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
【背景】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笔艽藛l(fā),講授新課之前,我會安排學生自學,并且要求每人提出三個疑難問題上交。提出問題的質(zhì)量往往決定著每個學生預習的質(zhì)量,這也是一個了解學情的好方法;并且,匯總這些疑難問題,還會為自己的教學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引導自己和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可謂是一舉多得。
過了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僅僅在課前提出問題還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因為問題隨時可以生成。于是在臨近授課結束前,我又設計了一個新的環(huán)節(jié)——“質(zhì)疑問難”,讓學生就課文學習中新產(chǎn)生的問題進行探討。這個環(huán)節(jié)一經(jīng)推出,很快就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因為他們可以憑借這個平臺展示自我,偶爾還能難倒老師,這使他們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課堂回顧】
有同學問:“‘池魚思故淵的‘淵字為什么不是‘源?我們平時總是說‘飲水思源,陶淵明是不是寫錯了?或者,這個‘淵是一個通假字?”
問題一提出,不少同學紛紛點頭,認為質(zhì)疑得有理;也有一些同學搖頭,表示反對。首先,我肯定了這個問題的價值,接著,按常規(guī)又把問題交給了學生。
同學們陷入了沉思,有的已經(jīng)開始了爭論。幾分鐘過去了,依然沒有同學“接招”。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我。我靈機一動,說:“這個問題我也答不上來,我們?yōu)槭裁床徽腋呙鞯摹蠋焷碇更c一下呢?”
同學們一聽,紛紛拿出《現(xiàn)代漢語詞典》,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兩個字的不同:
淵yuān①深水;潭:深~|魚躍于~|天~之別。②深:~泉|~博。③(Yuān)名姓。
源yudn①水流起頭的地方:河~。②來源:貨~。③(Yuán)名姓。
很明顯,“池魚思”的應該是“深水;潭”,而不是“水流起頭的地方”。
接著,又有同學問道,“榆柳蔭后檐”的“蔭”字為什么不是“陰”?
我一聽,又引導大家比較一下這兩個字意義的差異,順便再區(qū)分一下“茵”字。
同學們很快又找到了三個字的不同:“樹蔭”和“樹陰”在意義上沒有什么差異,都是指樹蔭遮蔽陽光后陰涼的地方。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這兩個詞通用。但在這首詩中,“蔭”讀yìn,是“蔭蔽”“遮蔽”的意思,作動詞使用。問題豁然得釋,同學們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中,課堂氣氛非?;钴S。
很快,第三個問題又來了?!熬迷诜\里”的“在”能否換成“困”字?
這個問題爭論得更為激烈,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不可以,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理由是:如果可以換,作者或編者早該換了,哪能流傳一千多年還沒人換呢?但少數(shù)同學卻堅持己見。雙方唇槍舌劍,爭執(zhí)不下,大家又把征詢的目光投向了我。我說:“其他的暫不考慮,大家比較一下,看看哪一個字更生動準確,更能與作者當時的心境相吻合?!苯?jīng)再次討論,大家的意見漸趨一致:“困”字的確更好。理由是:“困”與“樊籠”相搭配,比“在”字更貼切;“困”字更能表現(xiàn)出陶淵明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及其為官場羈絆的痛苦之情。
聽了同學們的發(fā)言,我很激動,我開玩笑地對大家說:“古有一字之師,沒想到大家竟然也做了一次陶淵明的老師,真不簡單?。 ?/p>
同學們聽了也很興奮。很快,又有同學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中的“戀”和“思”字能否互換?
于是大家又激烈地爭論起來。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在討論。望著一雙雙敢于質(zhì)疑的眼睛,我的心情很是激動。
【課后反思】
記得以前的自己,上課時唯恐出什么亂子,更怕學生提出的問題自己回答不上來,從而沒“面子”。而現(xiàn)在的我卻再也不怕出“亂子”,也不怕丟“面子”了;而是唯恐學生“亂”不起來,因為每出一次“亂子”,都是我和學生共同提高的一次機會。當面對著一篇篇經(jīng)典課文,學生提不出一個較新穎點的問題的時候;當只聽到自己一個人喋喋不休,而整個班級靜如一潭死水的時候;我知道,這節(jié)課又失敗了。
又回想起以前的自己,如果一節(jié)課有一點剩余時間,不給學生講些什么的話,總感到對不起他們。于是,一節(jié)又一節(jié)課下來,自己累得口干舌燥,教學效果也沒什么起色。而學生呢?聽得也很累。因為老師講的多,他們要記的東西也多。雙方都很累,也都很痛苦。
其實,很早就知道,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一切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學生,教的“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魏書生提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育自學”。洪鎮(zhèn)濤也指出,教師的責任是“教”學生“學”。很明顯,“不需要教”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值得每一位教師不懈追求。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實現(xiàn)它需要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一蹴而就。在教學中——尤其是高中教學,我們應有意識地逐漸減少“教”的數(shù)量,增加“學”的數(shù)量,是謂“少教多學”。
活而不亂,活而有度,是考驗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一位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不少老師上課怕“亂”,因為“亂”是不易掌控的。往往一個新的生成,會打亂原先所有的設計,況且有一些意外,是令人手足無措的。這就要求我們盡可能地把課備充分,多掌握一些方法技巧,及時總結,勤于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由“亂”到“整”同樣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有耐心,也應對學生有信心。即使出現(xiàn)了一些意外,也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問題暴露出來了,提高的機會也就來了。偶發(fā)事件的恰當處理,不僅彰顯出教師的教育智慧,而且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一成不變,四平八穩(wěn),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這樣的課堂雖然穩(wěn)妥,但也易使人昏昏欲睡,與青少年活潑好動、追求新奇的性格背道而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