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斌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深入和群眾對法律知識需求的日益提升,法制報道正成為時下各級各類媒體中的一匹“黑馬”。 就電視臺來說,央視推出了《第一線》、《天網(wǎng)》、《法治在線》等,云南電視臺也有個《警方行動》,文山電視臺有《文山警方》。作為一名與公安部門聯(lián)系相對較多的縣電視臺記者,筆者對如何做好警方新聞報道也有些粗淺認識。
關鍵詞:電視;新聞;采寫
一、在權衡“可看性與社會性”時,要強調社會引導功能,避免庸俗負面描寫
2008年5月,廣南縣公安局蓮城派出所破獲一起盜竊通信設施案件,犯罪嫌疑人是個父母離異的12歲少年。當時我們《廣南警方》欄目某記者在這個案件的報道中,只停留在報道嫌疑人的作案手段和警方是怎樣破獲案件上,而對嫌疑人父母一直對他不理不睬才導致他這么小就走上犯罪道路的事實沒有做更深入的采訪和分析。這樣單純強調“警方新聞”可看性,卻忽視了報道本身應該帶給受眾的社會引導和教育意義,不僅大大弱化了新聞報道積極的社會意義,而且將電視臺欄目品位庸俗化,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
對公安機關來說,電視臺等媒體是把“雙刃劍”,在群眾對公安機關產生誤解時,如果我們記者能夠及時、準確地向群眾傳達正面信息,特別是理性地為群眾分析問題,就能有效地減少對公安隊伍形象的負面影響,有利于促進警民關系和諧;反之則損害隊伍形象,破壞警民關系。
所以筆者以為,電視臺記者在采寫“警方新聞”時,要從講政治、講大局、講責任的高度注意強化社會引導功能,力求達到“一案一法,以案說法”的目的。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原則,在塑造公安民警不畏艱險、除暴安良的先進事跡,形成對違法犯罪嚴厲打擊的輿論氛圍,樹立法制尊嚴權威和號召人民群眾齊心協(xié)力打擊違法犯罪方面有所作為,從而努力體現(xiàn)“警方新聞”有別于其他門類新聞的重要社會價值。
二、在面對“嚴肅性與時效性”時,要強調新聞紀律觀念,避免盲目爭搶心理
在媒體競爭進入白熱化的今天,新聞時效性尤其重要。任何媒體都希望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采寫并刊登、刊播“獨家新聞”,吸引觀眾眼球提升競爭力。以“報料新鮮”凸顯特色的“警方新聞”就更成為諸多媒體爭相關注的熱點。應當強調的是,不論媒體間的競爭如何激烈,警方記者都必須嚴守黨的新聞紀律,不允許借口追求“時效性”而忽略“嚴肅性”,更不能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盲目爭搶“新聞線索”,或認為公安機關審稿會把一些“有噱頭”、“料子猛”的情節(jié)刪掉,而違反審稿程序自做主張采寫刊發(fā)稿件。
同樣是廣南縣“10.24”特大襲警案,搜捕嫌疑人進入第三天后,基于擔心嫌疑人在某個地方藏匿不出來而給搜捕工作帶來困難,廣南縣公安局黨委班子成員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后,決定采取“外松內緊”的迂回戰(zhàn)術引嫌疑人浮出水面。我們廣南電視臺某記者得知后,就擅自采寫了一條題為《警方改變抓捕戰(zhàn)術》的電視新聞,打算在廣南電視臺播出,當然這條新聞到電視臺編輯這關就被斃了。如果這條新聞播出了,讓嫌疑人或者其親友看到,后果將是很難意料的。
那么,如何在確保時效性和嚴肅性上尋找最佳結合點?筆者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求記者要有大局意識,要從維護社會穩(wěn)定,維護公、檢、法、司國家機器形象的大局出發(fā),不要有聞必錄有案必報,不要沒有原則地“瞎搶快寫”,更不能渲染炒作。其次,記者平時要經常主動與各級公安機關對外宣傳的業(yè)務部門聯(lián)絡,在構建一張信息來源及時、可靠的網(wǎng)絡的同時,不斷增強對法律知識學習運用的自覺性,嚴守公安機關宣傳報道紀律,提升自身素質,保證在面對突發(fā)新聞事件前,能迅速判斷,高時效、高質量地采寫出一條合格的“警方新聞”來。
三、在注重“服務性與保密性”時,要強調案件教育意義,避免泄密影響破案
2007年8初,針對廣南縣城詐騙案件頻發(fā)的實際,廣南電視臺警方欄目記者與城區(qū)派出所合作,制作播出幾期《預防詐騙系列短劇》,把騙子慣用的一些行騙手段通過真人表演出了,以達到提醒觀眾謹防詐騙的目的。這樣的報道既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提高收視率,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民警偵破手段卻不宜過多過細得報道出來,因為在告訴觀眾的同時其實已經教會不發(fā)分子如何采取反偵察手段。前不久,廣南警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破獲一起信用卡詐騙案件。當?shù)弥獙Ψ絻H有小學文化水平后,民警和記者都對他能策劃出這樣的案子感到驚訝。不料對方卻坦白說:他是在某電視臺的法制欄目里看到類似案件的新聞報道后“照貓畫虎”、“現(xiàn)學現(xiàn)買”并一次次成功躲避警方追查的。一位資深老刑警曾告訴記者,如今一些犯罪嫌疑人反偵查能力越來越強,拋開一些高智商犯罪不說,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報道對罪犯的直接教唆作用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正是由于一些服務類“警方新聞”的疏忽,使一些犯罪分子或“照貓畫虎”或繞道而行,使案件偵破大受影響。
筆者以為,由于忽略“保密性”特征,一些“警方新聞”在報道中擅自將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案件進展情況或公安機關偵查手段、辦案過程等公開披露,客觀上無異于是在給犯罪嫌疑人“通風報信”甚至教唆犯罪。因此與其他題材新聞比較,“警方新聞”保密性的意義尤其重要。電視臺記者在采寫提醒類、服務類“警方新聞”時,一定要嚴格遵守中宣部和公安部有關要求,嚴格按照稿件審核程序辦事,從根本上杜絕因過細地描述疑犯作案手段和民警偵破手段使新聞成為不法分子的“作案教材”。
參考文獻:
[1]曹信榮.淺談電視新聞采訪和寫作方法[J].采寫編,2015(6):44-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