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1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小學生的思想道德與國民的整體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聯(lián)系,也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加強和改進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小學階段是人生發(fā)展和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優(yōu)越的條件也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一些負面性。受到社會市場經濟化大環(huán)境的影響,部分小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出現(xiàn)偏差,如集體主義精神漸趨減弱,個人主義表現(xiàn)越來越明顯;團隊協(xié)作能差、動手能力越來越弱,在學校也不愿參加集體活動;小學生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相互攀比的思想苗頭初現(xiàn),這些都給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困難。因此作為小學教師,必須及時了解當今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基本現(xiàn)狀,克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我認為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要注重文道結合,將學校德育融入到其他學科中。小學的德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強調文道結合,將學校的德育融入到其他學科當中,知識能夠提高人的文化修養(yǎng),而道德則會是人變得更加高尚。事實上,學生吸取知識的過程也是提升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通過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學生們能夠形成自我的道德評價標準。因此,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講解,而且還應將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科知識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學校德育教學要圍繞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用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用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用知識增強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引導學生在學習學科文化知識的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學生的以后生活與學習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從而在教學中在無形中發(fā)揮德育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規(guī)范自己的道德行為。其次,要從學生生活角度出發(fā)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思想道德教育的培養(yǎng)。我國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為我國積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對新型社會發(fā)展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以孔子“仁義”理論為首的儒家思想,在現(xiàn)代的教育體系中仍具有價值性,所以,必須要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美德。最后,要加強教師自身職業(yè)道德建設,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師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要端正好工作態(tài)度,規(guī)范好自己的行為舉止,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就是都應做到對學生們的正確引導。在教育中,教師與學生應該彼此相互信任,樹立平等、民主的關系,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真正的敬愛一位老師,才會相信他所說的話。因而教師必須具備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品質,堅持以人為本,在提高學生素養(yǎng)水平的同時加強自身的思想建設,從而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
千百年來,中國人探索道德教育的步伐就沒有停止過,小學生的道德教育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未來,加強小學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緩。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想開展好小學德育教育的工作,有很多新的途徑和開展方式。在這個探索中,我們應該擺正以學生為主的核心地位,把德育的教育資源合理充分運用到普通學生的日常行為教育中去,全方位提升小學生的各種德育觀念,為學生將來的健康成長構造堅實的思想后盾,塑造未來一代美好的心靈。
作者簡介:洪蕓 ,女,漢族,1979年3月,湖北襄陽人,??茖W歷,襄陽市第二十七中學教師,研究方向:小學德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