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讀三本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與“心靈之書”。三個形象的比喻,表明人的一生所必備的財富:知識之滋養(yǎng)、生活之洗禮及心靈之修煉。
毋庸置疑,“有字之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試問一個人如果沒有品讀過文字的智慧,感受過知識的滋養(yǎng),又怎能擁有“充盈之思想”呢?誠然,在如今的社會上彌漫著一股浮躁的氣息,他們將讀書等同于考試,將讀書僅視為一種工具,但讀書絕不應局限于此。它不應是與名利掛鉤的,而應是思想上的自我提升、人格上的不止追求,更應是精神上的詩意棲息地。
品讀“有字之書”,感受知識的滋養(yǎng)!
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一個人的一生還需細細品讀一本“無字之書”。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無字之書”指的就是生活中的點滴歷練。
史鐵生曾說:“真正的歸依不在于某一處所,真正的歸依在路上?!睙o獨有偶,泰戈爾也曾言道:“人生的意義不在于留下什么,只要經(jīng)歷過,便是最大的美好?!鄙硖幉煌瑫r代、不同國度,兩位大師都不約而同地肯定了人生經(jīng)歷的重要意義。“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人生中有太多的事物等著我們去學習與品味。芭蕉碩大的葉子往往成為人避雨的工具、螞蟻的游樂園,它也在無形地告訴我們:一味地擴大自己往往會成為被人利用的工具。同理可知,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自然的花草樹木等,都在無形中教給我們人生的哲理。
品讀“無字之書”,體會生活的智慧!
不過,一切的一切都應建立在一顆美好的心靈之上,即人生須品“心靈之書”。古往今來,流芳百世者有之,遺臭萬年者有之。決定兩者類別的,不是一個人的才華,而是一個人的心靈。因此,秦檜身為狀元依然難逃千夫所指的命運;蔡京書法絕倫,也依舊不受歷史的待見。這一切的一切,均源于內心。沒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又有何資格來奢求他人發(fā)自內心的贊美呢?毫不夸張地說,心靈是人一生成就的基石。
品讀“心靈之書”,提升心靈的境界!
但正如《尚書》中說的那樣,“知之非艱,行之惟艱”??v使我們知曉那三本書的重要性,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領略個中的真諦。唯有時間流逝下孜孜不倦的行動才能讓我們讀懂人生的“書”。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蔽ㄔ缸约浩纷x人生之“書”,做最好的自己。
得分: 50分
文章對“三本書”有明確的定位:知識的滋養(yǎng)、生活的智慧和心靈的提升。全文采用并列式結構,論述了“三本書”的重要作用。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過渡銜接自然,使文章結構嚴謹,體現(xiàn)出作者嚴密的論證思維。同時,作者在結尾部分引用“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提出了讀書的一個尷尬處境,具有一定的啟發(fā)誘導意味,值得讀者深思。
從結構上看,三個分論點之間的排比式結構,既使文章結構清晰,增強了論證的氣勢,但也顯示出作者對“三本書”關系定位得還不夠精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