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霞
摘要:新加坡國立大學注重國際化戰(zhàn)略,采取國際化的發(fā)展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學校聘請國際化的師資,采用先進的教學模式為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提供知識保障。學校在大量招收高質量的國際學生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合作辦學途徑,建設海外學校實施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項目。
關鍵詞:國際化 新加坡國立大學
【分類號】G649.339
近年來,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簡稱"國大")采取國際化的發(fā)展模式,走國際化的道路,辦高水平的國際一流大學。學校在國際高校中的排名不斷上升,成為亞太地區(qū)倍受矚目的頂尖大學。在2014年5月出爐的QS亞洲高校排行榜上,國大首次名列榜單第一位。培養(yǎng)外向型、國際化的人才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辦學的根本出發(fā)點。
一、國際化的師資與教學模式為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提供知識保障
新加坡國立大學外籍學者約占50%,這些教職人員保障了教學內容的國際化和教學質量的高標準。為增強師資力量,國大成立國際人力資源小組,赴海外招聘高級人才。學校不但給教職員提供優(yōu)厚的薪金,而且建立高科技研究所和一流的實驗室等優(yōu)越的待遇吸引來自世界名校的高層次人才。同時,學校投入大量科研經費,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學術研討會,派遣本地教師參加國際學術人才交換計劃,促進與外界學術交流。經過6年的聘用期后,凡是沒有達到教學科研要求的教職人員將被淘汰。要在國大取得終身職位非常難,所以教師的流動性較大,但“新鮮血液”也不斷得到補充。
國大采用英語為教學語言,重視英語給學校國際化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消除了語言的障礙,更能融入國際社會。國大的課程設置與時俱進,注重知識的實用性,使學生能學以致用,與世界接軌。1981年,國大與IBM公司合作建立了系統科學院,使學生的知識與國際化的企業(yè)更緊密地聯合起來,隨后相繼建立的遍布校園與企業(yè)聯系緊密的研究中心,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戰(zhàn)機會。1993年,國大開始推行單元制選課制度,包括小班授課和外來監(jiān)考制,同時加入美國學分制的靈活性和廣度。1998年起推行跨院系課程,鼓勵學生選修多院系及跨院系的課程,培養(yǎng)知識結構全面的人才。
二、國際化高質量的生源是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基礎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校學生約33000名,擁有來自約100個國家的留學生,本科生中國際學生約占總數的22.3%,研究生約占56%。
為增強新加坡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新加坡經濟發(fā)展局提出10年內吸引至少10所世界頂級大學到新加坡來設立分校,新加坡僅用5年的時間就完成了10所著名大學的引進。國大參與其中6所大學的引進,包括1998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與國大、南洋理工大學建立三校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項目;同年,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在國大建立分校。2001年喬治亞理工學院在國大設立亞太物流學院,2002年荷蘭埃茵霍溫技術大學在國大設立設計科學研究院,2003年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建立德國科技學院。強強聯合的方式不但增加了國大的知名度,提高了教學及科研能力而且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
此外,國大每年還有來自世界各國名校的短期交換生約1 000名。國大積極與世界各國名校建立國際交流關系,通過各種國際交流項目,例如暑假項目、學分互認項目、聯合培養(yǎng)項目、雙學位項目等吸引更多世界各國名校的學生前來就讀,國大已與五大洲30多個國家及地區(qū)的200多所學校開展校際國際合作項目,而院際、系際的國際交流項目則更多, 僅商學院就與122個院校合作開展學士交流項目,并與44個院校合作開展碩士交流項目。這些國際交換生在國大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學習,與本地學生交流學習。短期國際交換生項目使本校的學生有更多機會與國外學生交流,也為國外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了解新加坡的機會。
三、為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提供國際化空間
國大國際化建設,實施多個國際交流項目,讓學生到國外交流提高,給學生更廣闊的實踐空間。其中,與國外著名大學以及研究機構合作,建立國立大學海外學院的做法最為典型和富有成效。
國立大學海外學院的宗旨是開展實踐創(chuàng)業(yè)教育,使國大的學生進入全球領先的企業(yè)與學術中心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未來的企業(yè)家。學生在海外的高科技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公司進行為期一年的全職實習,向創(chuàng)始人和企業(yè)家學習經驗。學生一般都被安排在剛起步的小型公司做實習生,在公司里直接與CEO接觸,了解到整個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并利用周末時間在合作伙伴大學進修課程,完成每學期兩門課的必修課程(每學年有四個學期),可拿到“技術創(chuàng)業(yè)”的第二學歷。
自2001年以來,國大已經在國外陸續(xù)建立了6所海外學院。2001年,國大在美國加州硅谷建立了第一個海外學院,學生重點在硅谷的技術創(chuàng)業(yè)公司進行實習,并參加由斯坦福大學提供的課程。第二所海外學院于2002年建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生物谷,學生有機會接觸到這里的應用生物學和生物醫(yī)學等強勢學科,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提供課程。2004年,國大在上海復旦大學建立第三所海外學院,重點參與與中國有關的商務活動,使學生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化和經濟。2005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建立第四所海外學院,重點在于從歐洲視角出發(fā)的移動和咨詢科技企業(yè),由皇家理工學院提供課程。2006年,在印度設立了第五所海外學院,由印度科學研究所提供課程。2009年,在北京清華大學設立了第六所海外學院。國大的目標是擬建立10個海外學院。
參考文獻:
[1] 許心 肖偉芹,堅持全球化特色 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祝全《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 第2期 |
[2] 張安平 張小燕,新加坡高等教育國際化建設的特點與啟示——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為例,《世界教育信息》 2008年 第12期
[3] 新加坡國立大學網站,http://www.nus.edu.s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