǒng)理解,同時也教人解放身體和欲望。

        第一,顛覆羞恥感。希珀克拉底被蘇格拉底提醒說,他自己很可能會成為智術師,就臉紅了。而普羅塔戈拉卻公開而自豪地聲稱“自己是智術師”(317b)。希珀克拉底有羞恥感,且是一般人具有的對羞恥的理解。普羅塔戈拉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說明他對羞恥的理解不同于常人。換言之,普羅塔戈拉改變了對羞恥的習俗理解。他試圖通過啟蒙教育改變習俗,重新定義羞恥與正義 [14 ]。

        第二,身體與欲望的啟蒙。普羅塔戈拉通過德性與智慧的分離,最終使德性從對靈魂的關照與完善,轉(zhuǎn)而對身體的自然欲望的滿足,從而使受教育者獲得“啟蒙”。這里的啟蒙是以對德性與智慧的脫鉤或解放為前提的?!镀樟_塔戈拉》開篇就提到希珀克拉底的家奴逃跑(310c),卡利阿斯家的看門人對人沒禮節(jié)(314d),這些都可以看成是啟蒙導致城邦關系松弛的結果。普羅塔戈拉認為,正義等同德性是出于自保而做出的約定,因此勇敢和智慧,成了滿足欲望的工具。蘇格拉底恰恰想馴服靈魂中的欲望③,并最終實現(xiàn)愛欲的上升④。蘇格拉底試圖表明普羅塔戈拉吸引諸多追隨者不是因為知識或智慧而是智術。普羅塔戈拉以教授德性為名,實際上只是傳授一門滿足欲望的技藝 [15 ]。

        2. 基于人性差異而教:傳統(tǒng)教育的教誨

        傳統(tǒng)教育推崇“隱微技藝”的緣由并非普羅塔戈拉認為的那樣,是因搶風頭導致對“妒忌”的“恐懼”,而是古人和前輩教育家對人性自然的深刻洞察 [16 ]。

        (1)人性差異:隱微教育的根源

        普羅塔戈拉口無遮攔地宣稱自己能夠教授政治術時,蘇格拉底曾提醒這種公開言辭存在巨大風險。蘇格拉底通過講述拉克岱蒙人隱藏自己哲人身份的故事,表露出老派智者隱藏自己身份的真正原因是“為了保護天性不適合熱愛智慧者的靈魂” [16 ],而非因為怕“招惹不少的妒忌,以及其他敵意乃至算計”(316d)。若公開他們的哲人身份,則會使想成為政治人物的青年趨之若鶩,模仿他們最終可能會招致“把耳朵打得青腫”(342c)的后果。蘇格拉底試圖表明,按老一輩智者的教育傳統(tǒng),他們有話不會直說,而是通過制作詩(講故事),以詩的寓意來傳授知識。隱藏自己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在于讓不同心性的青年的理智在溫和的詩中得到訓練與提升,德性得到涵養(yǎng)。不同的受教育者,依據(jù)自己的心性可以得到差異化的教育效果。

        (2)辯證法:基于人性差異而教的新實踐

        因材施教指的是教育中針對不同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采取差別教學的原則。這種原則在直接針對希珀克拉底一個人時是適用的。但是蘇格拉底在面對有諸多人在場時就得另找一種方式。它必須使在同一個過程同一場對話中對不同心性的人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這種方式就是辯證法。

        首先,辯證法不同于“智術”。這是蘇格拉底與普羅塔戈拉的教育方式的根本差異所在。普羅塔戈拉認為,他可以讓受教育者“每天都有長進”(318a5),在“齊家”與“治國”兩方面都有“善謀”(318e5)。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助于某個人在臻進美和好的品質(zhì)方面比其他人突出”(328b)的德性教師。智術是為了獲利而迎合學生。而蘇格拉底不承諾幫人發(fā)現(xiàn)知識,而是試圖讓向?qū)W青年追求知識 [6 ],其方法是讓青年跟“蘇格拉底展開問答式的談話和對真理的自我發(fā)現(xiàn)過程,該方法使得青年們自己的信念之間的矛盾和內(nèi)容的空疏昭然若揭” [10 ]。普羅塔戈拉總是“承諾”(319a5)能給學生某些東西,但是總是無法兌現(xiàn) [17 ]。而蘇格拉底并不承諾真理(答案)的獲得,強調(diào)只是為受教育者“接生”,而且還要對生產(chǎn)的精神產(chǎn)物進行檢驗,試圖幫助學生自己把真理的種子自己生育出來,同時把助產(chǎn)的過程理解為“一種師生為了共同的目標即真理而共享的探索過程” [10 ]。

        其次,辯證法是基于人性差異并指向知識或真理的修辭學。普羅塔戈拉教授學生時只是運用智術,而非哲學式的辯證法。辯證法需要的是讓參與對話的人一起審思、批評或論證自己與對方的觀點,即雙面辯論(two-sided debate) [5 ],最終要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認識。誰來提問,誰來回答,是有講究的。提問的人必須是真正知曉人性差異和掌握“問答法”要義之人,而且對話參與者必須承認提問者的優(yōu)越地位。辯證法最終要借助于提問者的知識去探尋更高的善 [12 ]。這種辯證法首先要譏諷那些自認為無所不知的智術師,揭露他們把真理與知識掛在嘴邊卻很無知,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人領悟:人不可能擁有智慧,只能通過不懈努力接近(愛、追求)智慧 [6 ]。

        三、護佑靈魂:教育展開的前提

        希珀克拉底作為向?qū)W青年、后輩,沖動而無知。普羅塔戈拉作為教師、前輩,受萬人膜拜卻自以為有知識而實際上無知淺薄。當前者遇上后者,二者的“雙重無知”將會產(chǎn)生疊加效應。它造成了雙重傷害:既傷害了學生也傷害了老師。面對無知青年與狂熱無節(jié)制的教師,蘇格拉底認為教育應指向基本訴求,即護佑人的靈魂。這是進一步教人知識,使人向善,過美善生活的前提。

        1. 護佑受教育者的靈魂免受戕害

        在“預備性對話”(310a-314c)中,蘇格拉底對智術師的口吻是攻擊性的,而對希珀克拉底則是規(guī)勸式的 [18 ]。蘇格拉底在“主體性對話”(316c-362a)中不斷地挑逗普羅塔戈拉并誘導他暴露自己的缺陷。在與普羅塔戈拉的“第一次交鋒”(328e-335c)后的“小插曲”(335c-338e)中,蘇格拉底以結束對話為手段威脅強迫普羅塔戈拉遷就他(335c-336b),在“第三次交鋒”中把普羅塔戈拉逼到絕境使其非常窘迫,從而顯得 “不正義”和不地道 [19 ]。然而,蘇格拉底對普羅塔戈拉行“不義”⑤是為了更大的“正義”,即護佑涉世未深的雅典青年希珀克拉底的稚嫩靈魂。endprint

        普羅塔戈拉誘惑向?qū)W青年不去追求智慧,而去追求名聲獲得利益 [20 ]。希珀克拉底要見他的目的,就是想成為一個重要人物。蘇格拉底的態(tài)度是想打消他這個念頭。人更重要的不是去成為人物⑥,而是要去追求知識,并自愿受知識的統(tǒng)治 [13 ]。普羅塔戈拉以讓人成為重要人物為賣點,誘惑向?qū)W青年成就名聲;盲目地激發(fā)青年的野心最終會敗壞沒有天分卻有向善可能的靈魂,從而腐蝕青年,敗壞整個城邦,最后被敗壞的青年反過來傷害老師 [21 ]。由此,他的教育就是一場瘟疫和“腐蝕劑” [7 ]。因此,城邦需要解毒劑:指向知識,關涉正義的德性教育。然而在建立這種正向教育之前,首先得救護受教育者的靈魂。

        2. 教育教育者免受傷害

        希珀克拉底由于其靈魂的稚嫩,固然需要護佑。而在對話中充當老師的普羅塔戈拉搞不清教育的性質(zhì),因此也需要受教育以免受到傷害。

        (1)誰來教育老師

        普羅塔戈拉割斷自己與老派智者的傳統(tǒng)關聯(lián)(316c5-317c),似乎自己是僅靠自身的理智而成為教師的。在蘇格拉底看來,教育者能展開教育行動,首先得受教育,得當學生,最重要的是當城邦傳統(tǒng)教育遺產(chǎn)的學生(342d,343a5)。蘇格拉底試圖讓普羅塔戈拉明白,他也應受教育。這個教育必然來自自身所處的文明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最大的財富就是:隱藏智慧與區(qū)分人性(343b5)。傳統(tǒng)教育延續(xù)下來的做法或習俗根源于人的自然與政治的本性。否定這個傳統(tǒng),說明普羅塔戈拉未受到良好教育,至少智性不夠成熟,因而也就不能成為一個恰當?shù)暮美蠋?[16 ]。

        在前半部分對話中,蘇格拉底問普羅塔戈拉答,是為了教育充當學生的希珀克拉底。在后半部分對話中(即第二、三次交鋒,338e-362a),普羅塔戈拉問蘇格拉底答,實質(zhì)上蘇格拉底充當了學生。現(xiàn)在蘇格拉底作為學生要反過來教育老師。在普羅塔戈拉“長篇大論”時,蘇格拉底加以制止。而在“第二次交鋒”中,蘇格拉底自己也長篇大論,說明此時的道理只是說給普羅塔戈拉聽的,是規(guī)勸與教育他。在對話的后半部分,通過謹慎地戲仿普羅塔戈拉的技藝、風格、方法和語言習慣,蘇格拉底讓普羅塔戈拉看清了自我立場和論證的荒謬,從而實際上“承擔了對普羅塔戈拉的教育” [9 ]。

        (2)蘇格拉底對普羅塔戈拉的教誨:哲學需要詩的外衣

        在雅典城邦民主的氛圍里,每個人都有發(fā)言權 [22 ],是以意見和權利而不是以知識、真理為思考或行事的根據(jù) [16 ]。因此,在教育中,由于面對的受教育者成分不一、復雜多樣,知識與真實并不能直接和盤托出,而是要有分寸地表達 [3 ]。哲學作為真理,需要隱藏自己,但是又不可不表達出來。說假話固然是傳播謬誤,但隱藏知識則是縱容意見與錯誤。要表達就要采取一個外衣,以達到真理“軟著陸”效果。畢竟人直接看太陽,會產(chǎn)生眩暈甚至把眼睛看瞎 [23 ]。這樣費盡心思的教育方式都是為了護佑靈魂,既護佑受教育者,也護佑教育者。

        講故事(編故事)就是制作詩 [23 ]。它是使哲人“顯得是個尋常人”(342e)以隱藏自身的最佳方式。詩因其解讀的開放性,可以用來針對寬泛的教育對象。不同的受教育者都可以找到與其心性對應的教育性。而在“預備性對話”中,只有希珀克拉底在場時,蘇格拉底就不必編故事 [16 ],而是直截了當?shù)鼐嫠T谀抢?,“智術師被描繪成自賣自夸的小商販和一無所知的蠢人”,但在與普羅塔戈拉的“主體性對話”中,卻找不到任何一句話“如此這般地理解普羅塔戈拉” [18 ]。出現(xiàn)這種反差的原因在于:“預備性對話”由于沒有外人在場,可以直截了當?shù)亟衣吨切g師的商販面相,最終護佑希珀克拉底的靈魂?!爸黧w性對話”除了要護佑希珀克拉底的靈魂,同時也要護佑普羅塔戈拉。蘇格拉底在有眾人在場時,以“作詩”的方式教育普羅塔戈拉,以免讓其受到傷害 [9 ]。

        (3)對普羅塔戈拉的護佑

        蘇格拉底在回答詩學教育問題時,戲仿了普羅塔戈拉的語言方式作了長篇大論的演說(342a-347a)。在 “哲學戲言”中,蘇格拉底列出了泰勒斯、匹塔科斯、梭倫等七位拉刻岱蒙人(熱愛智慧)的“追慕者”(343a),指出他們一起去德爾斐向阿波羅獻祭。這七人明顯不處于同一時代,因此哲學戲言對于在場的聽眾來說顯得是在開“玩笑” [13 ]。而蘇格拉底對悟性高超的普羅塔戈拉顯得彬彬有禮、充滿敬意。他正是運用隱藏的技藝,讓普羅塔戈拉意識到他的荒誕講辭中所蘊含的深層含義:讓普羅塔戈拉對城邦的“神”和教育傳統(tǒng)保持虔敬。他運用古代智者隱藏的教育傳統(tǒng),目的是使普羅塔戈拉避免他的公開批評而遭遇尷尬 [13 ]。同時,他教育普羅塔戈拉,不能只關心自己的技藝帶來獲利的結果,畢竟在掙錢的技藝中關心自己的好,并不是“真正的好” [1 ]。對于蘇格拉底而言,“真正的好”才是自身的尺度 [9 ]。至此,蘇格拉底從外與內(nèi)兩方面護佑了普羅塔戈拉。

        蘇格拉底通過揭露普羅塔戈拉的自相矛盾而打敗了他。普羅塔戈拉當初認為德性可教(318e),在對話的結尾卻走向了反面。由于他不承認德性是知識,從而德性成為不可教的。然而蘇格拉底為了護佑他,并沒有“痛打落水狗”將他置于死地,而是節(jié)制而審慎地先指出自己的矛盾:起先覺得德性不可教(319a10),現(xiàn)在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這是由于討論中證明正義、節(jié)制、虔敬和勇敢都是知識(361b)。知識是可教的,因此德性顯然是可教的(361a5-c)。蘇格拉底如此表述對話的結果,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知“無知”,同時也教育和護佑了普羅塔戈拉。普羅塔戈拉最后領受了教育,把蘇格拉底“認命為自己的合格繼任者”,并且表示以后有機會愿意充當學生并“樂意聆聽”其教誨 [13 ]。

        四、結 語

        對話客觀上為希珀克拉底展示了普羅塔戈拉與蘇格拉底二者在個人品質(zhì)、教育方式及其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異。希珀克拉底由于在“預備性對話”中已經(jīng)認識到“雙重無知”,因而使他在參與對話的過程中獲得教育,證實了蘇格拉底關于智術師的“商販”比喻,最終使他的靈魂幸免于難。同時,蘇格拉底通過高超的隱微術向普羅塔戈拉展示了人性的差異與政治的詩性本質(zhì),從而教育了他,也護佑了他的靈魂。蘇格拉底也暗示了充滿血氣而未受知識節(jié)制的向?qū)W青年,如果受教于輕率而無知無畏的智術師,將會導致人性的失序、政治的混亂。因此,對于一個追捧智術師而智術師又聲稱自己最有知識的時代,教育的當務之急依然是對靈魂的護佑。因此,也有理由說,教育的根本危機是內(nèi)在靈魂的危機,而非諸如經(jīng)濟匱乏等外化危機。而教育危機主要來自受教育者在追隨以下兩種人的選擇中舉棋不定:探尋知識、正義、美好生活的“哲人”與把意見當真知、把德性習俗化的“智術師”⑦。這個道理在當今時代依然有效。endprint

        注 釋:

        ① 《普羅塔戈拉》的結構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和友伴相遇 (309a-310a7);二是預備性對話(310a8-314c2);三是卡利阿斯家的宅院場景(314c3-316a4);四是主體性對話(316c5-362a4)。主體性對話又可分為五個部分:一是宏大演說(316b-328d);二是第一次交鋒(328e-335c);三是小插曲(335c-338e);四是第二次交鋒(338e-347b);五是第三次交鋒(348c-362a)。

        ② 蘇格拉底在后面的對話中通過“哲學戲言”教育普羅塔戈拉應該向“父親”(317c)(即老派智者和城邦教育的傳統(tǒng))商量或?qū)W習(342d)。

        ③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普羅塔戈拉》中不想讓希珀克拉底成為政治人物,在《理想國》中打消格勞孔從政的欲望(參見:Leo Strauss. The City and Man[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4:65.)。教育的真義并非受教育者懷有遠大的理想,教師就不切實際地支持與鼓勵,還要看他的德性與天賦。參見:劉小楓.普羅米修斯神話與民主政制的難題——柏拉圖《普羅塔戈拉》中的神話解析[J].學術月刊,2016(5):5-12.

        ④ 開篇中友伴一見到蘇格拉底,開的是情愛的玩笑,說明作為常人(普通人)的友伴只對聲色情愛感興趣,對知識并不感興趣。友伴認為,美僅僅是形體美。而蘇格拉底對美的愛有層次感。他認為美有等級,并將其區(qū)分為形體的美與智慧。蘇格拉底展現(xiàn)了愛欲的上升:愛阿爾喀比亞德的形體到愛普羅塔戈拉的智慧。蘇格拉底聲稱有普羅塔戈拉(智慧)在場,他對阿爾喀比亞德(形體美)“沒在意”(309b)。

        ⑤ 普羅塔戈拉在轉(zhuǎn)向詩學教育問題之前,已經(jīng)與蘇格拉底達成協(xié)議:先回答他的提問,然后才讓蘇格拉底向他提問。而在339e處,蘇格拉底通過向普洛狄科提問,重新回到提問者的位置,從而掌控了對話。蘇格拉底自己打破了協(xié)議,顯得不義(參見:柏拉圖.普羅塔戈拉[M]//劉小楓.柏拉圖四書.劉小楓,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112注釋1.)。有論者也指出,在關于詩的討論中顛倒了問者與答者的角色。參見:賽奈柯.誰來教育老師[M]//劉小楓.誰來教育老師——《普羅塔戈拉》發(fā)微.蔣 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252.

        ⑥ 蘇格拉底并非要求學生不參與政治,而是認為要做合宜(即正義)的事情。卡爾米德與格勞孔是舅甥關系,但是人性相差甚遠。蘇格拉底因此勸勉前者不要忽視城邦事務,而找機會治療后者的政治野心。蘇格拉底這樣做是為他們的“好”。普羅塔戈拉卻是只要給錢就施教,不管對方是否真的有政治愛欲。這樣做并不是為了受教育者的好,而是為了自己的好。而這種獲利方面的“好”并非 “真正的好”。參見:羅曉穎.當哲人遇上智術師——色諾芬《回憶錄》選解[M]//程志敏,張文濤.從古典重新開始——古典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47-249.

        ⑦ 每個時代其實都存在“智術師”。有學者認為,就傳授他人智慧而獲得合理的報酬而言,當今的學者就是智術師。如果普羅塔戈拉是現(xiàn)代大學教授的原型,那么希珀克拉底就是典型的大學生。參見:賽奈柯.誰來教育老師[M]//劉小楓.誰來教育老師——《普羅塔戈拉》發(fā)微.蔣 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247.

        參考文獻:

        [1]Leo Strauss. The City and Man[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4:59,24.

        [2]舒 煒.爭奪年輕人的靈魂——《普羅塔戈拉》三題[J].甘肅社會科學,2016(3):54-57.

        [3]柏拉圖.理想國[M].王 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255,362,237.

        [4]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M].吳永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39.

        [5]愛德華·夏帕.普羅塔戈拉與邏各斯:希臘哲學與修辭研究[M].卓新賢,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4:3- 19,250.

        [6]懷 斯.神話故事的意圖:《普羅塔戈拉》和《美諾》[M]//劉小楓.古典詩文繹讀:西學卷古代編(上).李世祥,邱立波,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374,386,380.

        [7]約翰·波拉克斯.古典希臘的智術師修辭[M].胥 瑾,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4:105,107-108,96.

        [8]程志敏.智術師的古代敵人[J].古典研究,2012(冬季卷):49-58.

        [9]劉小楓.誰來教育老師——《普羅塔戈拉》發(fā)微[M].蔣 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127,263,265,212.

        [10]烏戈·齊柳利.柏拉圖最精巧的敵人——普羅塔戈拉與相對主義的挑戰(zhàn)[M].文學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41,6,39.

        [11]張文濤.哲學之詩——柏拉圖《王制》卷十義疏[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150-154.

        [12]先 剛.柏拉圖的本原學說:基于未成文學說和對話錄的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139,338.

        [13]朗佩特.哲學如何成為蘇格拉底式的:柏拉圖《普羅塔戈拉》《卡爾米德》以及《王制》繹讀[M].戴曉光,彭 磊,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99,133,103,110,141.

        [14]陳 蕓.《普羅塔戈拉》中的“羞恥問題”[J].古典研究,2012(秋季卷):62-72.

        [15]樊 黎.柏拉圖《普羅塔戈拉》初探[J].古典研究,2011(夏季卷):22-34.

        [16]劉小楓.王有所成:習讀柏拉圖札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56,151,156,138,161.

        [17]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61.

        [18]葛 恭.柏拉圖《普羅塔戈拉》發(fā)微[M]//劉小楓,陳少明.美德可教嗎.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27,127.

        [19]劉小楓.普羅米修斯神話與民主政制的難題——柏拉圖《普羅塔戈拉》中的神話解析[J].學術月刊,2016(5):5-12.

        [20]林志猛.智術師的勇敢——柏拉圖《普羅塔戈拉》349d- 351b繹讀[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7-32.

        [21]程志敏.論智術師運動的破壞性[J].古典研究,2013(夏季卷):17-29.

        [22]施特勞斯.自由教育與責任[M]//劉小楓,陳少明.古典傳統(tǒng)與自由教育.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2.

        [23]柏拉圖.柏拉圖四書[M].劉小楓,編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507,30.endprint

        猜你喜歡
        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車內(nèi)教育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30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心得
        贏未來(2020年1期)2021-01-07 00:52:26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8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讓教育成為終身之擇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日本国产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超碰cao已满18进入离开官网| 国产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 亚洲日本人妻中文字幕| 免费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放荡的少妇2欧美版|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91| 毛茸茸的女性外淫小视频| 刺激一区仑乱| 欧美巨大xxxx做受中文字幕| 欧洲国产成人精品91铁牛tv| av网站免费观看入口| 中文字字幕人妻中文|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丁香九月综合激情| 北条麻妃在线中文字幕| 五月丁香综合激情六月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妇女| 蜜桃av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av不卡免费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青草网在线观看| 91精品亚洲熟妇少妇|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 色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的天堂av网站一区二区| sm免费人成虐漫画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男人扒开女人双腿猛进女人机机里| 蜜桃一区二区免费视频观看| 91精品国产92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超碰动画| 欧美日韩中文亚洲另类春色| 中文字幕亚洲五月综合婷久狠狠|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视频| 亚洲аv天堂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