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隱喻不但屬于修辭手法還是比較普遍的語用現(xiàn)象,在人類認知內的作用十分重要。文章闡述隱喻在語用學內的早期研究,重點對格萊斯以及塞爾的隱喻研究進行論述,探討其中的不足。隨后文章采用關聯(lián)理論,基于已有的認知用語學,重點剖析隱喻,并且引用斯伯泊和威爾森對格萊斯對合作原作做出的修正及深入研究,最終闡述隱喻的關聯(lián)性解釋。
【關鍵詞】隱喻 認知語用學 關聯(lián)理論
隱喻是語言學中的特殊和神奇語言現(xiàn)象,原因是說話人只是通過簡單的語言就能夠將一種事物的含義轉嫁在其他的事物上,運用隱喻主要是為了吸引說話人的注意力進而產(chǎn)生其他語言現(xiàn)象所達不到的效果。長期以來隱喻語言現(xiàn)象都被語言學家及哲學家所研究,主要就是因為對隱喻現(xiàn)象的研究能夠清楚的發(fā)現(xiàn)信息發(fā)出及接受的特點及語言交流的本質和局限。希望哲學研究在19世紀在逐漸靠近語言學,同期的符號學和認知心理學等同樣在西方學術界開歐式盛行,對此研究音樂逐漸從《詩學》內的單一修飾發(fā)展成為涉及語言哲學、語用學、語言教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命題。隱喻逐漸在認知語用結構下有了全新的發(fā)展。
一、早期語用學下的隱喻觀
格萊斯以及塞爾被認為是早期將隱喻置于語用學結構下開展語用研究的代表人。
1.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被西方語言學家稱為理解自然語言的學說。格萊斯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會話含義理論,并且指出在交流的過程內說話者同聽話者互相合作求得交際成功,交際過程內雙方遵守會話質量、數(shù)量、方式和關系等準則。交際過程內如果說話人在表面的含義上違反了合作原則,其將可能要突出或是貨幣某一個特定含義,此時聽話人必須要按照對話語境以及雙方具備的共同背景推出說話人真實含義或是隱含含義。格萊斯同時也指出了隱喻同諷刺和夸張相同,都可以被當成是違背合作原則中的某個標準。
2.塞爾八項原則。塞爾基于格萊斯繼續(xù)對語用學隱喻現(xiàn)象進行研究,并且提出明示華語內,字面含義同隱喻含義相同,隱喻華語內,字面含義和隱喻含義存在較大的差別,對此說話人采用隱喻時聽話人要按照兩種含義的相似處找到不同于說話人所說含義的話語意義。塞爾指出了八條原則并解釋了怎樣找到策略讀出說話人表面含義之外的話語含義,下面我們對一條原則進行舉例:
原則1:P事物偶然是R,若是隱喻產(chǎn)生作用,性質R則是P事物突出的性質。
例:a:Sam is a pig. B:Sam is filthy, sloppy, and so on.
依據(jù)以上原則1,例句內的a的含義就是b的含義。
3.早期語用學理論的缺陷。雖然格萊斯以及塞爾關于隱喻的研究存在突破性意義,但是其理論仍舊有以下缺陷:
一是他們的理論在字面解釋以及隱喻解釋間有著一刀切局限性。萊文森認為,早期語用學理論不能規(guī)定字面解釋在什么事后停止,隱喻解釋何處開始,對此人們對相同句子有著不同理解。一切以原則或是規(guī)則為基礎的假設,如果使用條件產(chǎn)生變化,就不可能是充分假設。
二是對隱喻話語進行理解時,必須要將整個話語的含義和有效識別作為前提么?話語處理有無牽涉要自無窮可能解釋內選出一個解釋呢?認真分析可知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為否定,因為字面話語和隱喻話語間不明晰。斯泊伯同威爾遜解釋了這各問題:如果有人說Im exhausted,那并不能推測exhausted使其想表達的伊蘇。塞爾在其研究內同樣提出:字面含義理解內有缺陷的語句不一定有隱喻現(xiàn)象,但是當前這樣的缺陷是我們考慮全部隱喻顯現(xiàn)的必要條件。
二、關聯(lián)理論對于隱喻的闡釋
1.關聯(lián)理論。斯伯泊與威爾森針對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展開了修正及有你就后提出了以關聯(lián)為原則,將明示和推理作為理解模式的關聯(lián)理論,至此,關聯(lián)理論正式成了語用學框架面的一個研究命題。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流過程內的推理是要尋找話語和語境之間的關系。人們運用高低程度的努力,依據(jù)對話內的詞語信息、交流雙方的百科及背景知識、邏輯關系等,在推理內選擇最佳語境,找出話語同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正確的認識并理解自然余元,實現(xiàn)交際的目的。人類語言教育是認知過程,并且強調了認知在語言使用內的作用,這一理論認為認知過程是按照人類假設對語句做出理解,人類假設條件為關聯(lián)原則,也就是按照存在關聯(lián)的信息對事物進行認識。
2.隱喻的關聯(lián)性解釋。隱喻屬于語用現(xiàn)象,要判斷一句話有無隱喻出現(xiàn)需要交流語境提供相應的線索,孤立詞是無法被看做隱喻現(xiàn)象的,孤立的詞置于存在具體語境的對話內才能判定是否有隱喻作用。因此在同一語境內,完全相同的對話,能夠成為非隱喻性話語或是隱喻性話語。隱喻性話語內每個隱喻都是多個喻義組成的集合體,體現(xiàn)出了喻義的無窮性。對此關聯(lián)理論是動態(tài)任職于靜觀點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可以將同樣的詞語句子放在不同語境展開分析?;谶@一角度隱喻并非是死板固定的,二是動態(tài)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
三、小結
隱喻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其并非只是修辭手段,還是哲學、文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眾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象。文章將早期格萊斯及塞爾對隱喻的研究當成切入點,基于認知語義語用學的指導,采用關聯(lián)理論及例句分析交流內的隱喻現(xiàn)象。人們的交際過程中經(jīng)常會用到隱喻,目的是避免過于直白的表達意圖,為了最佳關聯(lián)性而努力,隱喻的使用受到關聯(lián)原則的支配。針對隱喻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需要在對話及真實含義之間建立認知語境媒介,如果聽話人不按照認知語境分析說話人的話語,將難以接近真實含義。關聯(lián)理論在認知語用學框架下全面結石了隱喻,并且為期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唐昕心,國華.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分析隱喻現(xiàn)象[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01):411+4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