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中壽鏡吾先生之父曾出此語:“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闭\哉斯言,“詩書”作為物質生活之外的精神食糧,古往今來,無人不識其重要。然而當今人們亦產(chǎn)生了“讀書焦慮”,仿佛踏出校門便停止了學習的腳步,而以一張張微信朋友圈上的“讀書照”自我標榜。殊不知,學習絕不是標簽式的閱讀與簡單的瀏覽,而是恒久的、伴隨生命每個角落的向外發(fā)現(xiàn)、向內(nèi)探索。
有人說,人的一生要讀“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在我看來,這正是對貫穿一生的學習的最好詮釋。誠然,我們確實需要不斷閱讀那些白紙黑字之上的知識。從字里行間,我們汲取前人的智慧、領悟旁人的情感體驗,為自己構建物質世界之外的精神天地。文字的閱讀充實人的生活,照亮人前進的道路,無疑是極其重要的學習方式。與此同時,我們又絕不能將目光局限于字里行間——“無字之書”,正代表了我們普通卻又波瀾壯闊的生活。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識本身來源于生活,而置身自己生活之中的我們,亦絕不可“一心只讀圣賢書”而忽視了在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尋求智慧。在這本“無字之書”之中,我們不斷思索、提煉,又結合所學理論,如此方可品出生命的至理,而不再將視角局限在簡單的“讀書”學習上。
村上春樹曾說:“我不能拋棄心,我想。無論它是多么沉重,有時是多么黑暗,它卻時而可以像鳥一樣在風中曼舞,可以眺望永恒?!笔堑?,在漫長的人生之中,向前人、向生活學習固然重要,但永不能被拋棄的“心靈之書”,方是我們必讀的屬于自己的經(jīng)典。讀“心靈之書”,是在眾生喧嘩中沉靜下來,追尋自我;是在步履匆匆時駐足自視,回望靈魂。《世說新語》中,桓溫曾得意挑釁,問殷浩比之自己何如。而殷浩鏗鏘以答:“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壯哉!閱讀心靈,正是不斷與自我周旋,不斷摸索,不斷追求,甚至與自我搏斗。然后我們方能最終讀懂心靈,看清自我,而發(fā)出“寧作我”之豪言。在品讀經(jīng)典之美、生活之樂的同時,唯有時時握有對心靈的清醒認識,保有高貴的心靈,朝著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不懈前行,我們才真正領會了“學習”這一人生歷程的奧義。
古人曾以“蕓香”作為書香之雅稱,須知這“蕓香”并非僅在三墳五典的字里行間,亦在生活之美、心靈之華。愿閱盡生命中時時刻刻的蕓香,永不停止學習的步伐,以自我價值的最大實現(xiàn),完成這一生中與心靈的共舞之旅。
點評
文章把“三本書”理解為“向前人學習”“向生活學習”和“追尋自我、回望靈魂”,非常精當,而這樣三個階段又涵蓋了人一生的學習。以“愿閱盡生命中時時刻刻的蕓香,永不停止學習的步伐,以自我價值的最大實現(xiàn),完成這一生中與心靈的共舞之旅”結尾,很好地點出了全文主題,即人生是一本大書,必須終身學習。
全文語言表達流暢、理性、自然,沒有忸怩作態(tài)的“偽美文”態(tài),思路清晰,主題明確,是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中的佼佼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