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健
有些同行感嘆,初中作文越來越難教了,學生寫作編造的痕跡太明顯,抒發(fā)的感情一看就是虛假的。真情的缺失不能都歸罪于學生,我們教師也要反思,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改變這一狀況,怎樣做才能有所突破,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筆者認為,藝術來源于生活,我們的寫作需要生活體驗,為何我們不從生活中去尋找營養(yǎng)呢?
一、生活體驗對于寫作的意義
首先,寫作需選生活之“米”。許多學生苦于寫作沒有什么東西可寫,手中的材料可選的少之又少,這樣的局面說明這些學生積累素材太少,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社會,當然在寫作上就會造成“無米之炊”的狀況。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尤其是身邊的人和事,社會上發(fā)生的大、小事,因為我們的寫作需要這些材料。
其次,寫作需求生活之實。一篇文章的優(yōu)劣,要看它的文采如何,也看它的結構的安排怎樣,但最重要的還是文章寫得是否合乎情理,是否真實,否則它會拉低了文章的檔次。一篇瞎編亂造的文章,即使用了最優(yōu)美的語言,它也只能讓人心生厭惡。那么這個情理從何處來,筆者認為當然是從生活中來。沒有生活體驗,他不會真正地認識生活,感受不到生活的真諦;沒有生活體驗,它的內容如干涸之水,剩下的只是沉悶死寂。因此寫作需要生活體驗,來提升初中生寫作的水平。
再次,寫作要求情感之真。一篇沒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更不會引起別人的共鳴,這樣的文章猶如人沒有了靈魂,如行尸走肉,令人擔憂。怎樣才能讓學生的文章抒發(fā)情感時情感真摯,筆者認為學生需要生活體驗,因為有了真實的生活經歷,他們才會寫出真實的原生態(tài)生活;有了相關的生活體驗,學生才可以該抒發(fā)真情時流露出真實的情感;才可能打動人心,吸引讀者的眼球,受到批閱者的青睞。
二、寫作引入生活化措施
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學生的生活經歷很簡單,基本上都是在學校和家庭之間,沒有多少時間體驗生活,那么我們怎么讓學生觀察生活,又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筆者認為我們要與平時的學習結合在一起,不需要另找時間,擾亂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第一,要在語文教學中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生活,仔細觀察各種各樣的事物,把這種方法用到寫作中去。如我們可以讀寫結合,把學習到的觀察方法用到生活中去,像觀察要注意順序,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邏輯順序等,抓住重點,主次分清,認真觀察景、物、人、事等,為寫作素材提供幫助。
第二,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有重點地觀察,如人物形象的觀察可以就近,觀察身邊的人物,捕捉到人物的特點,像肖像、語言、神態(tài)等,體會到人物的形象特點,尤其體會親人對自己的愛護,生活的艱辛,通曉人生的真諦,促進自己的成長。如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景觀,雖然學生的經歷簡單,也可以隨時感受季節(jié)的不同風景,像春天出游,要仔細觀察春天生機勃勃的景物,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社會發(fā)生的變化,感受生活的美好;如上學或回家的路上,觀察社會上發(fā)生在陌生人身上的故事,這些故事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體會到平常學習上未了解到的人情冷暖,認識真實的人生……這些都可以在平常的語文學習中進行,而不要占用寶貴的學習時間。
第三,我們要讓學生把觀察生活的所有隨時都記在日記本上,為今后的寫作提供寫作的素材。這個日記也可以是周記,只要有觀察,隨時可以記在本子上,不拘泥于每天都有,也不拘泥于寫多少內容,要讓學生隨時可以積累寫作的素材這是第一要務。
2.組織學生參與生活
獲得生活的真諦不能僅僅做個觀察者,還要做個生活的參與者,因為觀察者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而參與生活則是真正做到走進生活,親身經歷,這個過程比觀察生活體會要深刻的多,當然寫作就會更有話說,更有表現力。要組織學生參與生活,也要注意不能占用學習的時間,我們教師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參加,比如學校參加的活動,要指導學生好好體會;重要節(jié)日的活動,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體會不一樣的滋味;或是和父母在節(jié)假日去旅游、參加家庭聚會等,都要好好地享受,體驗親情的美好;或和班級參加社區(qū)的服務,勇于嘗試和人交流,融入社會中來,體會奉獻愛心帶來的精神愉悅;抑或是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教育基地,讓學生受到與平時不一樣的教育……這些都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親自感受生活,提高見識,增加與社會的交流,讓學生體會不一樣的生活體驗,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指導學生寫作生活
觀察生活、參與生活,最終結果還是要回歸到寫作上來,所以我們不能把觀察生活和參與生活與平時的寫作分割開來,要指導學生把所看所感寫出來,不僅僅是用日記或周記的形式,而是在每周的習作課上,有選擇、有計劃地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通過每次練習來完成寫作的任務,學習不同的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如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這篇文章,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作者抓住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通過對貝多芬的肖像、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表現了一個聾了的音樂巨人的不幸、孤傲、堅強、崇尚自由的特點,而對于女仆和來訪者的語言、神態(tài)和動作的描寫,則側面烘托了貝多芬的暴躁、孤僻與剛強的性格和生活的困窘。對于這些方法的學習,我們事先讓學生觀察家人,通過這次習作,布置學生用學到的寫人的方法來寫一位家人。學生由于前面有了準備工作,所以對人物的把握比較準,有許多學生寫出的人物形象很有特點,讓我們展覽在班級的“作文園地”,來鼓勵更多的學生。
親近生活,增加生活體驗,讓學生不再為寫作的素材而煩惱,不再為無話可說而困擾,繪真景,寫真事,抒真情,讓讀者如臨其境,如觀其景,如見其人,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