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紅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積淀下來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時候,要“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敝袑W語文教材精選了文質(zhì)兼美的詩歌,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嘗試從意象、意境、情感三個方面探討古詩詞的美。
一、感受意象美
詩歌與其它文體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其不以言說,而以“象”說,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元素。詩人的情感表達,主要通過意象的呈現(xiàn)來實現(xiàn)。含蓄蘊藉是中國詩詞的一大特色,也是人們欣賞詩詞的一個重要的審美體驗。教學中主要通過對詩詞中意象的理解來達成目標,這是讓學生認識“蘊藉之美”的重要途徑。
古詩詞中不少意象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特殊的審美習慣,有其特定的意義和內(nèi)涵,然而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詩人筆下,被賦予了不同的情感蘊藉。如“月”這一意象可以抒發(fā)相思和離別之苦,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梢员磉_無奈苦悶之情,如“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月還可以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瀟灑的心情,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李白《把酒問月》)。月還可以抒發(fā)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思考,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diào)歌頭》)。詩人將月融于不同的思想感情中,使相同的意象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形成了不同的審美體驗。
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對字、詞中所含意象的審美教育,讓學生充分體會古典詩詞的“蘊藉之美”,使學生的審美體驗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扒楦惺巧幌⒌模庀笠彩巧幌⒌摹保ㄖ旃鉂撜Z),相同的意象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要想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就得領悟意象之美。
二、領悟意境美
意境是中國美學史上特有的美學范疇,也是詩歌美學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審美范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言:“詞以境界為最上。”我們也常常用“詩的意境”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優(yōu)美。詩的意境往往能喚起人們的聯(lián)想。
欣賞詩歌時借助詩歌的排行、跳躍,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可以組合出一幅幅畫面,這時我們就能比較貼切地體會詩人在彼時彼地的處境與心情,從而進一步體味詩歌的意境。如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的空山、新雨、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淡月在詩歌的排行與跳躍中讓讀者產(chǎn)生了無限的遐想: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冽的山泉,竹林里陣陣歡聲笑語,荷花中緩緩穿過的漁舟。這純潔美好的圖景仿佛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澄澈空明的內(nèi)心,體味到詩中質(zhì)樸明凈的意境。
意境作為我國古代審美理論的重要概念,既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又是審美經(jīng)驗的概括。它是“意與境渾,情景交融,神與我游所構(gòu)成的藝術(shù)整體,是作品中的思想情趣和具體形象所構(gòu)成的完美生動的藝術(shù)畫面”??梢哉f,讓學生感受意境之美,是古典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
三、品味情感美
詩詞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詩詞的靈魂和生命。葉嘉瑩先生曾說古詩詞“洋溢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的精神,一種品格,一種操守和修養(yǎng)”。在閱讀古詩詞時,往往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著的真摯情感,汲取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養(yǎng)料。
古詩詞中很多抒發(fā)了贊美祖國美麗江山的情感。如“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錢起《陪考功王員外城東池亭宴》)、“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眺》)、“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通過對這些詩詞的學習,可以讓祖國的壯麗山川在學生的胸中激蕩,讓學生對祖國的山山水水充滿著愛和激情。
古詩詞有很多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美。學習屈原《離騷》,懂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杜甫的《春望》,懂得詩人由“春望”而生情,來表現(xiàn)詩人憂國、傷時、思家的感情,含蓄地表現(xiàn)詩人的愛國情懷;學習岳飛的《滿江紅》要求學生領會“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含義是欲光復國土,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學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映照詩人正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還有陸游的《示兒》,辛棄疾的《破陣子》等,這些詩詞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范圍。在教學這類古詩詞時,要引導學生去體會和領略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魄,在崇敬與感慨的同時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yǎng)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感。
如何從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思路出發(fā)去賞析古詩詞之精美,品味其情感意蘊?
首先是注重誦讀。
古詩詞教學不能僅僅跟著感覺走,應該踏踏實實地以文本為基礎。對待文本的態(tài)度上,最基本的方法是從“誦讀”入手,接近文本。中國古典詩詞是以興發(fā)感動的作用為詩歌美感之主要特質(zhì)的,而這種美感的由來則與中國吟誦的傳統(tǒng)有著密切的關系。誦讀是培養(yǎng)感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有益于學習者整體感知、大體理解作品,正所謂“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在大量的反復的含英咀華中,學生才會漸漸地驚異于文字的奇妙組合,感悟到數(shù)千年來錘煉的漢字所積淀的文化底蘊,實現(xiàn)對詩的審美理解和總體把握,從而提高對詩歌的閱讀鑒賞能力。
其次是提倡對話和體驗。
對話不僅能體現(xiàn)學生問和師生間的和諧平等,而且能體現(xiàn)為師生和文本、作者間的平等。古詩詞的教學應重視閱讀過程中作者和作品對學生思想和情感的潛移默化功能,教師應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讓學生融入作品的情境中去。以對話方式來設計教學流程,可以改變“逐句分析”的狀況,凸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生成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激起學生學習詩歌的樂趣就必須給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空間,而體驗式閱讀就是使同學的思想、意志、行為受到尊重。在教學時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聯(lián)系作品背景和體會本意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評價,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由此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甚至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
古詩詞充滿著美,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主體能動意識,引導學生對美的因素的感受。這樣學生不僅能用審美的方式感受古詩詞的美,還能得到精神的洗禮,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