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雄
一、內容的比較。了解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情
1.開篇信息解讀
《馬克思墓前悼詞(草稿)》開篇多了一個信息,即有關馬克思與燕妮·馬克思合葬的內容?!熬驮?5個月以前,我們中間大部分人曾聚集在這座墳墓周圍,當時,這里將是一位高貴的崇高的婦女最后安息的地方。今天,我們又要掘開這座墳墓,把她丈夫的遺體放在里面?!钡鍏s刪除了這些內容。“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fā)現(xiàn)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边@里介紹了馬克思逝世的時間、地點、情景。主要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這是思想界的巨大損失,遠甚于15個月內夫婦兩人撒手人寰所造成的悲痛程度。
官方版:“偉大的思想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馬克思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于倫敦逝世,享年65歲。”比較正規(guī)且規(guī)范,但感情比較單調與生硬。
2.感受文字的力量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增加這段文字:“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瘪R克思逝世的巨大損失,對歐美戰(zhàn)斗的無產階級、歷史科學等都是巨大的損失,這是一種巨大的震撼力。
3.結尾表達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墓前悼詞(草稿)》結尾增加了:“永別了,馬克思!”在“你的事業(yè)和你的英名將永垂不朽”之前增加了,更符合恩格斯的身份,更看出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關系及友誼。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刪去“永別了,馬克思!”可見此文不僅代表恩格斯個人,而且代表全世界的人民。
二、結構的比較,《草稿》更顯柔情
1.開篇不同,首尾照應
《講話》開宗明義。直接介紹馬克思逝世的時間、地點、情景。直接“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fā)現(xiàn)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庇峙c照應“他的英名和事業(yè)將永垂不朽!”
《草稿》的開篇:“就在15個月以前,我們中間大部分人曾聚集在這座墳墓周圍,當時,這里將是一位高貴的崇高的婦女最后安息的地方。今天,我們又要掘開這座墳墓,把她丈夫的遺體放在里面?!睆膲災乖俚窖嗄蓠R克思再到馬克思,更顯情切而細膩及柔情。
2.主體不同
《講話》承上啟下?!斑@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p>
《講話》主體分兩部分,一是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二是馬克思還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它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運動規(guī)律。并對這兩個規(guī)律作了言簡意賅的解釋。這使革命的馬克思與科學的馬克思兩大內容相稱。從而高度概括與評價馬克思實踐與理論兩大方面的卓越貢獻。且兩大部分的過渡與銜接自然,使內容與結構更加顯現(xiàn)與突出。
《草稿》用了一句高度概括的話:“卡爾·馬克思是百年少有的杰出人物之一”,總述馬克思的貢獻,然后介紹馬克思在發(fā)現(xiàn)及在科學方面的成就,再到馬克思確實是一個革命家。特別有情感的語言:“特別沉痛地感到,正當他的工作高度展開的時候我們失去了他,不管他做了多么多的工作,他還留下了更多沒有完成的工作?!倍嗝慈崆榕c惋惜。
3.結尾不同
《草稿》:“永別了,馬克思!你的事業(yè)和你的英名將永垂不朽。”特意加上“永別了,馬克思!”還有“你的事業(yè)和你的英名”,這是呼告,確實更顯情切與柔情!
《講話》:“他的英名和事業(yè)將永垂不朽!”更正規(guī)大氣。
三、情感的比較。內心世界的深情
小我更側重于恩格斯私人情感的抒發(fā),大我更側重于超越個體、延伸到整個世界的偉大情感的表達。
1.身份不同
《馬克思墓前悼詞草稿》更多的是代表恩格斯個人,代表恩格斯的哀思與寄托。《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恩格斯代表的不僅是個人,更主要是代表全歐洲、全世界的人民,不單是個人寄托哀思,更主要的目的是在于準確評價馬克思的思想與事業(yè),以便教育和鼓舞戰(zhàn)斗的無產階級和廣大革命群眾。
2.關系不同
《馬克思墓前悼詞草稿》更能看出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關系,親密,戰(zhàn)斗友誼,革命友誼。
3.莊重程度不同
《講話》更顯莊重,因為面對的是全世界。而《草稿》更顯個人友情。
4.深刻含蓄程度不同
《講話》比較深刻與含蓄。“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含蓄,忌諱用“逝世”“與世長辭”之類的詞語。還有“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笨梢婑R克思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工作,而恩格斯沒有意料,思想情感才發(fā)生極大的劇變,產生極大的悲痛的同時,恩格斯認為馬克思安詳?shù)乃栏懈腥玖Α?/p>
四、寫法的不同,理性與感性的交織
“多情自古傷離別”,生人尚且以別離為苦,何況兩個最偉大的思想家,已經陰陽兩隔。人的情感需要用理性的思維方式或修辭方法進行抒發(fā)。恩格斯的《草稿》更富于感性流露,而《講話》更多地體現(xiàn)出理性的思考。
《講話》大量運用比喻?!爱敶顐ゴ蟮乃枷爰彝V顾枷肓恕保八诎矘芬紊习察o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由于剩余價值的發(fā)現(xiàn),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闭Z言更顯含蓄與理性。而《草稿》更顯感性:“馬克思在私生活方面是怎樣一個人,他怎樣對待自己的家庭和朋友,現(xiàn)在我無法來說明,也用不著說明,因為你們所有到這里來向他最后告別的人,都知道這方面的情況。”還有最后一句:“永別了,馬克思!你的事業(yè)和你的英名將永垂不朽?!本涂梢姺浅8行缘谋硎觥?/p>
在歐洲革命斗爭越來越激烈的十八世紀,在當今物質文明越來越堅硬的現(xiàn)實,恩格斯在《講話》與《草稿》均顯柔軟的思想。(原文略)endprint