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 “道”是莊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莊子的“道”是一種觀念,是一種價值評價標準,是一種人格修養(yǎng)方式;莊子之“道”是高遠廣大無窮的一種境界,是包蘊天地的一種大聰明。
關鍵詞 莊子 道
中圖分類號:B223.5 文獻標識碼:A
莊子是先秦思想家中最睿智、最強調(diào)個性自由、順應自然、天人相合的先賢。在莊子思想中,“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貫穿于整部《莊子》。莊子用“道”的概念解釋自然、解釋天人關系。本文打算就莊子“道”的概念本身和莊子的自然之道、為政之道作一些探討。
1莊子“道”的概念
莊子認為,宇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體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發(fā)的萬物的生命。莊子說:“大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边@就是說“道”是真實存在的,可以用心感受,但它無形,不可見,不可摸,也無法用語言表述。“道”先天地而生,由“道”生出天地;神和鬼也是“道”生出來的。在《天地》篇里,莊子進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币馑际恰暗馈卑萑f物,浩瀚廣大。道是淵深幽隱,清澈澄明的。所以,在《莊子》一書中,“道”是萬物生成的根源,也是萬物興衰的主宰,它無所不在。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時空意義的某種實體。這一點正是“道”最神秘的地方和最玄妙之處,因為“道”如果是具有時空意義的某一實體,那么它必然可見、可聞、可觸、可傳,那么它必然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從而成為有限的東西。
莊子正是以這種磅礴大氣,創(chuàng)造出一種超人的境界,用宇宙心胸去觀照自然、社會和人本身。
2自然之道
比莊子略早和與莊子同時代的許多哲人都用不同的語言描述、解釋自然,但是莊子的描述和解釋是最生動、最明智、最順乎自然之性的。
《莊子·天運》第一段文字用15個問句對天地日月及其萬物的生成運轉(zhuǎn)提出種種疑問:“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耶?意者其運轉(zhuǎn)而不能自止耶?云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風起北方,一西一東,在上彷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這些問題很大、很抽象,它涉及宇宙本源和第一推動力從何而來。凡人憂食,智者憂天。莊子不但提出了這些問題,而且在著作中回答了這些問題。“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流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也還不得不佩服莊子超凡的智慧。莊子在兩千多年前對宇宙天地的認識和今天科學家的解釋有一些相近之處?!胺蛘颜焉谮ぺぃ袀惿跓o形,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边@段話的意思是說:顯明的東西是從冥暗中生出來的,有形的東西是從無形中生出來的,精神是從大道中生出來的,形質(zhì)是從精氣中生出來的,萬物都是依各別的類形互相產(chǎn)生的。至于天高地廣,日月運行,萬物昌盛,那是依天然之理自生自成的。莊子還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觀點。他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保ā吨庇巍罚┣f子認為,氣彌漫于宇宙,它以虛無的方式存在:“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保ā度碎g世》)氣又分陰陽,陰陽相對的兩種氣相互作用,天地的原始狀態(tài)就發(fā)生變化,萬物就產(chǎn)生出來。
從以上論述可見莊子的自然之道是:宇宙的起始是混一的,有生于無,實生于虛,氣為萬物的基始,宇宙萬物自生自存,萬物運行自有成理。這和現(xiàn)代科學探測、考證、推測得出的宇宙知識相比,確有接近之處。
3為政之道
莊子在《應帝王》篇第一段借寓言人物蒲衣子的口說:“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边@段話的意思是說:你現(xiàn)在知道了嗎?有虞氏這個帝王不如泰氏這個帝王。有虞氏還標榜仁義拉攏人心,這樣做雖然也能得到人心,但是還沒有超脫外物的牽累。泰氏睡覺安適舒緩,醒著的時候逍遙自得,任人把自己稱為馬稱為牛,他的智慧見識讓人可信,他的德性修養(yǎng)讓人覺得真實,他從不受外物的牽累。這就是莊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統(tǒng)治者形象,心胸舒泰,質(zhì)樸純真,沒有權謀智巧,也不假借仁義去籠絡人心。接著,莊子往下編故事說:有一天肩吾遇到了狂接輿,狂接輿聽說肩吾向日中始學習了帝王之術,于是問:“日中始對你講了些什么?”肩吾說:“日中始對我說,統(tǒng)治百姓的人,只要憑自己的好惡制定出法度,百姓哪有敢不聽從的。”狂接輿聽了后說:“這完全是自我欺騙的德性,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天下,就像要在大海中鑿出一條河,要讓蚊子負起一座大山。真正的圣治是治理百姓的心性,而不是約束他們的行動。應該讓 他們憑著自己的天性去行動,讓他們干自己能干的事和想干的事。
莊子的理想國稱為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鼻f子用伯樂治馬的故事猛烈尖銳地抨擊政治權力對社會造成的災害:伯樂說我善治馬,于是用烙鐵燒它,削它的蹄,剪它的毛,穿籠頭使絆腳把它拴起來,編在馬廄里,這樣馬被折磨死了十之二三。這還不算,伯樂又讓馬餓著渴著,還對它野蠻訓練,迫使其奔跑,前面有緊勒籠頭的禍患,后邊有凌厲皮鞭相威協(xié),馬又被折磨死了。這個故事無情地揭露了苛政擾民害民的實質(zhì)。
參考文獻
[1]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 中華書局, 2001.8
[2] 陶君.莊子道論發(fā)微[J]. 道教論壇,2004.
[3] 楊國強.試論莊子道的意象[J].韶關大學學報,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