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玲*,曹 櫟,開紅霞
(安徽省兒童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導管固定裝置在小兒留置針中的應用研究
齊 玲*,曹 櫟,開紅霞
(安徽省兒童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51)
目的 探討導管固定裝置在小兒靜脈留置針固定方面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7月1日~7月22日使用靜脈留置針的患兒110例,將其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5例。實驗組穿刺成功后使用導管固定裝置固定,對照組穿刺成功后使用彈力繃帶固定,比較兩組固定方法在小兒靜脈留置針平均保留時間、滲液滲血、靜脈炎、皮疹或皮膚感染發(fā)生率方面的差異。結果 實驗組靜脈留置針平均保留時間(72~96 h,此時間為靜療規(guī)范允許時間)顯著延長,且穿刺部位滲液滲血發(fā)生率顯著減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穿刺部位皮疹或皮膚感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使用導管固定裝置可顯著延長小兒靜脈留置針的保留時間,減少穿刺部位滲液滲血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導管固定裝置;留置針;小兒
隨著護理技術的不斷提高,醫(yī)療用品的不斷更新,留置針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為最安全的穿刺工具。我科將導管固定裝置應用到留置針的固定中,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消化內科2015年7月1日~7月22日住院期間使用靜脈留置針(靜脈留置針:美國史密斯24G);3M透明敷料(3M Health Care公司,6×7 cm);輸液接頭(史密斯無針接頭)的患兒11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5例。實驗組年齡1月21天~13歲,男35例,女20例;腹瀉為主要癥狀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39例,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12例,發(fā)熱待查1例,癲癇1例,膿毒癥1例;穿刺部位為頭部25例,手背24例和足背6例。對照組年齡2月2天~11歲,男34例,女21例;腹瀉為主要癥狀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41例,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11例,發(fā)熱待查1例,抽搐待查1例,膿毒癥2例;穿刺部位為頭部23例,手背26例和足背6例。兩組患兒所使用的藥物為常見的一、二線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及常規(guī)補液藥物。兩組患兒性別(x2=0.039,P=0.844)、年齡(Z=1.575,P=0.115)、病種(x2=0.397,P=0.983)、及穿刺部位(x2=0.148,P=0.700)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患兒家長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選用史密斯公司生產的24G直針式留置針,3M公司生產的透明貼膜(6×7 cm)。兩組小兒均按照靜脈留置針穿刺的操作流程進行靜脈穿刺(穿刺者均經過統(tǒng)一的靜脈穿刺培訓,手法一致,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針以15~30°進針,速度宜慢,見回血后稍進針約0.2 mm,采用單手送針法)。穿刺成功透明貼膜固定后,實驗組用導管固定裝置(江蘇盛納凱爾醫(yī)用科技有限公司,規(guī)格型號B-4)進行固定;對照組則使用彈力繃帶進行固定。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兩組間年齡的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靜脈留置針平均保留時間的組間比較布采用Student’s 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固定方法對靜脈留置針平均保留時間的影響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靜脈留置針的平均保留時間顯著延長(72~96 h內)。見圖1。
2.2 兩種固定方法對患兒靜脈穿刺處滲液滲血及靜脈炎的影響
兩組患兒靜脈留置針留置期間均出現(xiàn)滲液滲血現(xiàn)象,但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的發(fā)生率顯著下降。見表1。
表1 兩種固定方法對患兒靜脈穿刺處滲液滲血的影響[n(%)]
圖1 兩種固定方法對靜脈留置針平均保留時間的影響(x±s,n=55)
靜脈留置針固定期間,對照組出現(xiàn)靜脈炎1例(1.82%),實驗組未出現(xiàn)靜脈炎。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1.009,P=0.315)。
2.3 兩種固定方法對患兒靜脈穿刺部位皮疹或皮膚感染的影響
兩組患兒靜脈留置針留置期間均有少數(shù)患兒穿刺部位出現(xiàn)皮疹或皮膚感染現(xiàn)象(P>0.05)。
表2 兩種固定方法對患兒靜脈穿刺處皮疹或皮膚感染的影響[n(%)]
改良臨床使用過程中靜脈留置針的固定方法,提高固定效果是兒科基礎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1]。以往我們采用傳統(tǒng)的彈力繃帶固定法,反復的纏繞固定,不僅不美觀,也會在患兒的頭部,手背及腳背部留下壓痕,同時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會因患兒頭部、手部及腳部活動使彈力繃帶脫落或上移,而未能起到固定留置針的作用,影響了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增加了脫管,滲液滲血及靜脈炎[2]的發(fā)生。采用導管固定裝置固定法后,靜脈留置針固定更加牢固,減少了彈力繃帶纏繞導致的出汗增多而引起的穿刺部位的滲液滲血現(xiàn)象[3],靜脈留置針的保留時間顯著延長,避免了重復穿刺,減輕了患兒痛苦,也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4],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促進了護患關系的和諧。
[1] 張中翠,劉志瑜.小兒靜脈留置針固定方法的改進[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54(1):237-238.
[2] 關 濤.BD IntinaIIY型密閉式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中并發(fā)靜脈炎的預防及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學指南,2015,17(48):243-244.
[3] 楊良楓,陳蠟年,方 芳.改良留置針敷貼減少接觸性皮炎[J].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10,25(1):92.
[4] 楊 萍.導管固定裝置與布膠布固定小兒靜脈留置針的護理[J].護理研究,2013,34(46):39-32.
本文編輯:張 鈺
Application of catheter fixation device in children's indwelling needle
QI Ling,CAO Li,KAI Hong xia
(Children's Hospital of Anhui Province,Anhui Hefei 230051,China)
Objective Research on children with indwelling needle catheter fixing device fixed application effect. Methods Choose to use 110 cases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5 cases in each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puncture success using catheter fixing device is fixe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puncture success using elastic bandage fixation,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average retention time, fixed method in children with indwelling needle ooze blood drainage,phlebitis,rash or skin infection incidence of differences. Results Experiment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average ret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prolonged(P<0.05), puncture drainage ooze blood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unctur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skin rash or skin infection(P>0.05). Conclusion Using catheter fixed device can significantly extend the retention time of pediatric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reduce puncture drainage bleeding occurred,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Catheter fixing device; Needle; Children
R472
B
ISSN.2096-2479.2017.14.134.02
齊 玲
通訊作者:齊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