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于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首詩的立意究竟緣何?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歸納起來,有悼亡說、戀情說、自傷身世說、寄興說、詩集總序說等等。這首詩,如果從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兩方面看,可以說古代詩歌無一能比。元代的元好問就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保ā墩撛娙住罚┮馑际钦f,像《錦瑟》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清代的大詩人大學者王士禎也曾發(fā)出“一篇《錦瑟》解人難”(《論詩絕句》)的浩嘆,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人教版教師用書又確定了一個研討問題:怎樣理解這首詩的主旨和情感?
這給教學帶來很大的困境,每一種都有理由,每一種都理由不充足,到底取哪種?許多老師往往就把各種觀點一一介紹,最終學生還是很迷惘。
詩歌寫作向來被人們理解為一種靈感式的創(chuàng)作,是詩人情緒的直寫,這首詩也不例外,李商隱不外乎是抒寫一種人生感受,我認為不必與作者的生平對照,索隱出一大堆可能連作者都已經(jīng)忘記的往事來加以佐證。正如當代學者張中行在《詩詞讀寫叢話》里談到的:“與其膠柱鼓此錦瑟,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痹诮虒W中我作了一個嘗試:淡化主旨的解讀,強化情感體驗。下面是《錦瑟》的部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用典手法在詩歌中的作用。
2.感悟詩歌的朦朧美、情感美。
教學過程:
一、通讀全詩、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意。
二、學生探究、感悟詩句意蘊。
第一聯(lián):錦瑟起興,追思年華已逝。
“錦瑟”是一種裝飾華美的琴,相傳古瑟為五十弦。彈瑟必能勾起人們哀怨的情調(diào),思及年華,黯然神傷。詩人借此起興,追憶紛繁復雜的人生往事,一種惋惜、傷感和無可名狀的情緒涌上心頭。
第二聯(lián):用典,人生惆悵、迷惘。
化用歷史故事,“莊周夢蝶”表現(xiàn)真實與虛幻,生死物化,萬物化一的哲學意義。生命是渺小的,人生短暫,象夢一樣變幻莫測,不禁讓人對人生的真實性產(chǎn)生了懷疑,自然而生一種無奈和失落的哀怨。
借望帝魂化杜鵑一事,一方面表達他對理想中“春心”“華年”樂事的美好回憶;一方面又因現(xiàn)實中美好理想的破滅而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這兩個典故抒發(fā)詩人心中的惆悵、迷惘之情。
第三聯(lián):用典,懷才不遇的感傷。
“鮫人泣淚”喻自己凄楚孤寂之境,夢想和思想破滅后所得的只是滿眼的淚水。“藍田生煙”美好愿望可望不可即。寄寓了悲傷嗟悼之情。
第四聯(lián):直抒胸臆,無限帳惘。
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迷惘了?!柏M待回憶”,那么今朝追憶,其為悵恨,又當如何?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情懷。
三、誦讀、感悟意境。
凄迷的意境、哀怨的基調(diào)。
四、感悟體驗詩歌的情感美。
一種惆悵,一種悲傷,一種迷惘苦痛的感情。
這就是李商隱的人生感受,也是本詩的主旨和情感。此處補充介紹李商隱的人生經(jīng)歷,強化學生對他的認識。李商隱寫此詩已是垂暮之年,坎坷沉浮的一生給他太多感慨。處在政治腐敗的中晚唐時期,雖胸無大志,卻在朋黨傾軋中,始終被排斥,祿微位卑。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政治斗爭的殘酷,使他淡薄功名,遺落世事。人到老年,追思以往,光陰已逝,青春不再,天資聰敏的詩人怎能不郁結(jié)中懷,發(fā)為詩句。本詩就是抒寫李商隱的這種感受,這種情緒,往事惘然難以排遣的情緒。不一定非要解讀為為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詩,或是戀情說,或是自傷身世。
詩歌有時就是抒寫一種感受。梁啟超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祠》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l生的?!?/p>
語文活動是人形成審美體驗、發(fā)展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是通過閱讀鑒賞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藝術而體驗豐富情感、激發(fā)審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領悟人生哲理,并逐漸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養(yǎng)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和目標,也是語文教學的任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