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琴
摘要馬艷淑殺夫案是一場社會悲劇,它反映出了家庭暴力的嚴重危害性。家庭暴力不僅傷害受害人的精神和肉體、傷害施暴者,也毀滅了一個個家庭。但是當前法律對家庭暴力的規(guī)制比較匱乏,難以有效地制止家庭暴力,因此亟需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威懾力。
關鍵詞家庭暴力危害法律規(guī)制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161-01
現(xiàn)代法治,歸根結底應該是人性之治、良心之治,而非機械的規(guī)則之治。我們要實行法治,要堅持罪刑法定原則,但絕不能將法與理對立起來,違背常理、不顧人情。法律是人民的法律,斷不能對其做出背離老百姓所共同認可的常識、常理、常情的解釋。人民法院定罪量刑,應是一個和人民群眾包括刑事被告人,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的過程。司法人員當為維護法律所保護的價值而維護法律的權威,絕不能僅僅為了維護法律的權威而維護法律的權威。
閑暇之余,翻翻《民主與法制》文載,一樁“馬艷淑殺夫案”立即吸引了筆者的眼球。內(nèi)容梗概如下:一位目不識丁的家庭婦女在忍受了丈夫27年的施暴摧殘虐待后,淤積在胸中的憤怒和屈辱終于在6年前的一個夜晚火山一般爆發(fā)了。在未成年兒子的協(xié)助下,她用一條繩子勒死了作惡多端的丈夫,而后悄悄地埋在了菜窖里。這位不知犯罪為何物的法盲,被從輕判決六年,她的案發(fā)時在上大學的兒子也被從輕判三緩五。案件審理完后,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社會各界一致表示,此案判的好,合法、合情、合理??梢哉f,這一被認為是“充滿人性化的判決”基本上達到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筆者認為,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心中是充滿了正義的,既結合了我國刑法的法律規(guī)范,又注重具體的犯罪事實,真正做到了公正、合法、合理、合情地進行審判。
主審該案件的史鋒法官在審理該案時查閱了大量的法律條款和相關資料,審判人員了解到,在西方一些國家,類似這種遭受家庭暴力、受虐者殺死施暴者的情況定性為正當防衛(wèi),不追究殺人者的刑事責任。而我國對正當防衛(wèi)的認定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就本案而言,馬艷淑攜兒子勒死丈夫時,被害人并沒有對他們進行不法侵害,顯然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也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事實上,依照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馬艷淑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缎谭ā返?32條規(guī)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最終,馬艷淑被判了六年有期徒刑,顯然是以“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為依據(jù)的。
筆者認為,馬艷淑的殺人行為完全是因受到長期的暴力虐待,出于一時的沖動、義憤而臨時起意的,完全是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主觀惡性小,造成的社會危害輕,這樣判決,真正維護了婦女的合法權益,體現(xiàn)了司法的人文關懷。該案的主辦檢察官、唐縣檢察院公訴科科長李忠接受采訪時也說:“馬艷淑畢竟是故意殺人,最高量刑可以判無期徒刑或死刑。后來經(jīng)過閱卷,我們感覺到案件比較特殊。經(jīng)過多次探討與縣法院交換意見,認為該案家庭暴力明顯,且被告心地善良,盡管沒有法定從輕情節(jié),卻有酌定從輕情節(jié),適用于三年以上十年以下這個刑檔期?!?/p>
一樁“馬艷淑殺夫案”早已塵埃落定,似乎我們早應忘卻,但由此案折射的深層次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這是一樁由家庭暴力所引起的“以暴制暴”案件,是西方法學界所稱的“家庭暴力綜合癥”的典型反映。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給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事實上家庭暴力在我國乃至全球日益普遍存在,產(chǎn)生著極其嚴重的危害后果:1.嚴重傷害兒童的身心健康;2.導致婚姻破裂、家庭解體;3.導致“以暴制暴”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4.制造社會不安定因素……我國家庭暴力的具體情況十分不容樂觀:調(diào)查結果顯示,家庭暴力對婦女權益的侵害呈上升趨勢,暴力案件增加近一倍。在監(jiān)獄中50%的犯人曾遭遇過家庭暴力行為。這嚴重干擾了政府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大大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團結。
家庭暴力已然成為影響社會、家庭的不穩(wěn)定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家庭暴力現(xiàn)象已刻不容緩。一方面,需要大力發(fā)揮社會功能,利用大眾傳媒的支持,廣泛宣傳家庭暴力的危害,使人們明白家庭暴力并不是個人和家庭的私事,而是侵犯人權、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每個人都應成為消除暴力預防暴力的施行者,逐漸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另一方面,提高婦女自身維權意識,教育廣大婦女自信、自尊、自立、自強,在面對家庭暴力時不可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要及時勇敢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完善法律中關于家庭暴力的內(nèi)容,著重注意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威懾力:1.細化家庭暴力的定義,明確規(guī)定何種程度構成何種罪名,應受何種懲罰;2.明確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預機構,突出部門優(yōu)勢,避免因干預主體不明確而導致家庭暴力行為不能及時得到有效制裁;3.通過立法加大司法干預對家庭暴力的作用。這一點尤為重要。家庭暴力的犯罪具有比陌生人暴力犯罪更為惡劣的社會效果,因而,當以立法的形式向社會表明:家庭暴力不僅是犯罪,而且是嚴重的犯罪。這將有利于增強法律對家庭暴力的威懾力和約束力。
生活的彩色與立法的灰色是一對永恒的悖論,一旦規(guī)則本身模糊或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便很難判定某些行為。且“刑法猶如雙刃劍,用之不得其當,則國家和個人兩受其害”。因此,為了凸現(xiàn)人文關懷,促成和諧社會的早日構建,對家庭暴力案件更應慎重處理,更多的采取緊縮的態(tài)度,既非違背法律的擅斷,又非違背法律的怠為。這是人類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而在最壞的兩難境遇中做出的最好選擇。這既是刑事政策的需要,又是人類具有寬容精神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